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馬聖殤》米開朗基羅

《羅馬聖殤》米開朗基羅

《羅馬聖殤》是米開朗基羅最受喜愛的作品,我們有很好的理由來欣賞奇蹟般將巨大的大理石石塊,轉變成比雙人還高的雙人雕像。但是《羅馬聖殤》不僅是一件藝術品,它動人而深情的勾勒出母親哀悼的逝去。

此件作品目前在聖彼得堡大教堂展示,置於很高的台座,遠離人群,由防彈玻璃保護著,遙遠的物件看來如同珍貴的小件珠寶。這已經遠遠不同於米開朗基羅原先的構想以及最初安置的方式。這件群像委託案的目的是要成為有權有勢的法國主教彼列賀陵墓紀念標誌,當初這件大型雕像可能是要置於低的坐台上的,前面的地上則躺著主教的墓碑。這件作品完成後不久,由於舊聖彼得大教堂的改建,使得《羅馬聖殤》在新的教堂內陸續更換了幾次放置地點。

聖母坐在一塊低矮的岩石上,旁邊伸出樹枝,這一方面是自然主義的細節,同時也支撐著基督的左腳,另外還象徵性的暗示著死後的生命。對米開朗基羅而言,真正的雕刻是個減去的過程,不可添加額外的石頭或是結合不同的材料,他理想中的雕刻應由單一石塊雕刻而成,這暗示著底座是作品本質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的額外部分。

人們一般聚焦在聖母身上,那慈愛的臉表現出悲傷,寧靜,慈愛和渴望。她外在平和的表情暗示著內在的寧靜,因為她或許比我們更清楚的知道,這是神的兒子,她的寧靜或多或少也讓人確定基督終將戰勝死亡。

不過如此打擾一位悲痛中的母親,去為她的表情感到好奇,這是恰當的行為嗎?其實,聖母很明顯是低著頭,避開我們的觀看,將自己的悲傷內化。她的眼睛低視,左手的姿勢提醒著她的兒子才是人們應該沉思的對象,這一切也美麗的傳達了她那靜默的尊嚴和放下的心。

如果根據《羅馬聖殤》原先在舊聖彼得大教堂安置的方式,那麼自然的光線應該由上而下照著它,這是聖母的臉孔將籠罩在陰影中,她兒子的身體則完全在光線的照射之下,光線暗示著死去的身體中唯一的溫暖。她獻齣兒子的身體,人們救贖的希望以及永生的保障,同時鼓勵我們反思自己有限的生命,因為她的眼神和張開的雙手將我們的注意力先引導至基督,再接著引導至她面前那個已經入土的人類遺體如此一來《羅馬聖殤》雖然距離人們很近,但卻非常疏離,那是人與神的距離。這是個充滿寓意又相當美麗的陵墓碑記,也是動人的虔誠形象,這是個人的紀念,也是公眾的奉獻。

米開朗基羅在聖母前額的大理石上切割出一條細線,如果在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光線狀態下從遠處看,這條細線便會創造出若有若無的陰影線,藉由這種驚人的驚人的幻覺手法,米開朗基羅模擬出輕紗通透的面紗效果,卻無需真正雕刻出來。他以這種方式裝飾聖母的頭部,在大理石張創造出畫家較為輕鬆便可創造出的效果。

米開朗基羅的傳記作家們記敘了一個相當有趣的故事,說明藝術家為何在聖母胸前的束帶上籤下自己的名字。故事是說他從旁聽見兩個人讚賞這件作品,但卻不確定作者是誰以為是米蘭某個名為戈博的人所作的,憤怒的米開朗基羅當天夜裡回來,清楚的刻下這樣的字句:「佛羅倫薩人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所作。」仔細審視,我們會發現這條束帶彰顯了底下的身體曲線,並且左右了四周的衣服褶皺,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簽名並非事後衝動之舉,而是一開始就構想為整件雕像的一部分。米開朗基羅可能想在這條帶子上留下某種簽名或裝飾,不過這樣的故事每次敘述都讓人感到有趣,而她也確實捕捉到一個事實: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勇於追求名利的嘗試也是他獲得眾人喝彩的畢業作品,從此以後,米開朗基羅不再在作品上簽名。

MFA藝術碩士考研

公眾號ID:MFAkaoy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FA藝術碩士考研 的精彩文章:

TAG:MFA藝術碩士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