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孩子人生的領路人

做孩子人生的領路人

今天的文章靈感來自於我們梧桐慧的創辦初衷。我們五個媽媽,來自於不同的行業。五年前在一個家長課堂中相遇,於是結成了深度互助小組,共同學習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破除家庭教育焦慮和無力感的鑰匙是改變家長自己。通過家長自我概念,自身行為的改變,營造良性家庭氛圍,才能開啟引領孩子人生走向成功的新視野。在此,我們將推出一組原創文章,談談如何改變家長教育觀念和格局,做孩子人生的領路人。

(一)以戰略思維重新審視孩子的教育

現如今,教育培訓行業已經取代房地產行業成為新一代的熱門行業。在股市上,我們看到新東方與好未來(即學而思)在美股上市的強勁表現,好未來後來市值甚至全面超過前者。在城市裡,無論在大商場還是社區商業街,實體店已經沒有生存空間,留下來的除了餐館都是教培機構。在我們身邊,家庭收入多少投入了教育?上至十幾萬一平的學區房,下至動輒幾萬塊一年的課外班。優勢教育資源的稀缺和集中,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陷入教育焦慮。一二線城市的家長想讓孩子讀國外名校,三四線的擠破頭想奔入北上廣,人人都想突破自己的階層,人人都怕給孩子輸入得太少,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怕孩子選錯了路。

然而在我們砸下重金讓孩子去上名校,去讀各種各樣的課外班,當現在的教育機制把孩子變成一部學習機器之後,我們的孩子就真的如我們所願了嗎?相反我們發現學習對於孩子變成一件苦難的事情。家長普遍感覺到教育的疲憊和無力。小的孩子對學習沒興趣,學習習慣不好,大的孩子對學習充滿厭惡,迷戀遊戲網路,甚至停學輟學。老師們可能有最多的體會,幼兒園的孩子是充滿好奇的,眼睛是閃亮的,到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孩子的眼光越來越黯淡,了無生趣。即使是頂尖名校的一些孩子,我們從他們眼中看不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求,而是一種完成任務的機械,或者對成績的追求。我們不禁會問,這到底是為什麼?

以未來的眼光看教育的彼岸

那麼我們現在要來看一看,我們教育的彼岸是什麼?是為了高考嗎?我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會說不是。可是現在的教育一直是舉著一條鞭子趕著孩子往前走,讓孩子通過高考的獨木橋。當家長們熬完高考的6月,家長覺得自己的重擔可以卸下了。但是當孩子考上大學以後,沒有人再舉著這條鞭子,之前他們已經學到噁心,孩子們就再也不要學習了。根據一份對北大新生的調查顯示,40%的新生都聲稱「厭惡學習」。相信很多人都覺得以考上北大清華為教育成功的典型目標,可是這一份調查讓我們深思,我們的教育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讓我們來看看從下面這張圖片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有人會說看到了花和葉,有人會說看到了女人的臉。這兩個答案都可能正確,關鍵是站在什麼尺度上來看。同樣的,對於我們的教育也是一樣。很多問題拉到不同的尺度來看,原來正確的也許就不正確了。一個典型的案例是,一個孩子在讀高中以前都是晚上9點半睡覺,有非常嚴格的作息時間,家長也花了很多功夫來養成這些習慣。但是讀高中之後,宿舍是11點熄燈,他就非常不適應,過了那個點他就睡不著了。那這個孩子在讀高中之前他的作息習慣可能是家長引以為豪的,卻現在卻成為他適應集體生活的障礙。而有的問題則可能要到十年,二十年才顯現出來。去年中興有一位管理者被裁員壓力過大而跳樓了。而根據我們的了解,這位管理者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員工,好老闆,好丈夫,好爸爸。可是在他縱身一躍時,這一切的「好」都清零了。而從教育的視角來看,這位中興的員工在人到中年面臨壓力,縱身一躍,他對生命的不認可,足以把他之前被教育積累的「成功」全部抹殺。

所以,當今的家長,如果只是盯著孩子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去糾正他們各種問題,也許當下是對的,但是拉大尺度到人生全局來看,未必正確。所以回到我們教育的目的地這個問題來看,我們這代人的環境還是相對穩定,有秩序的,但是我們的孩子已經面臨完全不同的時代,也就是VUCA時代。

V- volatility易變性

U – uncertainty 不確定性

C – Complexity 複雜性

A-Ambiguity 模糊性

任何事物都是時空的產物,包括我們的價值觀,教育觀,方法論。但是我們當今的教育觀跟三十年前沒有太多的區別,還是抓重複訓練,正確性準確性,抓成績,抓好的習慣,做聽話的好孩子乖孩子,並沒有太多的結構化的調整。而

人工智慧的出現,重複的穩定的程序性的工作逐漸將被人工智慧取代。阿法狗打敗李世石的例子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我們還是按照之前改造客觀世界為目標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那孩子是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未來的世界更需要人類來創造精神產品,去建構人類的精神世界。

以創新的思維來建構教育孩子的模型

看問題的角度決定我們創新的層次。

不管是輪子,還是箱體還是車輪都是要素上的創新。在孩子教育上,你在糾結到底上什麼興趣班,請什麼老師來補課,就是要素上的改變。要素的創新有限,那麼最後孩子比拼的就是時間和家長的投入成本。

要素上的創新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只有結構的創新才能讓我們在競爭中突圍。馬車到汽車的飛躍在於汽車用發動機代替了馬,二者結構不同。那麼我們來看看怎樣的教育結構才能適應VUCA時代的需求?

以未來的環境來審視孩子的教育結構,我們提出要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

1

心理健康與高情商

健全的人格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讓孩子擁有積極的自我概念,培養自信心,形成發自內心的動力。同時培養孩子對自我情緒的覺察和管理,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覺察,同理心和適應力。這是影響孩子在學校,職場,以及將來家庭生活處理人際關係必備的能力。

2

全球視野

現在地球已經變成了一個扁平的世界。在互聯網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每個人都能很輕易的找到全國或者全球最好的資源,尤其是精神產品。我們的競爭已經突破地域的限制,變成了時間賽道的競爭。

3

創造力

VUCA時代要求我們的孩子具有很強的適應力和創造力,現在很難再有使用延續很久的產品,各個行業各種產品的更新迭代越來越快。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再是精確可靠,而是天馬行空,出人意料的創新能力。

4

學習能力

不是對於單一知識的掌握,而是需要對任何知識的快速學習能力,通過跨界和整合來實現知識的應用。並且孩子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使孩子不斷的去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

各位父母,請你們審視孩子面臨的未來環境,以戰略的眼光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能讓孩子在未來競爭中突圍,可能會有新的思路。而去調整孩子的教育結構,需要家長自己先學習起來。通過家庭教育為切入口,將自己的眼光放長放遠,以構建孩子的健康人格為基礎,去配置資源培養孩子的全球視野,創造力,底層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下一篇文章,我們會聚焦當下的家庭教育,來幫助家長快速走出教育的無力感。

如果您對本文內容感興趣,請歡迎加我的微信諮詢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梧桐慧 的精彩文章:

TAG:梧桐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