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有一種人在種姓制度之外,比奴隸還慘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在當今世界上,這種現象非常少見。印度是人口大國,約80%的居民信印度教。因為種姓制度,這些教徒被分為不同的等級。這些不同的社會等級(身份)集團,在印地語中叫作「闍提」,葡萄牙人稱為「卡斯特」,我國通常稱其為「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不僅存在於印度教中,伊斯蘭教、錫克教也受到它的影響。種姓制度在印度由來已久,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而且直到今天,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依然受到這種制度的影響。
印度最低級賤民悲慘生存狀態
在印度教中,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集團:第一等級為婆羅門,他們的地位最高,掌握神權,主持祭祀;第二等級為剎帝利,他們掌管政治和軍事權力;第三等級為吠舍,他們是普通百姓,為農牧民及工商業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他們的地位最低,是雜工、僕役或奴隸。這四個等級的種姓在古代印度就已經產生,並對印度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又派生出許多亞種姓,據說印度全國有3000多亞種姓,而這些種姓家族又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規和風俗習慣。
印度的女性地位低下
在印度,還有一種人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他們被稱為「不可接觸者」。這些人的社會地位很低,屬於社會邊緣的人,做的都是掃地或處理動物屍體的活兒。他們只能居住在村子外面,或者被指定的區域內。而且,他們不能和其他種姓的人合用一口水井,他們也無權進入寺廟拜神。
印度古老的宗教文獻《梨俱吠陀》,在記錄種姓制度最初的形式時,用了「瓦爾納」和「達薩」等辭彙,瓦爾納有膚色、品質的意思,達薩的意思是奴隸。開始的種姓制度只有雅利阿和達薩兩個瓦爾納(種姓),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變成了四個。當原始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時,等級森嚴的社會體系逐漸形成,種姓分化也越來越明顯,於是又逐漸分裂出了許多亞種姓。
在古代的印度,統治階級利用種姓制度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為此,他們還編造了許多關於種姓制度產生的傳說。
印度聖女: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洩慾工具
印度的種姓是世襲的,所以不能變動。因為種姓族群各自的社會地位不同,他們的經濟狀況也受到這種制度的影響。種姓制度已經影響了印度社會幾千年,而且各種種姓制度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有些種姓對道德要求很高,如果觸犯了種姓制度的規定,嚴重的會被逐出種姓。而那些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人,生活則更加悲慘。雖然印度在獨立後,種姓制度予以廢止,然而種姓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至今依然有很大影響。


TAG:小剛談天說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