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

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

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

2018年 研究生畢業作品展

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成立於2014年,以「核心價值的視覺表達、中國文化的視覺創新、優秀傳統的視覺活化、國家形象的視覺傳播」為使命,以跨文化、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為手段,聚焦「視覺國學」、「視覺當代」、「視覺鄉土」三大領域,匯聚全球範圍內的頂尖人才,努力構建以「視覺國學」為核心的視覺藝術「東方學」系統,致力於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社會化,將中國文化的活性基因培植到研創、教學與社會服務中。

目前本中心僅面向研究生教學,共設16個專業方向,其中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4個碩士研究生招生方向9個。另有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研究院託管的博士生招生方向1個藝術現象學研究所博士招生方向1個碩士招生方向1個

2018年,視覺中國協創中心迎來成立以來的第三屆共計13名畢業生,其中「視覺中國學」方向博士生3人「藝術史與博物館研究」方向碩士生2人「古西域視覺文化」研究方向碩士生1人「中國本土版畫研究及實踐」研究方向碩士生1人「視覺思想與繪畫詩學」方向碩士生1人「視覺中國創意媒體」方向碩士生5人,術現象學研究所「視覺思想與藝術實踐」方向碩士生4人

展覽時間

2018年5月24日-6月2日

展覽地點

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美術館三層

(杭州市南山路220號)

視覺國學

中國視覺正典的活化轉換——從中國視覺文化的「正典」出發,梳理以書畫為中心的視覺國學系統,整合多元文化資源,突破海外中國藝術史寫作中現存的漢學與中國學研究的通常模式,建立全球性的視覺中國學研究體系。

博士招生方向

視覺中國學研究

導師組:雷德侯、傑西卡?羅森、

范景中、許江、王贊、畢斐】

【2018年「視覺中國學研究」方向畢業生】

胡昊華、徐曉玲、孔蓓

孔蓓畢業作品《One Day》、《Talking》

作品敘述

這是明式傢具與蒙德里安的對話,是東西方的對話,也是古代與現代的對話,過去,現在,將來,進行時……

碩士招生方向

藝術史與博物館研究

導師組:畢斐、史明理、蔡穗玲】

【2018年「藝術史與博物館研究」方向畢業生】

劉芊妤、陳禕瑋

古西域視覺文化研究

導師組:孔令偉、趙莉】

【2018年「古西域視覺畫研究」方向畢業生】

曹元琪

曹元琪畢業作品

鄴城地區存世大理石調查科研標本採集以及報告分析圖

作品敘述

微觀世界下的世界仍然是世界,顯微鏡下的大理石晶體不是為了什麼,在那裡自然的紋路邊界就很美,這個美不媚人,就跟一棵只為自己長的樹。在複寫板上最原始的進行鉛筆繪圖,畫出晶體與晶體的具體邊界,了解微觀世界中的組成壁壘輪迴,致敬西班牙神經學家Santiago Ramóny Cajal幾百個腦細胞圖。

視覺當代

當代中國藝術的創新實驗——依託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國家級平台,全面推動中國視覺文化的先鋒實驗,不斷增加中國藝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努力弘揚傳統特色、提升文化優勢,并力求從中國本土與當下現實中建構起一種「當代中國藝術」,並在亞洲乃至全球語境中構造中國藝術的實踐空間。

碩士招生方向

視覺思想與繪畫詩學

導師組:孫周興、余旭鴻、孫善春】

【2018年「視覺思想與繪畫詩學」方向畢業生】

陳元濤

陳元濤畢業作品

《不完美的花園》系列之二、三、四

作品敘述

作品名稱為《不完美的花園》,想法是出於蒙田所說的:「人類的存在就像那個不完美的花園,既不全由那些造就它的力量來決定,也不是由強者意志任意扭曲的。它是我們學著用轉瞬即逝來製造永恆的場所。在這場所,邂逅的偶然轉變成生命的必然。」表面上我所建構的是兩個實體的花園。即自然的花園與人類建造的花園。自然的花園在不停生長,而人類自造的花園必定走向消亡,它們不斷的進行著對抗和重組。所謂不完美的花園就是不完美的伊甸園,不完美的天堂,而正是這些不完美造就了我們,造就了人性的不完美。追求完美的花園反而是不存在的,虛妄的,去接受它,就是在守住人性的不完美的花園。

視覺中國創意媒體

導師組:姚大鈞、牟森】

【2018年「視覺中國創意媒體」方向畢業生】

陳奕村、傅冬霆、姚遠、朱笑旦、唐越晨

陳奕村畢業作品《村美術館》

作品敘述

村美術館是基於3-12歲受眾的美術館,取材當地文化特色與現代化設計理念,以台州洪家街道大陸王村為選址地,為還原孩子與村鎮生態互相聯繫的自然關係而建築,為完善孩子對藝術的審美與理解而教育、展示、收藏。本作品結合了美術館的設計、自然的個性、較當地的超越性、與周圍環境戲劇性的矛盾體現出理想頑皮的一點在於此刻的難以實現。

傅冬霆畢業作品《光場域》

作品敘述

作品《光場域》通過結合虛擬現實技術與環境投影,在現實中呈現超現實的空間體驗,參與者能夠在虛擬空間中製造不同的虛擬的物與光,並且將原本看不到的虛擬投影實時投射到展廳空間的相應位置,使得觀看者能夠不佩戴虛擬現實眼鏡,通過自身的光影經驗感知到虛擬物與光的存在。通過虛擬投影在現實展廳牆面的投射,控制現實與虛擬的混合比例,同時對兩者邊界進行處理與縫合,從而虛擬現實空間從封閉的個人空間融入現實展廳中,以進一步討論虛擬與現實,無形與有形,私人與公共的關係。

姚遠畢業作品《重構夢境》

浙江衛視《演員的誕生》節目《末代皇帝》的經典影視選段

作品敘述

用非語義的碎片式視頻手法重構作者負責主創的浙江衛視《演員的誕生》節目中《末代皇帝》的經典影視片段。故事講述了末代皇帝溥儀和皇后婉容的一段情感糾葛。作品把全片分為「大婚」「危機」「決裂」三個層面,用外圈的八個屏幕截取每個重要事件的時空節點,並做了微動畫的技術處理。作者的作品裡嘗試在多媒體時代探索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看體驗。

朱笑旦畢業作品

單集紀錄片《家風》「陪伴」

作品敘述

紀錄片《家風》取了十二個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人物基層樣本,視覺再造十二組現代家庭的精神圖譜,表達當代中國人關於人生況味的視覺印象。十二個故事的講述人為當代中國著名學者余世存,講述場景為「中國最美書店」鍾書閣,近360度弧形書架在天花鏡面的倒影下營造了可穿越時空的未來意境,具備較好的當代視覺體驗。創作的難點和意義同在於如何打通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銜接血脈,找准往昔與當今之間的價值共鳴,啟迪小家與大家之間的依存黏連。作者為該片總導演。

唐越晨畢業作品《展中展》

作品敘述

作品主要表現了作者在就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期間從事展、會工作,工作場景有:畫展、商業會展、博覽會等中的物料設計總結,作品中涵蓋了平面和3d模型的設計原稿,包含邀請函、主題海報、展位模型、地鐵廣告等。集中直觀的表現了在學院學習過程中將所學運用與實際工作中去。

視覺鄉土

中國視覺文化的鄉土重建——從中國本土視覺文化資源出發,致力於傳統器物美學的復活、本土空間的營造以及鄉土文化的重建,推動中國傳統文明精華的當代活化和國際優秀文化的本土轉化,發展一種中國人特有的當代生活方式,建立一種立足「鄉土」的「民學」。

碩士招生方向

中國本土版畫研究及實踐

導師組:王超、龍安妮】

【2018年「中國本土版畫研究

及實踐」方向畢業生】

王安安

王安安畢業作品《山色之靈》

作品敘述

入山林中發掘採集寄五色之性於生靈騰躍於天地之間。天地間的動植礦物、雲水氣象都有自己的形態和特點,他們被發現經過提煉和加工,使自身的特點更加突出,樣貌顯現得更加具體。將寄託於魚鳥的五色礦藏,承載於五地的植物紙張進行組合,感受兩者變幻徜徉的力量。

藝術現象學研究所

藝術哲學與文化創新研究院

博士招生方向

導師組:孫周興、陳嘉映】

碩士招生方向

視覺思想與藝術實踐

導師組:孫周興、余旭鴻、孫善春】

【2018年「視覺思想與藝術實踐」方向畢業生】

萬佳贇、李雯、竇亞傑、許異

萬佳贇畢業作品

《追溯與重生——從林風眠作品中探尋中國民間藝術》

作品敘述

林風眠是中西調和藝術思想與實踐的先驅者,學界對於他向?方現代藝術的借鑒和吸收多有論著,然?林風眠之所以形成其融合中?的獨特藝術風格,離不開他從未放棄對中國民族精神的探索和汲取,本展覽試圖呈現林風眠對於中國民間藝術的兼收並蓄的?個側?。

李雯畢業作品《潘天壽美育教室》

作品敘述

潘天壽是傳統主義者,是20世紀藝壇中具有宏觀思維能力與人文關懷,並對中國的美術和美術教育懷著赤誠責任感的藝術大師,如何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當代傳播力,是本策劃案的主要關注點。潘天壽美育教室是以浙江美術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為契機,與策展團隊密切合作,在美術館公共空間中傳播傳統文化的一次嘗試。教育心理學認為學校教育為被動學習,而美術館教育則為主動學習。當複雜信息以一種愉悅的方式被呈現,換言之當學習具有內在的益處,人們會自發地尋求進一步的學習。這樣一種自發的、幾乎自動的、忘乎所以、全身心投入的感覺,被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稱之為「心流(flow)」。為了讓青少年在潘天壽美育教室進行心流體驗(the flow experience),本案專門設計了潘天壽先生的卡通形象。並分別以筆墨、提款、構圖、寫生為關鍵詞,為青少年設計教育導冊,與五所學校合作藝術公開課,並邀請青少年在展廳中裝扮成潘天壽先生親自為同齡人導覽。

竇亞傑畢業作品「藝路歷歷——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繪畫基礎教學作品文獻展

(1928——1966)」策劃方案

作品敘述

在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年發展歷史中,積累了一批優秀的繪畫基礎教學作品,這些作品從根本上反映著美術作品與時代的關聯,但相較於成熟的創作作品,它們很少有機會進行整體的獨立展示。本次展覽選取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時期的相關教學文本(包括作品和文獻)進行研究性的展示,希望通過這些文本映照高等美術教育與時代變遷的關聯,展示學院文脈傳承的淵源,凸顯美術教育史圖像研究的學術意義

許異畢業作品

《「動靜之景」——江南園林遊憩體驗的當代實踐》

作品敘述

中國園林文化大家陳從周在《說園》中提出「園有靜觀、動觀之分」,體現出「動靜」在園林知覺體驗中的意義。通過對江南園林的實地探訪與資料的收集,對「動靜」的知覺體驗進行分析與研究,並抽象成為設計手法,運用到「申申的園」、「吾同書局」、「手工大師」等當代實踐案例中。一方面在現代的設計背景下,挖掘和借鑒園林的藝術價值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展示了江南園林「動靜」體驗抽象的設計方法運用到實踐中的成果。

來源|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

編輯|廖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學院 的精彩文章:

建築大師阿爾瓦羅·西扎和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TAG:中國美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