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世親菩薩為啥要寫「百法」?

世親菩薩為啥要寫「百法」?

世親菩薩為啥要寫「百法」?

文 / 心愚法師

我們要學一個論,首先要明白論主寫這部論的目的是什麼,這就是「明造論意」,普光法師的疏裡面有這樣的一段話:明造論意者,尋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環不息、輪迴無替者,莫不以斷常、空有,紛亂於懷,所以菩薩降生,垂範利物,為除空、有兩執,故開空有二門,前明百法有體,為遣執空;後明人法二空,為除有見;所以有體,世諦非無?所以言空,真諦何有?隨病說葯,病息葯亡,執葯成病,悟病成藥,非空非有,即有即空,既絕百非,又亡四句。然因詮顯旨,故假論以明,既不說而說,亦聽無所聽。論之興也,其在茲乎!普光法師一開始就講眾生輪迴生死的原因,是「莫不以斷常、空有,紛亂於懷」,這句話說的是,凡夫要麼是斷見要麼是常見,要麼覺得東西是先有後無的,要麼覺得是一直都有的,我們凡夫因為斷、常、空、有這樣的概念、想法和分別,所以會在五趣當中「輪迴無替」。這裡的菩薩是指誰?如果指釋迦牟尼或者彌勒佛也可以,因為在聲聞乘講菩薩只有在成佛前才叫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在成佛前都叫菩薩也是可以的;當然在這個地方理解成世親菩薩也是可以的。因為如果只是看到「垂範利物,為除空、有兩執,故開空有二門」這裡的話,說是釋迦牟尼佛可以的,空有二門肯定最先是釋迦牟尼佛開出來的,彌勒菩薩這裡再講,彌勒菩薩從兜率天到印度的時候也可以這樣講;但是後面說「前明百法有體,為遣執空;後明人法二空,為除有見」這個地方,顯然這兩句就是針對百法明門論來說的,這樣說的話,菩薩也可以指的是世親菩薩,因為世親菩薩寫的百法。

「所以有體,世諦非無?」為什麼佛法裡面有時候要說諸法是有體的呢?是因為我們凡夫認識之中這些東西都是有的,從世俗諦的角度感覺到就是存在的,所以需要隨順世間人的看法,不得不先說百法是有體的。為什麼後來又說空呢?當我們轉凡成聖證了初地的時候就會發現哪裡有這些東西?有人喜歡說的一句話叫「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到了真諦的時候,不但是沒有「有」,並不是看到什麼都沒有了而已,而且連「有」和「無」這樣的概念都沒有了。所以空、有二門是「隨病說葯,病息葯亡,執葯成病,悟病成藥」。病是我們凡夫有「空」和「有」的執著,因為我們有這兩種病,佛陀才開了空有二門,是來對治我們這些病的葯,等病好了之後沒有了空和有的執著,空有二門也就不需要存在了,如果你非要執著這些葯不捨得丟的話,那就又是病了。

「非空非有,即有即空,既絕百非,又亡四句」。這就是所謂的「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不僅僅是四個判斷。所謂的判斷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凡夫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思維,要麼就是有,要麼就是沒有,要麼就是也有也沒有,要麼就既不是有也不是沒有,如果再找出第五種來很難了,任何對一個東西的思考都是可以用這四個模式來思考的。但是這四種所謂的判斷或者思考在佛法來講都是不對的,都是最後要破除的。

「然因詮顯旨,故假論以明,既不說而說,亦聽無所聽,論之興也,其在茲乎?」這個是講造論的緣由。旨就是宗旨,指佛法真正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道理是什麼。詮是詮釋,有兩種:遮詮和表詮,遮詮就是類似中觀那種排除法,講五蘊六處都是沒有的;表詮就是給你立八識立三自性。假就是借,論指百法明門論,要借百法明門論這樣的經論來明白這個道理。

「不說而說,聽無所聽,」這個很有意思,金剛經裡面佛問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說「如是世尊,如來有所說法」,佛陀說,不對,佛陀沒有說法,「如人說如來有所說法者,即為謗佛」,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佛陀到底有沒有說過佛法?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如果你說佛沒有說過佛法,那麼我們現在學的佛法是怎麼來的?

再一個,如果佛陀沒說過佛法,我們怎麼知道釋迦牟尼是佛陀,如果他成佛就入滅了,誰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個佛來過?但是他自己又明確的說自己沒有說過佛法。金剛經的很多註解,講到這個地方一般就說,你不要執著於佛說的這些東西和文字等等,其實那種解釋很淺的,不能只是理解到這個層次。也不能說反正佛說過了他自己沒說過法,就覺著佛沒說過法,這就成了一個謬論。

佛為什麼說他沒說過法呢?窺基大師曾經說過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我們凡夫虛妄分別出來的一個假象,包括活了八十歲的釋迦牟尼佛,也是我們分別出來的一個假象而已,但是我們為什麼會分別出來這樣的假象?是因為佛在成佛前,他有度眾生的本願力,我們這些眾生都有想覺悟成佛的願力,為什麼講眾生本具佛性,這個佛性就是想覺悟的願望,雖然有的眾生現在不學佛,但是都有想完善自己搞清楚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的這樣一種願望,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積累的願力已經能夠促使佛陀顯現了,所以就顯出來這樣一個假象,在娑婆世界有一個釋迦牟尼佛來成佛了,活了八十歲講了三藏十二部傳下來了——這是從佛沒有說過法的層面講的。

還有地方說過佛說過法,比如《大乘稻桿經》裡面,佛抓了一把樹葉對阿難說,你看我手裡的樹葉多還是樹林里的樹葉多,阿難說樹林里的多,佛說我所說的法就像手裡的樹葉這麼多,沒說的法就像森林裡的樹葉那麼多。

你看這裡,為什麼佛又會說他說過法呢,還說他說得不夠多,還有很多想說的沒說出來呢?法是哪裡來的,如果沒有佛出世,我們凡夫是不會思考任何一點佛教道理的,那個時候思考的都是雜染的東西,佛陀說的戒定慧這些成佛的道理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清凈法界等流而來」,從佛的法身出來的,從這個層面上講佛是有說法的,但是那個層面不是我們凡夫能理解到的。

所以窺基大師在一些經論的註解裡面,在佛有說法和佛無說法這兩個方面,他也採取了佛陀沒有說過佛法的說法,是因為我們凡夫所有認識到的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不過是我們凡夫分別出來的假象,甚至包括東方有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那些世界,雖然是佛陀講給我們的,但也都是假象而已。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說佛陀沒有說過佛法,叫「不說而說」,我們凡夫則是「聽無所聽」,雖然聽了三藏十二部的東西,歸根結底也沒有聽到什麼東西。

世親菩薩有個《金剛經論》,說到佛沒有說法的時候,世親菩薩曾經做了一個偈子:

應化非真佛,亦無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

應化是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作為化身佛並不是真正的佛,這個要從佛的三身來講,我們見到的活了八十歲的釋迦牟尼佛不能真正的看作佛的法身,不能說兩千五百多年前生活在印度見過釋迦牟尼佛,就是見過佛了,佛陀也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沒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過佛法;「說」和「法」是兩個詞,說是指釋迦牟尼佛出世說法這件事,法指流傳下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不論是「說」還是「法」,不論我們覺得釋迦牟尼佛生活在兩千五百年這件事,還是現在看到的這些經典都是不能去執著的,「二」就是分別,當你真正明白了佛陀沒有說法的道理之後,才是真正的離言相。唯識講「假說自性」和「離言自性」,「假說自性」就是我們認識到的所有東西都是一些假的語言描繪出來的東西,真正的諸法實相都是離言的,叫離言相。這個地方說的啰嗦了點,因為這個問題比較重要,搞懂了,就會明白佛法裡面很根本的東西。

本文選自《百法略說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因果法則與護法力度——長壽寺帶給我們的思考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8):凈修其心。由法增上。於經行時。取光明相(2)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