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攜程滴滴都被質疑,大數據為何成了「殺熟」的幫凶?

攜程滴滴都被質疑,大數據為何成了「殺熟」的幫凶?

針對消費者投訴老用戶預訂酒店價格高於新用戶,攜程方面27日回應否認了「殺熟」一說,稱將優化產品設計。無獨有偶,不久前滴滴出行也被消費者質疑不同手機用戶不同價格。

頻頻曝出的互聯網企業「殺熟」的背後,是大數據如何規避其負面濫用。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日趨成熟,其在造福社會的同時,也成了部分互聯網企業「殺熟」宰客的幫凶,從而備受爭議。

電子商務中心分析師陳禮騰接受南方+記者採訪時指出,「數據在消費者每次消費中產生,但為平台所獨有,用戶在享受精準匹配的同時讓渡了選擇權。」專家認為,由於大數據「殺熟」涉及面比較廣,需要很多政府部門參與監管,建議要儘快完善數據保護方面的立法。此外,平台方也應該加強自律。

事件頻發:互聯網公司多次被質疑「殺熟」

攜程在官方微博一文中回應稱:「經過調查,攜程沒有對使用同一賬號,不同手機預訂同酒店同房型進行差別定價,網友看到的價差可能由於日期、支付方式、是否含早、取消政策、不同供應商等原因導致的。」

對於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人搜索,看到的價格不一樣,攜程方面回應稱,「攜程平台上,同一會員等級,同一產品,在同一時間上價格是一致的。您所看到的差異,有的是因為用戶領用或購買優惠券造成,有的本身就不是同一種產品。」攜程方面還表示,這件事情給攜程的警示是「站在用戶角度看,我們的產品過於複雜」,並稱將優化產品設計和頁面展示。

此前,滴滴出行也被消費者質疑「殺熟」。有消費者指出,使用滴滴打車軟體,同樣的行程,同一時間,iPhone用戶比小米用戶貴10%。對此,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在微頭條回應稱,滴滴沒有「殺熟」,預估價不是最終支付的車費,而是參考價。

柳青解釋稱,預估價不是最終支付的車費,而是參考價,方便用戶做決策,它和實際支付價是兩回事,滴滴確實沒有動機在預估價上「殺熟」。對於不同手機預估價不同的現象,她回應稱因為路況是動態變化的。她認為,滴滴本意是想給用戶更多方便,像預估價這樣的功能在網約車時代前是沒有的,但反而好心辦壞事給大家添加了煩惱。

其實,大數據「殺熟」並不是個案。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近期包括滴滴出行、攜程、淘票票等多家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殺熟」情況,涵蓋在線差旅、網路購物、交通出行等多個領域,特別是在線差旅平台較為突出。

陳禮騰接受採訪時指出,機票、酒店等價格浮動大,這給平台「殺熟」提供可乘之機,而這種普遍存在的價格浮動也讓消費者和監管者很難證實平台存在「殺熟」。

業內分析:信息鴻溝讓用戶精準匹配的同時讓渡選擇權

上述這些互聯網企業被質疑,同樣的商品或者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很多,這在業內被叫做「大數據殺熟」。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某資訊平台演算法工程師向記者透露,大數據定價實驗,是平台為獲取最大利益普遍採取的策略之一。「一方面,平台會以促銷方式擴張用戶數量;另一方面,平台會藉助大數據分析用戶消費水平,向其推薦可能支付的最大價值產品。這就意味著符合消費者需求,但不能體現最大剩餘價值的產品將被過濾。換句話說,廉價實惠的產品將被過濾。」

不過,上述演算法工程師認為,「該做法並不構成價格詐騙,平台一直在為用戶提供精準服務」。

對此,陳禮騰則不認同。他指出,不論目前大數據「殺熟」如何定性,橫亘在互聯網平台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鴻溝卻是事實。「數據在消費者每次消費中產生,但卻為平台所獨有,用戶在享受精準匹配的同時讓渡了選擇權。」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認為,大數據「殺熟」暴露出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不透明。平台根據大數據「殺熟」,背後的技術是電商銷售「千人千面」。其源頭在於,平台根據搜集用戶的個人資料、流量軌跡、購買習慣等大數據模型建立用戶畫像,然後根據畫像來給用戶推薦相應的產品和定價。

IT與知識產權律師趙佔領認為,目前,網路上談論的「殺熟」可以理解為一種「價格歧視」。但監管的困難在於,價格法和反壟斷法與網路時代大數據分析的商業場景不相匹配。因此,平台方可以辯稱所謂「殺熟」,是正當的定價策略。

專家建議:儘快完善數據保護方面的立法

大數據「殺熟」,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價格歧視」,即相同的商品或服務而言,老客戶花的錢比新客戶更多。

曹磊向記者表示,大數據「殺熟」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不同平台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制定出了不同的價格;第二種是同一平台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制定了不同的價格。後者屬於違法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公平誠實信用」原則,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根據艾媒諮詢報告顯示,目前超過八成網民不能接受「殺熟」,四成網民會因為大數據「殺熟」而更換應用。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在行業競爭激烈,用戶數量增加緩慢的情況下,從每個用戶中拔取更多「羊毛」或許是個辦法,但這存在喪失用戶信任的風險。

曹磊認為,數據掌握在平台手中,對於數據的處理方式外人不得而知,對於「殺熟」現象的規避要依靠企業的自覺。只有平台正視大數據的價值,對其進行合理的管理與應用,才能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同時,曹磊也指出,杜絕「殺熟」現象不能僅僅只是依靠平台企業自律,還需要多方合力監管。而大數據「殺熟」的行為涉及面比較廣,需要很多政府部門參與監管,比如工商、交通、旅遊等,牽扯到多個監管部門,權責很不清楚。目前看來,首先要明確歸誰管,其次才是怎麼管。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李曉華研究員認為,平台對數據的佔用還可能涉及個人信息泄露、數據交易、數據濫用等一系列問題。當數字經濟的發展中涉及公平正義等價值判斷時,市場可能無法自發加以調整解決,這時候就需要儘快完善數據保護方面的立法。

【記者】彭琳 實習生 趙澤瑄

【校對】藍淑茹

【作者】 彭琳

【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PLUS 的精彩文章:

讓人口饞!東莞高埗這位婦女手工製作小吃30年,還有祖傳秘方
格蘭仕總裁梁昭賢:聚焦兩大業務方向,今年格蘭仕要做這6件事

TAG:南方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