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理財產品蝶變:規模或下降 凈值化轉型阻力沒有想像中大

銀行理財產品蝶變:規模或下降 凈值化轉型阻力沒有想像中大

距離4月27日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已有月余,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

一是凈值化加快,產品期限拉長。5月以來,有134款凈值型理財產品正在募集,90天以下產品佔比下降。二是,T+0現金類產品發行漸多。

不過,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後,和公募基金沒有了太大差別。「表外理財這些變化,對於風險偏好比較弱的客戶有擠出效應,對存款是利好。有一部分會轉成結構性存款,另一部分轉成定期存款。」一位大行高管表示。

銀行業開始針對不同客群採取差異化策略,如提高大額存單利率,發行結構化存款以承接回表的理財資金。但凈值化產品所需要的資管體系,卻剛剛起步。

一位央行分支機構金融穩定部門人士表示,新規明確禁止資金池運作,要求金融機構加強久期管理和提高信披水平,提出凈值管理,打破剛性兌付等要求,核心是要求資管業務回歸本源,避免資管業務淪為變相信貸業務。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資管產品規模將大概率下降。金融市場有序優化,增量資金有序進入。

上述人士表示,剛兌打破過程中,預計部分低風險偏好資金將迴流銀行表內,現金管理類產品將受益,存款市場將出現結構性分化。股票市場受到禁止分級和相關資產統計限制影響,部分高風險偏好的槓桿資金可能退出,理財資金整體上向低風險偏好轉移,可能整體上有利於選擇業績較好、分紅較高的藍籌股。從這個角度看,權益市場有望獲得長期利好。此外,非標退出的部分資金預計將流入債券市場,推動債市收益率中樞下行。

「金融機構應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中的通道類業務將大幅下降,各類非標資產將受到嚴厲限制。資金池業務全面禁止。公募分級基金將退出市場。銀行委外資金將大比例下降。」上述央行分支人士預計。

當前,銀行理財市場的轉型正在深化。顯著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2018年5月份,面向一般個人客戶的銀行理財產品中,有186款凈值型理財產品正在募集或存續。此前1-4月,凈值型理財產品募集產品數分別為118款、84款、160款、126款。

凈值型理財產品是從2017年末開始大量出現的,在2017年上半年,僅有134款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這與資管新規草稿開始在業內流傳,徵求意見稿發布步伐一致。

一位股份行高管向記者表示,該行正在提升凈值化產品比例。2018年一季度,凈值化產品超過1900億,較去年增加20%,2018年力爭提升佔比至50%。3月末上線第一款按新規要求設計的產品,一個月內銷售突破500億。第一代債券凈值型產品也將在近期發售。

一位城商行高管表示:「凈值型產品已在不斷發布,一季度推了兩期,結果上看超出預期。市場認為凈值化產品對銀行可能比較有難度,但從銷售看,阻力沒有想像中大。」

二是,中資銀行是凈值型產品的發行主力。

2018年以來發行的617款凈值型產品中,國有大行發行102款,工商銀行最多,共98款;股份行發行了208款,興業、光大、渤海、招行較多;城商行發行了98款;外資銀行發行了68款。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多家銀行網站發現,銀行公布理財產品凈值只是將歷史數據按照表格羅列,沒有提供可視化、可與公募基金產品相比較的展示,投資者難以全面掌握連續的產品凈值變化情況。

華寶證券近日發布的《2018年中國金融產品年度報告》指出,目前數量有限的凈值型產品中,還有部分是以攤余成本法計價的「偽凈值型」產品,並未以公允價值計算並公布每日凈值,而是實質以預期收益進行兌付。

究其原因,因目前監管對凈值型產品的定義僅規定了「公布單位份額凈值」,而未強制要求「單位份額凈值的估值方法以公允價值為基礎」,所以使用攤余成本法的凈值型產品是合法合規的,但不符合產品設立的初衷。

凈值化之路怎麼走?

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包括開放式、封閉式兩種,前者定期開放申購贖回,後者是凈值化的期次型產品。根據資管新規,封閉式產品期限不得低於90天。

從目前市場情況看,封閉式產品期限開始拉長。2018年以來發行的360款封閉式凈值型產品中,3個月期限以下的有183款,其中5月以來發行53款;6-12個月的有120款,一年期以上的有49款。對比2017年上半年,1年期以上產品僅35款。

一位城商行高管表示,此前採用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從去年開始收益率上升,今年一季度平穩下來,3個月期限平均收益率4.5%-4.7%。現在更多發行凈值型產品,風險和收益由投資者承擔。

此外,T+0現金類產品發行漸多。根據中國理財網統計,2017年共發行了56款T+0理財產品,其中外資銀行發行了40款。2018年以來,共發行了38款,其中外資銀行15款,郵儲銀行17款。

凈值化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前路在哪裡?

根據興業證券測算,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三家銀行2017年資管類業務收入占營收的比例為12% - 21%;同期A股上市銀行理財業務占營收的比例僅4.54%。

麥肯錫建議,國內銀行資管業務須以投資能力建設為基礎,逐步建立覆蓋不同資產類別、不同期限、不同風險偏好、不同起購金額的產品,從而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以摩根大通為例,2017年,其大幅度提升了被動配置(Beta)類的產品比例,同時降低了主動管理股權類產品的比例,迎合市場趨勢,從而獲得了超過競爭對手的資金凈流入。

國內銀行理財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機構間容易陷入惡性收益率競爭。縱觀全球領先的資管機構,每家都有自身擅長的王牌資產類別和投資策略。比如,摩根大通在主題化投資管理領域獨樹一幟,PIMCO被稱為全球的「債券之王」,Vanguard的低成本ETF基金獲得巴菲特的推薦。

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理財 的精彩文章:

銀行「吸儲大法」:上調利率、減費送禮、發債、時間錯配
1.32萬億居民存款消失,錢都去哪兒了?

TAG:李大嘴說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