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著孔子做人師-至聖先師

跟著孔子做人師-至聖先師

十五、至聖先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孔子教育學生的特點是善於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孔子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 [fěi]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學生們思考問題不到急切求解時不去啟發他,不到想要說卻說不出來的時侯不去開導他。如果教給他一個問題,而不能解決與這個問題相類似的其他問題,那就不再繼續教他新問題了。

他以自己多年的學習的經驗告訴學生們:「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等等。

所謂弟子三千,是說孔子先後教過的學生,總數大約有三千人。「身通六藝者」,是指孔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這些學生分別來自魯、衛、齊、秦、晉、鄭、宋、陳、吳、楚等國家,學成之後又奔赴各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貿易等各項活動,其中有很多人成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大商人,有的甚至成為王侯之師。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真可謂桃李滿天下。

孔子的人格修養,經過長時期的磨鍊,已經成為當代聖人。他在自己的鄉里與人相處時,態度溫和恭順,一副篤 [dǔ]實緘 [jiān]默的樣子,好像不大會講話似的。但在禮法所在的宗廟裡,或是決定政事的朝廷上,卻是詳詳細細地詢問、明明白白地解說,絲毫都不含糊,不過發言總是很謹慎。

孔子在朝廷上和下大夫交談時,態度和藹而剛直。和上大夫交談時,正中適度,在和悅中帶著不可侵犯的樣子。當國君臨朝時,他則恭恭敬敬,威儀適當而合體。

在日常生活上,孔子雖是食不厭精,膾 [kuài]不厭細。但有幾不吃:飯太燙太涼的不吃;魚肉變了味或腐敗的不吃;食物的顏色和平時不一樣的不吃;有怪味惡臭的不吃;烹調失宜、不生不熟的不吃;不是三餐正常時間不吃。喝酒雖沒有定量,但以不醉為原則。不管吃任何東西,都保持定量,決不多食。

祭祀分配到的肉,馬上分送給別人,不會留到隔宿,怕它會腐敗,而有礙健康。孔子在吃飯的時候,決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必須保持肅靜。

雖然是粗飯、菜湯,也必會取一點祭祀先人,而且態度恭敬嚴肅。

遇到有朋友死亡,如果沒有家屬親人料理喪葬事宜時,孔子就主動地負起殯葬的責任。

朋友有所饋贈時,除非是祭肉,否則即使是貴重的車馬,也不拜受,這表示敬重朋友的祖先。

看到穿著喪服的人,即使是平素很親近的熟人,也必變容表示哀悼。遇見戴著禮帽的大夫或是瞎了眼的盲人,雖然是經常見面,但仍然以禮貌對待。

坐車子外出時,上車前,必端正站立,手拉上車的繩索。坐進車子以後,不回頭看,不高聲說話,也不向窗外指指點點。如果在路上遇到穿喪服的人,總要站起身來,手扶車上的橫木,彎身致敬。

這就是偉大聖人的生活態度。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堪稱「萬世師表、至聖先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強學經典 的精彩文章:

跟著孔子做人師——十三、寄情教育
跟著孔子做人師——為政之道

TAG:普強學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