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豐滿的楊貴妃怎樣穿:盛唐時期女裝時尚變遷史

豐滿的楊貴妃怎樣穿:盛唐時期女裝時尚變遷史

原標題:豐滿的楊貴妃怎樣穿:盛唐時期女裝時尚變遷史


經公眾號「揚眉劍舞」(微信ID:gh_f08068de2e7f)授權轉載。繪圖:燕王。


如果要選一位中國古代的美人代表,楊貴妃可能會成為呼聲最高的候選之一。她與玄宗的浪漫傳奇在當時和後世被反覆傳唱,對於楊貴妃本人樣貌的形容屢見筆端,繪畫作品和戲曲、戲劇舞台表現更是不絕於目。


對於她的描述,最大的符號的就是「肥」。「環肥燕瘦」,到底肥不肥,歷朝歷代一直到今天都還不停有人討論。有人說「纖穠中度」,剛剛好;有人說當然肥,「人應笑太真肥」;有人說是被後世文人的詆毀,本人其實勻瘦。


但如果只從文本描述和後世繪畫上推測,可能永遠也得不到真實結果。因為胖瘦是相對的,審美標準一直在變化,對於胖瘦判定的基準判斷值也在變化。也許當時人眼中和描述里正剛好的身材,在後世看來過胖;也可能某個時代崇尚的標準身材,現在看來過瘦;甚至同一時代不同地區的審美標準差距也很大。

當然,我們現在無法看到楊貴妃的「真實照片」,具體的面貌難以還原,不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尤其是玄宗同時代數的貴族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寫實陶俑、壁畫、絹畫,已經可以很科學地歸納出開元天寶這幾十年從長安京畿到西域、東北廣大區域時的貴婦人,不管是身材還是服裝的審美傾向和變化。其中不乏楊貴妃在宮中的真實宮廷作品(當時帝王、嬪妃墓葬中直接對於後宮女性的描繪),是最準確了解當時人身材樣貌的一手資料,能夠大體參照想像。


通過這些可靠形象材料的梳理,可以發現,開元天寶幾乎是唐代流行變遷最快速的階段。那麼這次我們就借楊玉環的一生——開元初的幼女、開元中入洛陽前後、天寶初年冊貴妃、天寶末年香消玉殞四個階段的形象參照,來看看盛唐貴妃時代幾十年間的女裝流行變遷史。


初唐至武周的唐朝女裝流行趨勢大體是:從纖細保守、崇尚鉛筆身材的唐初, 到逐漸步入開放的高宗朝,再進入華麗綻放的武周時代。這是整個唐代女性審美最為挺拔、自信以及敢於展露身材的時期,與以武則天為首,包括上官婉兒、太平公主、韋後一批女性對於審美的主導是分不開的。


開元初期:尚未豐滿與簡樸取向


楊玉環生於開元七年(719),幼年在蜀地度過。


開元前期頭十年,大體上維持了武周時代的身材取向,挺拔修長、胸部豐滿,也如武周時一樣,喜歡展露胸線。服裝樣式依然是短衫、長裙、長帔;衫子袖窄,長裙相對修身。妝面較樸素簡單,鬢髮相對服帖,偶見高髻,更多則是攏聚頭頂一小髻。


所以幼女時代的楊玉環,所見到的女性大體都還是高瘦挺拔利落的模樣。至於楊玉環本人,大約是身穿樣式簡單的窄袖裙衫,梳雙垂髻或三小髻的女童樣子。



開元頭十年仕女俑,身形挺拔細長,武周遺風明顯,楊玉環幼年所見婦女大體如此


開元前期壁畫、線刻中身形修長的婦女形象



開元初的女童形象



頭梳三小髻、穿窄袖黃纈花衫、修身綠裙的開元前期女童,大體可做幼年楊玉環參考。


雖然服裝髮式大體與武周樣式類似,但開元初年宮中女性在衣料裝飾上要更為簡樸。這與登基之初,勵精圖治、躬行節儉的玄宗有很大關係。


開元初,玄宗認為「衣紈履絲,致傷風俗」,希望一改朝野追求奢靡華麗之舊弊,即位以後連下了幾道詔敕,進行嚴厲禁斷。比如開元二年七月的「禁珠玉錦繡敕」,「朕聞珠玉者,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彫文刻鏤傷農事,錦繡纂組害女工」,「朕若躬服珠玉,自玩錦繡,而欲公卿節儉,不可得也」,於是親自帶頭表率,將皇家所藏金銀器熔鑄為鋌,將珠玉錦繡焚毀於殿前,並令「其宮掖之內后妃以下,咸服澣濯之衣,永除珠翠之飾」。


同年,又頒布一道「禁奢侈服用敕」,甚至下令婦女們要把之前的錦繡衣物染黑,不準織造華麗面料,各地官營織錦坊也停廢。「婦人衣服,各隨夫子,其已有錦繡衣服,聽染為皂,成段者官為市取。天下更不得採取珠玉,刻鏤器玩,造作錦繡珠繩,織成帖縚二色綺綾羅,作龍鳳禽獸等異文字,及豎欄錦文者,違者決一百,受僱工匠降一等科之,兩京及諸州舊有官織錦坊,悉停。」可以說力度和決心相當大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開元初期女性服裝形象與出土實物,衣料或僅為純色,或用暗紋,或用單色蠟纈、絞纈小花這種簡單的裝飾手法,少有武周時那種華麗的錦繡衣裙。已發現唯一不符實例的是開元九年的山西萬榮薛儆墓,裡面所繪女侍,袖緣衣緣裙邊多有錦繡裝飾,或許是京畿之外部分地區禁令鬆弛的關係。


在玄宗以及一批良臣的治理下,大唐步入輝煌的開元盛世。

初入兩京:盛世「開元樣」形成


開元十七年(729),十歲的楊玉環因父親去世,來到洛陽寄住在三叔楊玄珪家,在洛陽待了五年。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公主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李瑁生母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


此時尚處李隆基治下的第二個十年,長安、洛陽崇尚的流行裝束與身形髮型,已經完全脫離了武周遺風和初年提倡的簡樸感,逐漸形成了新的「開元模式」。第一是髮型,最具符號性的特徵,就是隆起的半圈鬢髮越發蓬鬆(江戶後期日本髮型與之相似),頭頂小髻則前移低垂,成為最流行的髮型傳遍全國,同款垂髻甚至在新疆阿斯塔那都有出土,有時也裹以巾布。



開元中期最流行的髮型與新疆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的同款小髻


其次,身形也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整體上脫離了唐代前一百年纖長挺拔的風格,開始往豐腴之路邁進。首先,肩胸部分變得厚實,而且往往還在衫子裡面加硬挺的半臂,所以上半身顯得更加張擴,裙腰也上移至胸上。腰腹略微隆起,由於特殊的剪裁方式,到下擺往下收縮,顯得頭重腳輕,主流廓形逐漸成為我們常形容的「魚狀」「紡錘狀」。典型的斜紅、額黃、假靨等全套複雜妝面也更加流行,衣料上裝飾錦繡花樣的風氣開始逐漸復甦。


若對比同一個年份的各地出土資料,明顯能發現,在長安一帶的貴族中率先發生了這些改變。比如開元十二年的惠庄太子墓、金鄉縣主墓、開元十五年的虢王李邕墓,均已呈現典型開元樣式。 幾乎是數年間,到了開元十七年前後,至少兩京婦女已經普遍豐腴,裙擺也加長拖地,衣著更加寬鬆。



開元十二年前後,若干京畿地區貴族墓葬中的女俑,已初見「開元樣」雛形。但裙擺尚狹小及地狀。(開元十二年惠庄太子墓、金鄉縣主墓等)


開元十七年前後不過數年間,裙擺迅速普遍變長,身材也更加豐腴。此時恰為楊玉環初入洛陽期間。(開元十五年虢王李邕墓、開元十八年臧懷亮墓等)



身在洛陽的楊玉環,眼見的貴婦們大約如此,蓬鬆的髮髻、隆起的肩袖、綴有花飾的衣裙,與逐漸膨脹的身材。她本人狀態也大略可以想知。



開元中期以來,唐朝也進入一段流行變遷最迅速的階段,考古資料極為豐富,幾乎每個年份都有豐富材料,髮型、妝面、紋樣、服飾,都可以梳理出極為綿密細緻的流行變化,我們甚至能據此將一件不知年份的文物斷代準確至五年誤差內,限於篇幅這裡不再做更細分期


入宮冊妃:豐腴華麗的天寶貴妃時代


開元二十二年(734),楊玉環被冊壽王妃。開元二十五年(737),寵妃武惠妃在興慶宮去世,玄宗鬱鬱寡歡。有人進言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於是將其召入後宮。天寶四年(745),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將本是兒媳的楊玉環冊為貴妃,由於未立皇后,此時楊貴妃地位就相當於皇后。


但是,名相宋璟去世後,玄宗將國事交與李林甫、楊國忠辦理,逐漸奢侈無度,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與楊貴妃在宮中度過繁花著錦的享樂時光。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或是因為太平盛世糧食充足、生活安逸的經濟基礎大環境,或是因為武惠妃、楊貴妃等本就具備豐腴的天生麗質,或是因為玄宗本人喜豐滿的審美導向助長了這一趨勢,……不管是何原因,總而言之,在各種因素相互推動下,從開元後期到天寶,女性們似乎都陸續邁上迅速發福的道路,引發了集體喜胖的熱潮,到天寶時代更是如此,從考古資料中看,確實是一年比一年越發豐腴,以胖為美,身材比開元樣的紡錘魚尾狀還要更加臃腫。


衣料也極盡奢華,唐代婦女服飾第一次出現衣裙帔上下內外布滿花紋的奢華狀態,比武周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稱其為天寶模式——「天寶樣」,由於這個階段恰好和楊貴妃在宮中的時間基本重合,不妨也可稱之為「貴妃樣」。

這一點,在武惠妃本人陵墓中石槨上的彩繪線刻表現得淋漓盡致。武惠妃墓2004年被盜,2010年精美的石槨被追回,存放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石槨內壁十個畫面中分別描繪刻畫了十位宮廷貴婦,及其跟隨的十一位侍女,極有可能是當時宮中嬪妃、宮女的真實寫照。這些宮妃貴婦個個身材豐滿,面龐渾圓,恰好都是不折不扣玄宗喜愛的「胖美人」。



玄宗寵妃武惠妃墓石槨內壁的宮廷胖美人,衣裙滿布錦繡紋樣



嬪妃們面龐飽滿如圓月,作為武惠妃本人和剛進入宮廷的楊玉環寫照恰如其分。


髮髻也更加寬鬆,腦後拖垂巨大的發包,收攏匯於頂束成前翹的小髻一二,是「天寶樣」標誌性髮型,並裝飾花鈿。並且衣著寬鬆,寬大的長裙束於胸上,下擺拖地。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所有的衫子、長裙、長帔,以及侍女的袍服,都滿滿裝飾著華麗的紋樣,以各種偏寫實的盛開花卉、垂葉為多,雖然顏色多已剝落,但從構圖技法上看,應當多屬於彩色刺繡一類,也可能會有彩色織錦和彩夾纈。


除此之外,同時期兩京地區發現的大量宮廷、貴族墓葬里所描繪的仕女,也都無一例外全部呈現豐腴慵懶、衣著寬鬆華麗的狀態。妝面以濃艷誇張、大面積的紅妝為主,橫掃粗眉,額間描繪各種鵝黃花鈿,很有視覺衝擊力。裙色喜愛濃烈的大紅、橘黃,配色藍綠撞色上衣,輕薄紗帔,渾身錦繡。「長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則設席藉草,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



新疆、敦煌天寶時代貴婦人形象,大紅花綉裙衫,大紅妝,和長安庶幾無差。


長安、敦煌、西域天寶時代壁畫、絹畫中的貴婦



開元末至天寶時代十餘年間身材豐滿的仕女陶俑


尤其如開元二十八年洛陽睿宗妃豆盧氏墓、天寶元年陝西蒲城讓皇帝李憲墓、天寶五年王賢妃墓,都是開元末年至天寶期間建造的宮廷嬪妃、皇族陵墓,其中的壁畫、線刻、陶俑,是當時宮中情況最寫實精準的參考。


不止關中京畿,此風還遠遠波及各地,比如著名的敦煌130窟天寶時代都督夫人禮佛圖、新疆阿斯塔那天寶三年安西都護府張氏墓所出屏風絹畫仕女,也和長安流行高度一致。日本正倉院保存一套奈良時代與天寶同期的「鳥毛立女屏風」,推測是當時日本仿造的唐樹下美人圖,雖然鳥毛幾乎剝落殆盡,但依然可以看出盛唐時代豐滿貴婦的風韻。



奈良時代正倉院鳥毛立女屏風,是楊貴妃在宮中時代的同期作品。



鳥毛立女屏風仕女面部細節,妝面、髮型也與當時的長安類似。可以說是標準天寶樣唐美人。


天寶五年王賢妃石槨所描繪宮廷貴婦,雖然刻畫不精,但身形妝發和立女屏風描繪相當一致



為《中華遺產》所拍攝的盛唐貴婦造型(攝影:王凱)



香消玉殞:肥胖的巔峰時期


天寶後期,貴族女性的身材繼續往更加豐腴的道路邁進,已經幾乎呈現上下同寬的桶狀。這時髮型也有了新的潮流,開始流行兩鬢薄如蟬翼抱面,後發不再低垂,而總攏於頂,在頭頂束成各種高扁的髮髻,成為盛唐末期到中唐前的主流髮型。服裝上的綉紋也變得更加細膩繁複。傳為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其實就接近這一時期的狀態,只是髮型可能略遲。


此類造型的仕女俑在天寶後期以及稍遲的墓葬中很常見。作為潮流先鋒的楊貴妃,在香消玉殞於馬嵬坡之前數年,大約也會是如此打扮。(天寶以後到中唐,流行時尚又經歷了一次大變革。)



天寶後期及稍遲的仕女俑


《虢國夫人游春圖》,與當時實際情況相去不遠。



在當時詩人的眼中,並不認為這種面龐、身材是過於肥胖的樣子,反而覺得纖穠合度,像杜甫詩中所稱「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正是在當時普遍審美基準下的評價。李白又有「婦女馬上笑,顏如赬玉盤」,用赤色的圓形玉盤來形容當時的美人面孔,對比天寶時代大紅妝的圓臉貴婦,可以說是相當形象了。


不過在審美變化的後人筆下,所做的形容就更直接一些。《舊唐書·后妃傳》「太真姿質豐艷」,五代筆記《開元天寶遺事》稱「貴妃素有肉,至夏苦熱」;宋《楊太真外傳》「貴妃有姊三人,皆豐碩修整,工於謔浪,巧會旨趣。」用「豐艷」「豐碩」「有肉」來形容楊貴妃及其姐妹。南宋魏了翁《臨江仙·約李彭州暨兄弟看荔丹有賦》稱「人應笑太真肥」,已經很直白地形容其身材。盛唐的一些喜肥美的故事也被當做奇聞異事流傳下來,「楊國忠,於冬月常選婢妾肥大者,行列於前,令遮風,蓋藉人之氣相暖,故謂之『肉陣』。」


經歷過天寶時代的周昉,是畫貴族美人的名手,他的作品必定需要迎合當時最主流的審美。周昉真跡幾乎不存,但可以看到能見到其畫的宋人描述。後人記載他作品中的美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胖。比如宋代《宣和畫譜》記錄了周昉七十二件畫作,認為周昉畫里的婦女都很富態,是因為關中婦女本來就比較壯碩。


影響最大的是蘇轍所作《周昉畫美人圖》,「瘦者飛燕肥玉妃」,把楊貴妃和趙飛燕相提並論,「環肥燕瘦」的提法廣為流傳。宋代女性身材已往纖細審美髮展,尤其南宋,畫中美女幾乎都是鉛筆身材,宋人所見周昉畫里的盛唐美人,自然會覺得過於「豐厚」。



武周-開元中-天寶三大階段形象變化(《大唐衣冠》稿)



附送一幅燕王以天寶時代造型為參考重繪的《摘花仕女圖》


傳為周昉的無款畫作《簪花仕女圖》,實際創作年代並非盛唐。



《簪花仕女圖》蛾眉高髻頭頂大花、身披大袖衫,成為今天對於楊貴妃最標準的參照。


影視中的楊貴妃


不管是古代戲曲,還是今天的影視作品,楊貴妃都是不斷被重複演繹的形象。戲曲里的貴妃身穿清代戲裝鳳冠霞帔;近代的楊貴妃形象則穿著仕女畫中的古裝;到八九十年代,因為無款畫《簪花仕女圖》的出版普及,當時被視為唯一的唐代仕女畫真跡,大家對於唐代貴美人的塑造一下有了參考依據,所以90年代的楊貴妃造型多以此為準,高髻大花,身披廣袖衫。


當然,隨著認知的不斷更新,從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來看,《簪花仕女圖》所描繪的應該至少是晚唐五代以後的貴婦形象,只是被清人冠以周昉之名。儘管服飾妝發不太符合真實情況,撇開歷史局限不談,90年代影視劇大體還是傾向於選擇豐滿造型,尚有盛唐氣象,在歷史真實和當下審美之間進行拿捏。


到了21世紀,崇尚以瘦為美的大背景下,近年的貴妃角色又傾向於纖瘦美人。影視劇可能考慮更多的還是對於千年前美好容顏的想像,細節就無法當真了。



90年代的楊貴妃大體以《簪花仕女圖》為創作基礎,選角也傾向於豐滿富貴。近十年則傾向於尖臉瘦身型,也許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周刊 的精彩文章:

病病歪歪忙東忙西的「戴高樂」號航母又下水了
外國人說中華文明只有3500年?我們用事實證明5000年不虛!

TAG: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