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對抗痛風的用藥經驗

論對抗痛風的用藥經驗

「宇宙之陰陽總是平衡的,一個疾病的出現,必定有它治癒的方法。沒有治不了的疾病,只有不會治病的醫生。」

作者簡介

GIF

陳智超,系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第三屆學員,拜廣東中醫師承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廣州市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腦心同治專業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針灸學會減肥及內分泌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廣州市中醫藥學會仲景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任培華教授門下。

陳智超

01

與痛風「結緣」

還記得那年在親戚家玩耍,第二天腳大拇指第二關節就開始紅腫疼痛,家人都認為是昨天玩耍時扭傷,但我記得並不是扭傷所致。敷藥後,疼痛很快就緩解了,但是幾天後又開始疼,家人也不明白其中緣故,但仍說是扭傷,繼續帶我去敷藥,疼痛隨後也得到緩解。

過了幾個星期,關節又開始痛了起來,而後去了大醫院拍片子,檢查結果顯示沒有問題,醫生見我非常斷定地說並未扭傷,而是無緣無故的疼痛,於是叫我去驗血。回家後的第二天,得到的確診消息是尿酸過高引發的急性痛風關節炎,醫生說「這個病沒法治,你每天吃別嘌醇,痛的時候吃秋水仙鹼,可以緩解癥狀。」當時我還小,不太懂「沒法治」的意思,不知是否是得了絕症的意思。那時年僅十四,時至今日,已經過去十一年了。

02

越成長,越能了解痛風的本質

自那以後,我就謹遵醫囑,每天吃別嘌醇。剛得病時,疼痛發作得比較少,痛的時候吃秋水仙鹼。病發時痛在腳大拇指第二關節處,曾體驗過在最痛的時候徹夜難眠,輾轉反側,心臟跳一下,疼痛的地方就跳一下,疼痛隨著心跳就越劇烈。

也是因為害怕,開始查找資料想了解到底是什麼樣的病,但是知道得越多,就對西藥的治療越沒有信心。也了解到,別嘌醇吃得越多,越容易傷腎,秋水仙鹼對腎臟的影響,比別嘌醇更為嚴重。

於是在高二時候,我開始停服西藥,一粒也沒有吃過,只在急性發作時才吃秋水仙鹼。時間一晃而過,讀大學後,痛風發作時,吃秋水仙鹼就會拉稀,我也逐漸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得想想身體是否只是尿酸高這一個問題,只是降尿酸就可以了嗎?

大三時,身體出現了其他癥狀,如運動時容易喘氣,肌肉比一般人更硬,飯後容易腹脹,很久不能緩解,而且午飯後特別容易感到疲倦,心臟經常感覺到悸動,到醫院檢查過多次,卻沒查出原因。

為了了解病因,看過很多西醫對痛風的病理分析以及對其他癥狀的病理分析,都建議做檢查,但是在醫院檢查過多次都沒有查不出病因所在。

某天刷牙時,看到舌苔很白,於是來了興趣,上網查找關於舌象的診斷,從此,與中醫結了緣。中醫對癥狀的判斷分析,使我豁然開朗,於是我開始用中醫的思考模式去理解痛風。

中醫非常注重細節,由此引導我開始關注疼痛的地方,進而開始了解十二經絡。一開始關注的是疼痛的感覺,諸如刺痛、空痛、脹痛、酸痛等等。我開始記錄痛風發作時的特點、發作前期的感覺、急性發作持續的時間,自己發作時的日期,並與二十四節氣結合,嘗試著尋找規律。

後來,我在中醫中,找到了這個病的本質,痛風,就是脾胃病!

03

痛風本身是由脾胃虛弱引起的

之所以一開始就這麼判斷,是因為疼痛的地方。痛風患者病情比較輕的、正氣不弱的,痛風首先發作的地方是腳大拇指第二關節處。觀看經絡圖時就會有所發現,疼痛的關節剛剛是處於大都穴旁邊,大都穴為脾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

「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脾土生髮之氣,富含水濕,至本穴後部分水濕之氣散熱冷降歸地,所降之水也小」,隱白穴富含水濕的氣到了大都穴,若大都穴火氣不足,不足以生髮水濕,那麼,水濕往後部就會大大增加。

「關節者,風水之地也」,關節越大,越容易藏風卧水,而且由於關節的構造,物質能進去,但不容易出來,這是為何腳大拇指第二關節處成為病輕者痛風首次發病的位置。

打從大學畢業後,我開始認識一些患有痛風的病人,他們反饋的意見也印證了這一點,即便是無葯可治的西醫,也打著「戒口」的口號,呼籲病人不能攝入高嘌呤食物。然而痛風本身在攝入嘌呤方面,占的比例並不高,痛風發病的根本原因在於嘌呤排泄障礙,占痛風病發作的80%!所以戒口解決不了問題,中醫講,「腎主水」、「脾主運化,脾統血」,脾腎陽虛,不能化氣,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才是這個病的根本原因。

04

對痛風發作的特點總結

由於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正氣耗損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疼痛的位置不一樣,疼痛感覺不一樣,發作持續時間也不一樣。但是通過觀察,我得出了其中的一些共同特徵,具體如下:

1、痛風發作前,常發作的關節有感覺比沒有感覺好

經常關注身體各部分的變化,便會有所體會,這就是所謂的久病成醫。因為邪氣一直存在體內,若邪氣有異動,正氣也可能會動兵。這是正氣亢奮與否的標誌。在急性發作前,經常發作的關節會有酸、繃緊、冷、脹等的感覺,說明在沒有真正疼痛前,正邪已經開始搏鬥,預後往往比較好,之後有可能不痛、不了了之;有可能痛,但時間不會太長。

2、痛風發作的時間一般在晚上

痛風病人都有所體會,第二天早上起床,關節就疼,不過早上疼痛不會一直加重,疼痛開始加重的時間一般在下午,越接近傍晚,疼痛感越強。這符合中醫陰陽的特性。

一日之中,夜晚陰氣最重,身體內陰氣容易同氣相求,引起關節急性發作;早上陽氣升騰,身體內陽氣越來越旺盛;一直到午時,陽氣開始走下坡,陰氣生,體內陰氣同氣相求,開始盛起來,故疼痛愈來愈重。因此,疼痛發作的第一天要把握好,能止住疼痛,急性發作就到此為止了。由此可以總結出兩個痛風的特點:一是,若下午沒有加重,病情便會在可控範圍內,或者病情並不急,還以扶正祛邪為要。二是,若發作時間不在晚上,而在白天下午,這也說明了不屬於陽氣虛弱,邪氣趁虛而乘,但疼痛持續時間會比較長。

3、痛風疼痛的感覺影響預後

在中醫疼痛辯證中,由於每個人正氣耗損程度不一樣,對身體五臟六腑影響不一樣,所以各種疼痛感覺都會存在。在痛風中,患者感覺重痛和酸痛時,預後往往不佳,因為兩種疼痛的感覺,都是由濕氣滯留關節肌肉引起的,濕性最纏綿不休,會使病情延長,這時候要想辦法溫陽利其小便。再者,患者有複合型的疼痛感覺,如刺痛、酸痛、灼痛時,病情往往也比較長。

4、痛風為陰邪,與二十四節氣相應

任何疾病,從正邪相爭來說,在節前發病,比節中發病要好。天人相合,身體從大自然而生,大自然的變化自然會影響身體的變化。節,竹節也,節與節之間是滑利的,一到節上,便難過去。宇宙大氣,交節必郁而後通。因此,凡病節前起色,邪欲動則正氣欲動,為足以抗衡之,以後即愈得快,反之,節中發病,正氣虛弱不足以抗衡,預後不好。

5、痛風發作的關節在下肢比在上肢好

濕性重濁,其性趨下。發於下,是正常情況。換句話說,若病發部位越往上走,對病情越不利。這就好比如往一個桶里裝水,桶是一個人,水是濕,水少,則在桶下部分,水增多,水面開始往桶的中部滿溢,繼而往桶的上部滿溢,人身也一樣,邪氣少時,痛在腳趾,腳踝,邪氣增多,痛在膝蓋,邪氣滿溢,痛在上肢,關節變形,預後越差。

05

在痛風急性發作時的用藥經驗

痛風急性發作分兩種情況,一個是沒有化熱,一個是已經化熱。沒有化熱比化熱要好治,因為人體氣血在流動,不會無端的局部發熱,譬如沼澤,流動不通,裡邊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才會發熱,人體也一樣,不通才會熱和痛,越熱,就是陽氣鬱遏得越厲害,這時候需要辛散葯配合涼血葯進行降熱宣通。

急性發作,首當利其小便,是為濁氣尋出路。

痛風為脾胃本虛,脾虛必生濕,若脾不能治水,腎司二便,腎虛水泛,濁氣自不能從小便排泄,所以對於痛風本的控制不在於攝入嘌呤的控制,而在排泄功能的強健。若急性發作用藥健脾益腎祛濕,小便增多,疼痛感往往隨著小便而去。

在臨床中發現,痛風多為寒濕邪氣留於關節,根據個人體質不一樣,有時候只健脾就能利小便,疼痛能止住,若病較長的患者,不把益腎與健脾一起用,大多不能利濕,自然關節疼痛處腫脹不能消除。而其中的複雜性在於,本身是寒濕之邪,若化熱則需用寒涼葯降熱,又與本身性質相衝突,因此,利其小便是關鍵,無論是寒濕有熱或無熱,只要能有出路,給邪氣找通路,讓它不郁遏在一個地方,邪去正氣自然會安定,關節發熱自然會消除。

但利其小便也會傷陰,關鍵在於脾腎之氣耗損的程度。人體氣化功能障礙,則會元氣不足,中氣運轉無力,升清降濁功能失常,所以「泄化濁淤,健脾益腎」是貫穿治療整個疾病的過程。

06

治療原則以「泄化濁淤,健脾益腎」為主

濁為濕,體內正氣虛而生虛寒,合為寒濕。淤為有形實邪,為現代醫學之痛風石沉積也,發作次數越多,越容易生淤。濁淤為陰,氣為陽,根本原因在於元氣不足,中氣運轉無力,大原則必然是「泄化濁淤,健脾益腎」,痛風石的沉積,只有在陽的普照下化為精微,氣的推動下從小便泄化,升清降濁功能正常,病情自會得到痊癒。

常用經方方劑:苓桂術甘湯,甘草附子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白朮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

痛風急性發作時,重用利濕劑【必用土茯苓(120-200g)、萆薢(30-60g)、威靈仙(30-60g)等】,若急性發作時,隨著時間的推移疼痛越重,此時需慎用熱葯開痹,即使現在沒有發熱,但是因為疼痛在加重,若不能利其小便,則用熱葯有可能導致向化熱的方向轉變,諸如附子、川烏、草烏、乾薑等等。

痛風急性發作已經化熱,重用利濕劑,選用石膏、知母、地黃、寒水石等清熱通絡。此時需要注意患者脾胃虛弱的程度,不能進一步損傷陽氣,即使是化熱,也需配以辛散溫通之熱葯,以達宣通經絡以開痹的效果。

痛風急性發作偏寒者,首選艾灸,湯劑選重用利濕劑,加附子、川烏、草烏、桂枝、細辛等。

關節在上者,加桂枝,獨活引經;關節在下者,加牛膝,川續斷,狗脊等。

不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正氣虛弱,不少患者兼見不同程度的氣虛、陽虛或陰虛癥候,但總以脾胃氣虛或陽虛為主症,痛風主虛在脾腎,因此治則在益腎壯督,補脾助陽。急性發作期,邪盛則以驅邪為主,少佐補益脾腎葯,急性發作邪氣不盛,痛得不厲害,或沒有化熱,還需以扶正為主,佐以驅邪。

扶正補虛以熟地、桂枝、附子、人蔘、黃芪等補虛葯為伍;開痹葯的使用觀察疼痛感覺,若只腫脹,多為濕邪留戀,氣滯於筋骨肌肉,白芥子,澤蘭,澤瀉等;酸痛,重痛者,也為濕邪流注肌肉關節,重用土茯苓、萆薢、茯苓、蒼朮等利水滲濕葯,佐以益腎健脾等。關節刺痛,或舌象脈象已經呈現出血瘀表現,則需活血化瘀,用川芎、當歸、紅花、桃仁、土鱉蟲、赤芍等,此時還需關注脾胃虛弱的程度,若已大便不成型,則慎用性質滑利之活血葯。

面對痛風急性發作,我的用藥習慣是必用或重用土茯苓、萆薢、威靈仙,然後根據疼痛的感覺,從寒化或熱化,選擇經方方劑化裁,再考慮兼症選擇藥物。沒有疼痛的平緩期,以扶正為主,多選用補益類方劑如氣虛用四君子湯、陽虛用真武湯、陰虛用八味腎氣丸等,必以扶正祛邪為主旋律。

無論是急性發作或平緩期,本病都為本虛標實,只是在發作期要側重於驅邪,平緩期注重扶正,僅此而已。若無法把握好「泄化濁淤,健脾益腎」為總的治療原則,則無法從根本上治癒

以上為本人十年間觀察痛風總結的臨床觀點,2017年急性發作次數10餘次,多能取效。因為臨床思路和用藥有效而發表的感想,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包涵。

中醫 | 師承 | 大家談

讓分享成為習慣,讓師承擁有溫度

期待您的來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痛風 的精彩文章:

溫絡涓痹湯: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患者春季加強保健增進營養的方法
痛風發作,讓你備受折磨!這樣試一試,有效治療,降尿酸效果好!

TAG: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