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息——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不息——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生生之謂易」,這是邱志傑在《周易?繫辭》找到的詞句。隨即,他將此用在了由他策劃的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中。這個主題為「不息」的展覽,意在通過精英與民間的互動、代際傳遞的師承和多位藝術家以及新技術的交叉合作來展示愚公移山式的堅韌力量。在這個展覽中,邱志傑找來了藝術家鄔建安、湯南南和蘇綉大師姚惠芬、皮影雕刻大師汪天穩,通過多件錄像、繪畫、雕塑、裝置、刺繡、皮影、攝影、多媒體劇場、文獻和工作坊、演出完成了威尼斯雙年展提出的「藝術永生」(VIVA ARTE VIVA)命題。

姚惠芬、姚慧琴,《馬遠十二水圖》,蘇綉,20×35cm(每一幅),2017

伴著展覽的開展與報道,邱志傑的嘗試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在國內引起了一場深入、持續的爭論。或許是這個原因,在威尼斯雙年展結束之後,在2018年3月底,「不息——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同時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和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旋渦中心之一的「現場」問題,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解決。

在這兩個美術館中,上海明當代美術館的展場與威尼斯的展場保持著高度的相似。在這個兩層的場域中,湯南南的作品《鑄浪為山》《遺忘之海》和鄔建安的《九重天》《白日夢樹林》《大河的誕生》《五百筆》等作品皆有到場。藝術家們從宋畫和《山海經》《白蛇傳》那裡調動了大量意象,並與蘇綉、皮影、水墨、剪紙等「中國」符號重疊。觀眾可以在此看到姚惠芬以上百種針法再現的《骷髏幻戲圖》、馬遠的《十二水圖》《精衛》,以及和汪天穩與鄔建安共同營造的皮影幻象,亦能在湯南南的影像與鄔建安的作品中感知到對於都市系統的鄉愁和「何以中國」的嚴肅思索。

湯南南,《無名海灘》系列,黑白攝影, 57×85cm, 2008-2012

位於一樓展廳的三屏作品《不息—移山填海》,像一個開放的舞台,通過汪天穩與湯南南、鄔建安合作製作的皮影、陝西民間藝人的共同合作,將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和鯤鵬變化三個傳說用預先製作的錄像投影內容取代普通燈光的方式完成了皮影表演。參與表演的專業藝人、青年志願者及機械完成了一種傳遞的循環。《不息—移山填海》勾連起整個「不息」的展場,使之充滿煙火氣和戲劇感,而這完全不同於西方當代藝術中割裂的烏托邦——白盒子。

汪天穩、湯南南、鄔建安,《不息—移山填海》,多媒體皮影表演現場,2017

在明當代美術館「不息」的展場,邱志傑「總體藝術」的印記鬼魅般如影隨行。整個展場如同一出看似隨意卻內在組織精密的舞台劇,隨他表象是廟會也好,雅集也罷,只要有觀眾、表演者在,它永遠都是鮮活、完整的。但是,一旦表演者與觀眾退去,展場便寂靜得可怕,它們像一件件被拆分的零部件般佇立於展場,哪怕由程式控制機械、實時VJ操縱的投影仍在無休無止地進行著它們的皮影「表演」。

而與上述相反的是,在展場二樓,碩大的師承牆無比熱鬧。由線連起的種種照片、關係,串聯起一個流動、環環相連的世界。由工藝技術的發展、師徒代際關係的傳遞構成的表皮,給了我們分析當下以回望的入口。似乎只需要隨意找個點,就能牽出整個世界。

展覽現場

在展覽的作品結構方面,如果將展覽中的所有作品比作一個交響樂團,那麼在這裡,承擔著指揮工作的無疑是鄔建安的《崖山》系列。作為標題的「崖山」二字,一早為作品與展覽定了基調,它是朝著「中國」二字去的,是對自我與本源的追問、思索。在字面之下,它暗含著諸多宏大問題——諸如,崖山之戰後,是否真的再無中國?孱弱的華夏文明,是否早在蒙古人過境後便已被下了高危通知單?五四以後的現代化問題,是否是一種面對西方文明衝擊的恐懼使然和片面的效率化追求等等——搭建起作品與展覽的基調。而鄔建安作品中的《骷髏幻戲圖》《十二水圖》、蘇綉、皮影,以及湯南南的潮水、現代都市鄉愁等,都不過是基調對位於系統上的裝飾與變奏。然而,藉助這些被譏諷為「土特產」的裝飾或變奏來思索本源是否顯得保守,筆者無法作出判斷,但從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在國內的論戰狀況來看,至少可以套用狂人希爾多?卡辛斯基(Theodore Kaczynski)在其《工業社會及其未來》的觀點:「任何改良的企圖都將過於軟弱,不起作用。」

展覽現場

即使如此,筆者依舊覺得這算得上是一場精彩的展覽。畢竟在如此乏味無聊、不知己亦不知彼、所有人都小心翼翼、追捧和稀泥為「高情商」的此刻,能激起處處機鋒、認真且「愚笨」的討論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品質,誰也不會如此天真地期待一場展覽能解決那些大問題並動搖「白盒子」當下的主流地位。至於爭論是否有某一方獲得了「正確」的獎狀與小紅花,展出的作品、符號是否能夠從深處回應中國藝術的現代化問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辯論中來回擺動的模糊邊界以及對有關人、社會、「中國」問題等本源問題的進一步思考。因為在這裡,「人」才是真正「不息」的。

明當代美術館

不息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2018.3.31—6.3

上海市靜安區永和東路436號

文|半馬

圖|明當代美術館

本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2018年6月刊,原標題:《何謂「不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Artcoco 的精彩文章:

11個當下全球重要女性藝術家大展回應「女性主義」

TAG:典藏Artco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