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紫砂的顆粒感 可以用來評判紫砂真假嗎

紫砂的顆粒感 可以用來評判紫砂真假嗎

「泥是肉,砂是骨」。「骨」者,「砂」也,通常指的是紫砂泥中的石英顆粒,石英密度大,熔點高,能提高紫砂的燒結溫度。紫砂,貴在有「砂」。砂,使燒成後的壺表,遠比一般黏土製品透氣性好;砂,使燒成後的壺體,一經泡養「火氣」盡消,不奪香而無熟湯氣。同時由於「砂」的原因,紫砂壺摸上去手感很好。

許多壺友經常討論如何判斷紫砂壺的真假,其中有一條:

紫砂有其獨特的顆粒感,如果壺表面摸上去是粗糙的,就是真的紫砂壺,如果是光滑細膩的就是假的。

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看一下。

紫砂的砂

紫砂是一種礦料,本身含有石英等介質顆粒,不同於瓷器,砂是其燒成後的體現,也是紫砂的特點。

紫砂原礦石

紫砂壺表面摸起來粗糙、細膩,其實是取決於其泥料的目數。

在紫砂礦風化後研磨成顆粒的時候,會使用篩網,而泥料的目數就是根據篩網的目數來的。

礦料篩網

目為直徑單位,指每平方厘米上小孔的個數,有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120目等等。

目數其實就是指的泥料的粗細,目數越小泥料越粗,目數越大泥料越細。

一般來說,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壺身的凹凸感、顆粒感就比較明顯,透氣性也較好。

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壺身表面就會比較光滑,如120目這種泥料,就少了那種顆粒感。

另外朱泥的泥質也是比較細膩的。

目數示例

壺身摸起來的顆粒感,同時也是一個人的手感,什麼是粗什麼是細可以說是比較主觀的,壺身顆粒感只能作參考卻不能作依據。

目前,市場上紫砂壺所用泥料的目數一般在「60目」左右,60目左右的泥料制壺,燒成後壺既細膩又有砂質感,泡養包漿後的光澤度也好,所含石英、雲母、赤鐵礦等物質結晶相多而玻相少,有較佳的抗震性、透氣性和物理強度,經得起驟冷驟熱,透氣不透水。

這裡還需要特彆強調的是,顆粒效果不等同於顆粒感。

顆粒感,指的是成品紫砂作品的表面(這裡主要指外表)有明顯的顆粒凸出現象。

顆粒效果,指的是看起來有凸出的顆粒。

顆粒感是視覺和觸覺都可感知的顆粒效果,顆粒效果是視覺有顆粒、但觸摸起來沒有顆粒,實則是不同顏色顆粒導致的視覺錯覺。

顆粒原理

紫砂泥是礦料磨粉加水製成的,紫砂坯是紫砂泥製成的,紫砂壺是坯乾燥後進窯燒結製成的。磨粉時,礦料中較軟的物質多以小顆粒存在,較硬的物質多以大顆粒存在。紫砂壺經過去除水分的乾燥收縮和燒制收縮後,由於不同硬度的物質乾燥收縮不同,收縮小的顆粒就突兀出來,收縮大的顆粒就相形凹了下去。

泥料中含有不同收縮率的成分,是成品存在顆粒感的前提。泥料加工的顆粒大小,決定顆粒感的程度。礦料的物理成分單一,成品就不會有明顯的顆粒感。

礦料中黏土和石英團結物的構成比例,決定了成品紫砂的顆粒感強弱。如果礦料中區域礦物的含鐵量不同,或者量不同、或者存在方式不同,礦料就會在視覺上呈現區域性的不同顏色,這就是團泥。礦料區域含鐵量但成分相同,礦料會呈現單一色,但燒成品會有不同顏色的顆粒,這就是俗說的芝麻段,主要見於青灰泥。

如果礦料區域成分即含鐵量不同、鐵的存下方式又不同,這就是典型的團泥,常見的為紅麻子白麻子,其實,大名鼎鼎的底槽青,也是混生礦,只不過以鐵離子存在的礦料,以類似雞眼貓眼大的團狀礦料存在。

泥料中的顆粒收縮率差別大,成品的顆粒感就明顯;泥料中的顆粒含鐵量差異大,成品的顆粒效果就豐富。導致成品存在顆粒感的先天條件是礦料成分豐富,但成品的顆粒感和顆粒效果可以人為調節,主要是拼泥、磨粉的目數和是否調砂,而人為調節對顆粒感、顆粒效果的影響更為明顯。

礦的成分單一,包括泥砂性差別和區域礦料鐵含量的差別,即使礦料砂性再重,成品也缺乏顆粒感和顆粒效果,反之,即使泥性再重,如果鐵含量區域不同,成品的顆粒效果也會豐富。

綜上所述

據此得出結論:成品紫砂的顆粒感和顆粒效果並不取決於其礦料是泥性還是砂性,而且,顆粒感和顆粒效果並不是本山料與外山料判斷的充分必要條件,更不能作為評判紫砂真假好壞的標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宜興紫砂 的精彩文章:

紫砂壺養花了,怎麼補救?
紫砂壺淋水之後,乾的快慢,是否能說明泥料的好壞?

TAG:宜興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