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得起磨難,才擔得起盛名——《錢氏家訓》的生命質感

經得起磨難,才擔得起盛名——《錢氏家訓》的生命質感


看到2018年4月21日的《錢氏家訓》讀書會活動預告,我就想我應該來參加。我們的歷史是斷代的,改革開放40年了,我的記憶只在我爸爸和我這一代,甚至對我爸爸那代的歷史都知之甚少,更何談家訓。我估計我爸爸想都沒想過什麼家訓,只是會革命教育傳統下、全國人民皆知的勤儉節約那一套。所以《錢氏家訓》訓什麼呢,我很好奇。

我翻看了這本書,內容其實很淺顯,幾百年總結得來卻不易。它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篇,一遍看下來,我很訝異於自己第一眼竟會被「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觸動。我問自己為什麼?後來覺得估計可能跟我的職業有關係。我是一名殘聯的記者,採訪的對象、內容跟殘疾人密切相關。我被這句話觸動,是因為我想起了一位我採訪過的對象郭海平。

他是一位藝術家,上世紀80年代在南京開了全國第一條心理諮詢熱線,90年代在南京開辦了南京第一家咖啡館,生活吃喝不愁。因為他哥哥是精神分裂,也因為他本來畫畫,他看不到當代藝術的未來,10年前,他關掉咖啡館,在精神病院住了3個月,陪精神病人畫畫。3個月下來,收穫了一批作品,讓他看到了精神病人的心靈世界如此與眾不同。藝術的獨創性很強,精神病人與眾不同的生活心靈境遇,使他們的畫作、心靈表達完全不同於外界的健全藝術家。他說,他不是教病人畫畫,是病人讓他膜拜,病人是他的老師。他要成立精神病人藝術博物館,想讓精神病人在醫院裡畫畫,想組織散落在外的精神病人畫畫。

這種舉動在10年前,讓人想都不敢想;自然,他遇到了常人想像不到的困難。鄰居說他放棄自己的幸福日子不過,拜精神病人為老師,認為他也瘋了;而且覺得他瘋的人並不在少數。試想,我們難道曾想過精神病人也有優勢,是否關注過精神病人也有潛能?精神文明的底線在哪裡?我覺得至少精神病人的精神文明,我們也要看到,它也是社會文明、世界文明的組成部分。

2010年,我認識他,採訪他;8年來,郭海平這一路走來遇到的困難,經歷、體會,讓我深切地體會到「利在一身勿謀之,利在天下者必謀之」這句話的血淚含義。我以前看這句話,覺得得來似乎很容易,但正因為了解過要謀天下之利的苦難,寫下它的人,必曾有過切膚之痛,但也必然涅槃過。

放在郭海平這裡,其實也一樣。放眼世界,我們看到世界管精神病人的畫作叫「原生藝術」,距法國人給予它定義已經有70多年歷史,荷蘭開了一家精神病人博物館,我們雜誌社也在2016年與荷蘭、南京殘聯、郭海平工作室一起舉辦了中荷精神病人原生藝術交流展。當精神病人知道自己的畫作被放在了荷蘭的藝術博物館裡,被燈光照耀時,背負在他們和家庭身上太久的污名恥辱終得到了暫時釋放。

經得起磨難,才擔得起盛名。再看到《錢氏家訓》,我獲得了不同的生命感受。讀書人讀什麼?讀的應該就是生命感受吧。

(題圖為郭海平精神病人藝術館展示的作品)

GIF

2018年4月21日,燕園媽媽讀書會在中國地質大學舉行了第23期線下讀書會。本期讀書會的閱讀書目是《錢氏家訓》,由一一雙雙爸爸雷生主講,一耽學堂總幹事逄飛擔任點評人。本文為梅西媽媽李櫻根據她在讀書會上的發言整理撰寫的讀書筆記。

了解更多關於燕園媽媽讀書會可點擊燕園媽媽讀書會招募2018年新同學。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群主學堂:三步打造牛逼引流系統
夏の花-涼夏之伴侶披肩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