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夏國末代皇帝——明昇傳

大夏國末代皇帝——明昇傳

大夏國末代皇帝——明昇傳

明昇(也作升),湖北隨州(今湖北隨縣)人,生於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卒於永樂十四年朝鮮李成桂二年(1416年)二月二十五日,明玉珍之子,大夏國末代皇帝,公元1366~1371年在位。

▲圖為西蜀大同譜

01

玉珍去世,明昇繼位

開熙元年(1366年)農曆二月初六日,明昇的父親明玉珍因病去世,明昇繼位,改年號為「開熙」,於農歷九月初六日將明玉珍安葬於江北寶蓋山,稱其陵墓為「睿陵」,廟號「太祖」。

▲圖為明玉珍畫像

02

大臣不和,國勢漸衰

明昇即位時年僅十歲,尊奉其母彭氏為皇太后,共同聽政。各大臣都很粗暴,不肯屈居於婦孺之下。而萬勝與張文炳之間又存有隔閡,萬勝暗中派人殺死張文炳。張文炳曾善待明玉珍的養子明昭,所以明昭又假託彭太后旨意,弔死萬勝。萬勝為明氏立功最多,他被弔死,蜀人大多同情他。吳友仁以清君側為名,從保寧傳來檄文聲討明昭。明昇命戴壽前去討伐。吳友仁給戴壽寫信說道:「不殺明昭,國家不安,眾心不服。如果明昭早晨被處死,我傍晚將會趕到。」戴壽於是奏請處死明昭,吳友仁則入朝謝罪。於是諸大臣各司其職,而吳友仁更加專橫放縱,致使國權旁落,國勢日益不振。萬勝死後,劉楨為右丞相,三年之後劉楨去世。

03

書信勸降,明昇不從

開熙二年(1368年),朱元璋攻克元朝都城,明昇送信祝賀。次年,朱元璋派使臣前來徵求木材。明昇便將蜀地特產一併獻上。朱元璋以璽書作答。同年冬天,朱元璋派平章楊璟諭示明昇回京復命,明昇拒不聽從。楊璟寫信給明昇說:「古之從政治國者,同力度德,同德度義,故而能身家兩全,流芳百世,反之則敗。足下如此年幼,便繼承先人功業,佔據巴、蜀,卻不考慮長遠之計,而聽從群屬之言,認為有了瞿塘、劍閣之險,便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些都是他們不懂時勢變化,將使足下蒙受傷害的言論啊。昔日佔據蜀地最強大者,莫過於蜀漢昭烈帝劉備。而且有諸葛武侯輔佐,考核守官,訓練士卒,物資不足,均取於南詔。但是仍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而已。而今足下的疆域,南不過播州,北不過漢中,以此求彼,相隔萬里,而想憑藉一隅之地,延長頃刻壽命,可以說這是明智嗎?我主上仁聖威武,神明感動,對於順從歸附者無不施以恩惠,而對於頑固背棄者才出兵征討。因為足下的先人曾通好我主上的緣故,而不忍用兵,屢次派人向你諭示此意。又因足下年紀尚幼,從未經歷事變,惟恐你受狂言迷惑,喪失長遠之計,又派楊璟前去面諭禍福。我主上仁德深厚,待明氏實在不薄,足下難道能不深念於心?而且以往陳、張之輩,竊據吳、楚,造船堵塞江河,糧食堆積如山,又有強將勁兵,因此自謂無敵。但是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被殺,我軍隨即東征,張氏投降。此非人力所為,實乃天命所歸啊。足下是怎樣看待此事的呢?陳友諒之子竄歸江夏,王師前往征伐,陳友諒之子走投無路,被迫投降。我主上寬恕其罪,並剖符賜爵,恩榮之盛,天下所知。足下未犯像他那樣的過錯,如能幡然醒悟,自求多福,則必定可以享受土地之封,保住先人之祀,世代不絕,這麼做豈不是明智之舉嗎?如果你一定要逞強一隅,苟延頃刻,就好像魚兒浮游於沸騰的鼎水,燕子在危險的帷幕上築巢一樣,大難將至,而恬不自知。楊惟恐大兵一到,凡是現在為足下出謀劃策之人,他日也許會為自身打算,各自求取富貴。到了那時,你們老母弱子,何處才能安身呢?其中的禍福利害,一目了然,足下好好想想吧。」明昇最終還是沒有聽從楊璟的勸告。

▲圖為楊璟畫像

開熙四年(1370年),興元守將獻城投降。吳友仁幾次前往進攻,都未能攻克。同年,大明遣使假道攻雲南及求木植(朱元璋為征伐雲南,派遣使者前往借路),明昇拒不遵從詔令。

04

大勢已去,投降封侯

開熙五年(1371年)正月,朱元璋命征西將軍湯和統率副將軍廖永忠等率領水師由瞿塘直趨重慶,前將軍傅友德統率副將軍顧時等率領步兵、騎兵由秦、隴直趨成都,攻打蜀地。當初,戴壽對明昇說:「以王保保、李思齊的強大,仍不能與明軍對抗,何況我們蜀地呢?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我們怎麼去應付呢?」吳友仁則說:「你說得不對,我們蜀地依山傍水,非中原能比,不如對外結交友邦,對內則修整軍備。」明昇贊同吳友仁的說法,於是派莫仁壽用鐵索橫斷瞿塘峽口。又命戴壽、吳友仁、鄒興等增兵援助。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砦,鑿穿兩岸石壁,牽引鐵索成為鐵橋,使用木板安置炮彈來抵禦敵軍。湯和率軍到達,不能前進,只好退兵峽外。

傅友德偵察到階、文沒有防備,便進軍將其攻破,又攻克綿州。戴壽於是留下鄒興等防守瞿塘,而自己則與吳友仁返回,會合向大亨軍援救漢州。幾次交戰均遭大敗,戴壽、向大亨逃往成都,吳友仁逃往保寧。當時廖永忠也已攻破瞿塘關。飛橋鐵索均被燒斷,鄒興中箭而死,夏軍皆潰。明軍然後攻下夔州,駐紮銅羅峽。明昇大為恐懼,右丞相劉仁勸他逃奔成都。明昇的母親彭氏哭著說:「我們可以去成都,但這也只能延長旦夕壽命。大軍所過,勢如破竹,我們不如早一點投降,以挽救百姓的性命。」明昇依母言,劉仁即寫降表:

罪臣明昇,誠惶誠恐,頓首上言,竊謂乾坤正一統,知天命之有歸,日月抑大明撫華夷之無外,萬方抑賴,四萬同歡。欽維皇帝陛下功盛,禹湯德配,堯舜運乾元不息之綱。寰宇肅清,秉仁武不殺之權,生民永賴,收豪傑於紛爭之時,施仁義於拯蜀之日,景運維新。皇謨丕顯,故無征而不克,亦無人而不從。臣升,僻處偏方,愧無學識,既靡寶融先機之智,又乏錢俗達事之宜,見同井蛙,計窮穴鼠,揣罪實由於已竄用匪其人,自千國憲以致天討願,閉門之何益,遂開門以來降迎。拜道旁竅效子嬰擊頸,仰瞻天表,敢希孟相之復心,謹將軍馬錢糧府庫及土地人民獻出,願以聞。

於是派遣使者攜帶降表前去乞降。明昇反綁雙手、車載棺材,與母親彭氏及官屬前往軍門投降。

湯和接受璧玉,廖永忠則為他解開綁繩,秉承朱元璋旨意,對其加以撫慰,並下令諸將對他們不得有所侵擾。而戴壽、向大亨也已在成都降於傅友德。明昇等全被押送京城(今南京),禮臣奏道:「皇帝御臨奉天殿,明昇等俯伏待罪於午門外,有關官員宣讀赦免詔令,就像從前孟昶降宋一樣。」朱元璋說道:「明昇年幼弱小,凡事聽由臣下,與孟昶不同,所以應當免去他伏地上奏待罪之儀。」當日,朱元璋封明昇為歸義侯,並賜居京師(現南京)。

4

遠送高麗,以絕後患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投降到南京後,明昇和紅巾軍另一起義軍首領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經常在一起發牢騷。此事傳到朱元璋那裡,朱元璋說:「此童孺輩,言語小過不足問,但恐為小人蠱惑不能保,始終宜處之遠方,則釁隙無自生可始終保全矣。」(這二人雖都還是十幾歲的孩子,但怕他們受人蠱惑,日後危及大明政權),於是就派太監延答里(朝鮮譯作延答麻失里)將他們遠遠地送到高麗國(今韓國和朝鮮)安置。

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底,明昇一家抵達高麗,受到高麗恭愍王的接見,並被賜給布匹等物品,明昇時年十八歲。(《高麗史》卷四十三,恭愍王二十一年五月乙丑)

明昇一家來到高麗後,按照明太祖的旨意「不做官,不做民,閑住他自過活」。高麗恭愍王把延安、白川兩縣作為貢物,供奉給明昇一家,並將位於松都(今朝鮮開城)北部梨井裡的興國寺提供給他們作為邸宅,配以奴婢。

據韓國歷史記載,明昇與朝鮮王朝太祖李成桂交情頗深,經常與其下圍棋。明昇之母彭氏在李成桂登基時,獻上了一套自己親手縫製的「龍袍」,使太祖李成桂感泣。另外,當時在中國流行的唐裝和首飾也開始在朝鮮王朝普及。李成桂為表謝意,封明昇為「華蜀君」,享受「忠勛世祿」。彭皇后去世後,安葬在朝鮮松都萬壽山的肅陵,並建有祠宇。

05

定居高麗,開枝散葉

明昇在高麗定居後,與郡夫人坡平尹氏(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結婚,生有四男:大兒子明義,資憲公、資憲大夫;二兒子明見,總郎公、嘉靖大夫;三兒子明俊,副使公、嘉靖大夫;四兒子明信,侍郎公、通訓大夫。

永樂十四年朝鮮李成桂二年(1416年)丙申歲,二月二十五日,明昇的長子明義向朝鮮李成桂:「告其父歿」。(朝鮮《太祖康獻大王實錄》卷三,太祖二年二月庚子。)

明昇一家在高麗安家繁衍後,四個兒子的後代便分散在朝鮮半島二十四個地區。日寇侵佔朝鮮半島時期,首次實施戶籍制度,把明氏家族分成兩大支系:一支係為「西蜀明氏」,另一支係為「延安明氏」。當時的「西蜀明氏」主要指的是本籍在中國四川、當時居住在朝鮮的明氏。「延安明氏」主要指的是,以明氏二世祖明昇繁衍生息地延安為籍貫的明氏家族(主要居住在韓國)。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06

報刊專載,後人尋根

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權威人士考證,目前居住在朝鮮和韓國為數眾多的明姓人,均系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明玉珍的後代,根在炎帝神農故里隨州。

明玉珍,清同治重編《隨州志》載,為隨州市柳林古城畈人(古梅丘里玉沙村)。生於天曆三年三月(1329年3月)。自幼聰穎多謀,少有大志。成年後在地方上威信很高,善為鄉鄰排憂解難,地方上有大事,屯長常徵求他的意見。元末農民起義蜂起,被推屯長的明玉珍為防官匪侵害,選青壯年千餘人,在青林山青林寨操練兵馬,於1351年率眾起事,參加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被任為征虔大元帥,鎮守沔陽一帶。1354年沔陽水災,災民缺糧,明玉珍編統兵駕船50艘,入川籌糧,發現重慶元兵守備空虛,遂率部攻佔重慶。四川各地駐守元軍相繼歸附。

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與其斷絕來往,於10月15日即王位於重慶,國號大夏。當政6年,四川農業發展,人民生活安定。

1366年,明玉珍病逝,年僅10歲的幼子明昇即位,母彭氏垂簾聽政。 5年後,已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兵分兩路,出兵攻川,明昇無力抵抗,歸降明朝。第二年,滿門流放於髙麗。

1992年夏,韓國釜山市明玉珍24代孫明在律來華尋根問祖。他出示了一份《西蜀大夏王明氏細雲洞明氏族譜》,以證明自己是大夏子孫。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智超,根據明在律提供的線索進行了認真的考證。他仔細査閱了《明太祖實錄》、《明史稿》、《明史》,以及朝鮮李氏王朝時成書的《高麗史》和四川湖北等地的方誌。得出結論:包括明在律在內的目前生活在朝鮮半島的明姓宗親確系明玉珍的後代。因其是滿門流放,故在他的祖籍隨州已少有明氏後人。

1982年,重慶織布廠擴建廠區,施工中發現明玉珍墓,掘出玄宮碑等許多珍貴文物,玄宮碑文1004字,記載了明玉珍在隨州的生平事迹。為研究明氏家族承傳和明玉珍事迹提供了寶貴資料。

而今,明玉珍故里梅丘里山水依舊,風光秀麗,青林寨上明玉珍率眾練兵習武的寨垣、石屋、石登等遺迹猶存,近幾年已被納入國家級風景區大洪山旅遊景點之一,眾多的遊客在遊覽炎帝神農故居,聆聽了編鐘古樂之後,定要來這裡憑弔先賢。

記者 肖木森

摘自《文史雜摭》欄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智超考證出韓國的明氏根在中國。人民日報7月份的報道該消息後,許多讀者來函來電,希望能進一步介紹有關情況,今特刊載陳智超的文章。

1992年夏,韓國釜山市的明在律,來中國尋根拜祖,但未能如願,離華前,他委託一位朝鮮族離休幹部繼續査找。這位老幹部來到歷史研究所,找到了我,向我出示了明在律留下的一份家譜《西蜀延安細雲洞一家便覽》內稱其始祖是西蜀延安明氏大夏王明玉珍。明在律生於1943年,是明玉珍的廿四代孫。

明玉珍是元末紅巾軍的將領,湖北隨州人,1361年他平定四川,1363年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這和韓國明氏家譜中所說的西蜀明氏大夏王相吻合,明玉珍生於1329年,至今664年,傳至廿四代,每代平均廿七,八年,也符合人口發展規律,那麼明玉珍的後人是怎麼會去朝鮮半島呢?

在中國的文獻中《明太祖實錄》、《明史稿》、《明史》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其中《明太祖實錄》成書最早記載也最詳細,1366年,明玉珍病死,他十歲的兒子明昇繼位,明太祖朱元璋於1371年派大將湯和、付友德等率軍入川,明昇投降朱元璋,封他為歸義侯,留在京師(現南京),《明太祖實錄》卷七十一條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乙丑記載,到南京後,明昇和紅巾軍另一首領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經常在一起發牢騷,此事傳到朱元璋那裡,朱元璋說:「此童孺輩,言語小過不足問,但恐為小人鼓惑不能保,始終宜處之遠方,則釁隙無自生可始終保全矣。」 於是派太監延答里送他們到髙麗安置。

在朝鮮的古文獻中,1451年成書的《髙麗史》記載,當年5月19日,明昇、陳理常等27人,由宦官延答麻失里等護送到達高麗王都(今開城)晉見了髙麗王朝的恭愍王,明中書省給高麗王的咨文中,傳達了明太祖的聖旨,憑每(你們)中書省收拾紗羅鍛子48匹,差元朝舊日老院使送去,選海船一隻,用全身掛甲的軍人在上面防海,就將那陳皇帝老少和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軍,不做民,只是閑住,恭愍王便把他們安置了下來,次年2月19日,明昇娶高麗總郎尹熙宗之女為妻。

《明太祖實錄》和《高麗史》記載,朱元璋的話亦文亦白:前者經過明朝史官的潤飾,後者是實錄延安答里和延答麻失里是同一人的義譯。是元朝留下的宦官,韓國明氏家譜中西蜀延安,明氏大夏王中的延安兩字,大概由此而來,因此可以說韓國明氏確實是明玉珍的後人.

不僅如此,一直無從考證的明玉珍墓,也在近年被發現了,明史只是籠統記錄明玉珍葬於江水之北,1982年3月位於重慶市江北區上橫街的重慶織布廠擴建廠房時,挖出了一座古墓,經考證,確認為明玉珍墓,出土文物有棺槨、銘旌、龍袍、金銀器等,特別是明玉珍的玄宮之碑,還糾正了文獻中關於明玉珍生年,稱帝時間等錯誤,這些文物已由重慶市建立紀念室,妥善保存展覽,韓國明氏後人可以去瞻拜祖先的遺物了。

重慶市博物館,還曾派人到明玉珍家鄉湖北隋州市柳林店一帶進行過調査,沒有打聽到明姓後人,當地老人說,他們只知道明昇後來去了南京,有的說去了高麗,顯然這兩種都有根據,而且從又一側面證實了韓國明氏家族的根的確在中國。

▲圖中韓文化協會會長,韓國明氏大宗會會長明魯昇在龍興明氏祠堂祭祀祖先(左起李榮一、明開富、明魯昇)

來源:摘自《中華明姓總譜》2006年版,文字、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明永祿(貴州湄潭),如文中有錯誤,請聯繫修正,謝謝。

聲明:明氏文化微信公眾號屬公益非盈利性個人微信訂閱號,非官方公眾號,旨在充分發揮互聯網自媒體的作用,收集明氏宗親在各種媒體上發表的文章(本公眾號尊重原創,轉載的文章均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傳播明氏文化,傳遞正能量,增強家族自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氏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明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