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與北魏皇家石窟

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與北魏皇家石窟

中國漢闕,是中國建築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著美麗富饒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始終閃爍著中華文明的炫麗光輝,中國現在存的37處漢闕,為世界獨有。

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它們建於東漢年間,是中國最早的廟闕,代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雕刻於漢三闕上的馬戲、蹴鞠、夏禹化熊、啟母化石、幻術、鬥雞等畫面,以及篆書銘文十分精美,是漢代藝術風格的集中反映,更是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漢闕更由於它的稀少和珍貴,考古文物界人士將它譽為石質漢書、活化石,視為研究漢代建築、雕刻藝術、神話傳說、官風民俗、服飾演變的活生生的形象教科書。

漢三闕其中太室闕是中國古建築國家級文物類1號保護單位少室闕、啟母闕編號分別是2號和3號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包括漢三闕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漢闕石窟考察 第①站

鞏義、偃師

07:30~20:00

鞏縣石窟、偃師水泉石窟

備選:偃師博物館、唐恭陵

登封

07:30~20:00

太室闕、中嶽廟

啟母闕、嵩陽書院

登封、鄭州

07:30~18:30 鄭州高鐵

永泰寺、少室闕

嵩岳寺、法王寺

DAY16月16日1站 北魏鞏縣石窟)

北魏鞏縣石窟寺原名希玄寺,唐宋稱為凈土寺,明代改為凈土禪寺,清代改為今名。石窟群坐北向南,創建於北魏,是繼龍門石窟後,北魏時期的又一佛教藝術寶庫。東魏、西魏、北齊、唐、宋、金、明,以及清代雍正年間,該石窟群都進行過重修。佛像的雕造,以北魏為主,在北齊和唐代是又進行了較多的開鑿。

現存石窟5個、千佛龕1個、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龕225個、碑刻題記256方、佛像7743尊。石窟內的帝後禮佛圖甚為珍貴,鞏縣的北魏禮佛圖雕刻為全國僅存,堪稱國寶。一、三、四窟均有禮佛圖,雕於窟內兩側,共十五幅,左側為皇帝禮佛圖,右側為皇后禮佛圖。一窟六幅,面積大氣魄宏偉。三窟現存皇帝禮佛圖四幅,皇后禮佛圖已無存。四窟五幅,皇帝禮佛圖二幅,皇后禮佛圖三幅。禮佛圖閃耀著古代工匠和藝術家們 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無論從歷史研究 還是從藝術角度去看,都十分珍貴。

DAY16月16日2站 商城博物館)

商城博物館是中國歷史類專題博物館,館藏有在偃師地區出土的歷代石刻,包括碑刻、造像、石人、墓誌等200件,其中不乏有書法名碑、字體名碑、史料名碑等,諸如:東漢「侍廷里父老買田約束券」,道教「肥致碑」,蔡邕書丹的「熹平石經」(殘塊),西晉「荀岳墓碑」, 北魏正光四年的「翟興祖造像碑」、唐顏真卿書「郭虛己墓誌」等珍貴文物。

DAY16月16日(第3站 北魏水泉石窟)

北魏水泉石窟位於古都洛陽南大門——大谷關口以東斷崖之上,水泉石窟是洛陽地區石窟群中較為重要的北魏佛教洞窟。石窟現深9.5米,系天然溶洞形成,洞內有400多個造像龕,1000多座造像,其中不乏獨特罕見的石刻,具有極高白藝術價值。特別是兩尊五米多高主佛並列而立,全國各地大都是一主佛,這裡卻出現了少見的「兩佛並立」堪稱珍稀。更有「文殊、維摩位置反坐」白「文殊問疾浮雕」,有全國唯一「鳳翼龕楣」。窟內從漢代岩畫到北魏造像、唐代小龕、宋代題記,石刻造像風格豐富多樣。窟外摩崖碑記、共八百多字,在現存北魏白石窟文中篇幅首屈一指。位於該洞窟外南側崖壁上方的摩崖碑記,是唯一記載北魏洛陽地區造像情況的碑記,內容豐富,堪稱「洛陽造像記」。

DAY26月17日4站 東漢太室闕)

東漢太室闕是著名的中嶽漢三闕之一,位於中嶽廟南。太室闕是中嶽廟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闕,在登封市區東、太室山黃蓋峰下中嶽廟天中閣前600餘米處的中軸線上,後來便成為歷代中嶽廟前導空間的重要建築。太室闕始建於漢安帝元初五年(118),距今已有1900年的歷史。太室闕原是漢代人太室祠的神道闕,為當時的陽城長呂常所建。太室山神的祠廟始建於秦代,稱為太室祠。《漢書?郊祀志》:「及秦並天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於是自崤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三。曰太室,太室,嵩高也。」又《漢書?武帝紀》云:「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以山下戶三百為之奉邑,名曰崇高,獨給祠,復亡所與。」東漢之前的太室闕位置無考,但從多方面考察,再結合。太室闕同時雕造的中嶽廟的漢代石翁仲,東漢以後人室闕的位置和神道卻一直未變。1942年,修建有太室闕保護房,1953年,對太室闕保護房進行了維修。

DAY26月17日5站 嵩山中嶽廟)

嵩山中嶽廟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太室山東麓,始建於秦代,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也是歷代皇帝祭祀中嶽神的場所。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劉徹遊離嵩山時命令祠官恢復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時期曾兩度遷址廟宇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大約在北魏時期改為中嶽廟,後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又回歸原址重建,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100餘間,祥符六年(1013)又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800餘間,當時雕樑畫棟,是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中嶽廟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0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DAY26月17日(第6站 東漢啟母闕)

東漢啟母闕又稱開母闕,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在中嶽漢三闕中損壞最為嚴重。啟母廟供奉夏啟母親、大禹夫人塗山嬌,武則天封禪嵩山後,曾封啟母為玉京太后。啟母闕建於東漢安帝延光二年(123),由潁川太守朱寵興營造,是著名的中嶽漢三闕之一。啟母廟建於漢武帝時,後因避漢景帝劉啟諱,改為開母闕,八十餘年後被漢成帝所廢。《漢書?郊祀志》載成帝罷孝武所立夏後啟母石等廟及「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詔十餘人皆歸家」。東漢時,啟母廟恢復,並建神道闕,唐代又加修復,武則天命崔融撰寫《啟母廟碑文》記載重修經過。元代末年又被毀,而啟母闕卻像啟母石一樣旳巋然屹立,一直保留至今。《說嵩》云:「永樂二年月……觀啟母石,石旁舊有啟母神祠,祠已毀,故基碑石俱在。」關於啟母廟的舊址,據《金石萃編》載:「崇福觀在縣北十里,觀東二十步,世傳為啟母廟舊址。」《說嵩》則說:「過(啟母)祠西十數步為崇福宮。」

DAY26月17日(第7站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以聖地之後,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名為嵩陽書院,宋代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是中國最早的書院之一,也是程朱理學的策源地和傳播中心。以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書院屮巨大、優美的唐代石碑及其所休現的歷史價值和和書法藝術價值也毫無疑問地舉世無雙。

DAY36月18日(第8站北魏永泰寺

永泰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西北約11公里處的太室山西麓,坐東朝西,面對少林寺,背依氣勢巍巍的望都峰北臨秀麗多姿的子晉峰,南有知崖萬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蕩漾的少林水庫。永泰寺是佛教禪宗傳入中原後營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皇家尼僧寺院,號稱佛教禪宗尼僧租庭,與「天下第一剎」少林寺有姊妹院之稱。在永泰寺院後,有一形制極具典型盛唐建築風格的古塔――永寺泰寺塔。塔為單層密檐式磚塔,平面呈正方形,塔體高24米,黃泥砌磚而成,塔室內部仍為方形,上部呈空筒狀直通塔頂,塔身之上為11層密檐,密檐外的輪廓連線呈明顯的拋物線形,柔和、優美、秀麗,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蓮、五重相輪等組成的寶剎,其精緻的造型,可以說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唐塔塔剎中的佼佼者。

DAY36月18日(第9站東漢少室闕

少室闕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十里鋪村西的少室山麓,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少室闕坐東南向向西北,結構與太室闕相同。由台基、闕身、闕頂組成。闕頂損毀比較嚴重,東、西兩闕中距7.60米,闕身高3.72米。闕身各壁面雕刻有狐逐兔、賽馬、蹴鞠、獸斗、鬥雞、馬戲、玄鳥生商、四靈圖、羽人圖、雙龍穿壁圖、車馬出行、雙獸爭食、羊頭、辟邪柏、鋪首銜環以及山水等圖案等70餘幅。闕上原有銘文,大多數剝損嚴重,現存可辨認的僅有西闕的北面,由篆書刻文題額「少室神道之闕」6字。西闕子闕南面檐下,刻有隸書銘文,內容為官職題名及「郡陽城縣,興治神道」等字。

DAY36月18日(第10站北魏嵩岳寺

嵩岳寺,背靠太室山,東依東靈台山,西傍西靈台山,南面山坡漫緩開闊,寺東溪水潺潺,是極盡山野之妙的勝景之地。嵩岳寺塔號稱為「古塔之王」,無論在嵩山,還是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其價值都是無與倫比的。它通高約40米,塔圍33米,塔壁厚2.45米,從外面看,塔身十五層、十二角,從塔身內里看,則變化為八角十層,故它的豎剖面很難畫出。因建造難度極大,後世不再採用這種形制,它也因此成為中國佛塔建築史上的「孤例」。上世紀40年代,劉敦楨先生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筆記》中說:「後來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積寺塔等,均脫胎於此……嵩岳寺塔也是唯一平面為十二邊形的古塔,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無上崇高的地位。」

DAY36月18日(第11站東漢法王寺

法王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五公里的嵩山玉柱峰下,是東漢古剎,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71),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造最早的寺院之一。法王寺是漢明帝專為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譯經傳教而下令修建的,成為中國第一所菩提道場。魏明帝青龍年間改為護國寺。西晉時於寺前增建法華寺。法王寺塔位於登封市城北5千米嵩山南麓玉柱峰下,為法王寺附屬建築物。塔十五層,高約45米,周長28米,壁厚2.13米。黃泥砌縫,外塗白灰,為四邊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塔為空心建築,塔身的高度和寬度由下而上遞減,呈拋物線形,優美流暢。法王寺唐塔體現了唐代藝術家高度的審美能力,是中國最優美的古塔。

活動時間:6月16~18日(端午)

考察亮點:漢三闕、與北魏皇家石窟(不開放)

集合地點:6月16日 AM 7:30 鞏義酒店

解散地點:6月18日 PM 6:30 鄭州高鐵

【 活 動 費 用 】

1850元 / 人

單房補差價:320元 /人

報名費:500元,活動前5日可全退

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建築的「活化石」

活動費用包含

1、吃:2頓早餐及5頓正餐

2、住:2晚住宿費

3、行:全程專車

4、游:行程上所有點所需門票、茶禮、水

5、購:全程無任何購物

6、保:旅遊公司責任險+平安保險

活動費用不包含

1、往返城市大交通費用

注意事項

1、防晒物品、LED手燈

2、急性腸胃、感冒藥、小保溫杯

3、考察照片上傳群內成員相互分享

4、活動後每人提交1篇遊記

5、禁止刻劃或破壞田野文物行為

本次活動由具有出入境資質旅行社承接

掃上方二維碼報名入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帝陵尋蹤 的精彩文章:

TAG:帝陵尋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