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性和情感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

理性和情感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

牟慶璇 編譯

在公眾的印象中,一直存在這樣一種觀點:科學是追求純粹客觀的。像「事實」、「證明」、「證據」和「自然法則」這些辭彙是科學方法的標誌。在科學中沒有情感或任何主觀方面的地方。飽含情感的研究還是留給藝術創造吧!

這種思想習慣被稱為「斯波克觀點」(Mr Spock view),斯波克是電影《星際迷航》(Star Trek)中的人物,他信奉的理念就是邏輯優先於情感。

「星際迷航」的斯波克先生致力於邏輯而不是情感

幾乎這個觀點的每一部分都是錯誤的。斯波克觀點與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在過去30多年的研究相悖,這種研究揭示了理性思想與情感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繫。

沒有經歷過情緒反應的人,一般會被稱為快感缺失(anhedonics),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會感覺到快樂和滿足感,只會努力做出看似理性的決定,優先考慮某些事項並貫徹完成任務。

神經學家馬塞爾·金斯伯恩(Marcel Kinsbourne)曾描述了理性與情感在「活動周期」(activity cycle)中的結合,通過協調它們來激勵和維持適當的行動方式,隨著情況的變化而改變不同的處理手段。這才是科學家真正的積極性理性思維,而快感缺失的人在這一方面是處於劣勢的。

這說明了理性依賴於情感。究竟為什麼理性需要情感才能有效運作,這仍然是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而且其中一部分是關於哲學的。

科學始於好奇心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在與泰亞奧特圖斯(Theaetetus)的對話中提到,他的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贊成好奇心具有科學性價值。

「親愛的泰亞奧特圖斯,當西奧多羅斯(Theodorus,柏拉圖和泰亞奧特圖斯的數學老師)說你是一位哲學家時,他已經真實地洞察了你的本性。因為好奇心是屬於哲學家的感覺,而哲學始於好奇心。」

當人們驚奇於事物的非凡性,或者某種全新的經歷,這種感覺對於激發探究心理和產生對自然的尊重是至關重要的。這兩種好奇的方式仍然反映在普通的語言中。比較兩個句子「我想知道是否......」和「......是多麼令人驚奇」。第一個句子上的好奇意味著無知,會隨著不斷發現事實而消失。第二個句子指的是對於大自然奇蹟的好奇感並沒有被科學解釋而削弱。這兩種好奇感對於科學實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17世紀和18世紀的科學革命幾乎沒有動搖好奇心是科學探究的主要動力的地位。

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雷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認為好奇心有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好奇心讓人能夠不像金魚一樣,被周圍任何閃光的東西吸引。即使對於「理性主義者」笛卡爾來說,理性的猜測也需要情感。

18世紀的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見解更進一步,他認為「理性應該是情感的奴隸」。休謨關注的部分內容是,如果理性只是做出有效推論的工具,那麼它不足以使人們弄清楚真正應該關心什麼。正如休謨所說的,理性提供的只是手段,而不是探究或行動的目的。

現在絕大多數人認同好奇心與科學同樣重要。由科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創造的宇宙系列科教片(Cosmos television series)中就經常向觀眾傳達這個觀點。許多關於科學的電視紀錄片也起到相同的作用,尤其是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製作的電影紀錄片,如《地球上的生命》(Life on Earth)和《藍色星球》(The Blue Planet)。

但是情感的消極影響呢?它們會對科學產生怎樣的作用?好奇感可以引起探究。同樣的,與懷疑相關的情緒和與不知道重要事物而產生的不平衡感也會促使人們的探究心理。突破認識論或知識障礙需要持久性和韌性。這些情感特徵甚至可以被稱為智慧美德,而那些擁有它們的人可以被稱為有才華的人。

科學產生奇蹟

科學本身就是美好的。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進化過程追溯到幾十億年前的祖先,這樣所有人和其他生物都可能擁有共同的生命起源。人體內的原子出現在地球上以前,可能是存在於某個超新星的內部,因為爆炸而散落在太空中。毫無疑問,這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和最精彩的兩個故事。

遙遠的星空中存在著無窮的秘密

科學是主觀的

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是科學的過程是主觀的。在人們看來,「主觀」和「客觀」這兩個術語是相反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主觀性」屬於主體,與客觀性沒有必然的區別。從三個科學研究的例子中可以很簡單地驗證這個觀點。

第一個例子,《科學革命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是20世紀被引用最多的作品之一,它的作者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指出,科學家在處理數據時,根據他們的個人判斷,優先考慮精確性、合理性、重現性和簡單性。

一位科學家在設計科學模型時可能會認為簡單性比準確性重要;而另一位科學家可能則認為重現性比精確性重要。因此,兩位科學家在處理相同數據時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每一個結論都是以合理的方式獲得。

第二個例子,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是指科學家提出假設,進行預測,然後通過實驗驗證這些預測。這個方法直到現在依舊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在進行實驗驗證的過程不能夠保證假設和數據不被篡改。

正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求產生假設的過程本身是合理的和可驗證的」。假設的產生可能是情感或想像的過程。

第三個例子,對推斷最好的解釋並不是一些演繹方法中不涉及情感的行為。愛因斯坦不是僅關注數據就推理出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他的理論是他想像力的產物。

人類的努力

科學的發現過程需要利用全人類的智慧,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除了觀察、分析和邏輯之外,還需要情感和想像力。因此,義務教育應使所有人都對科學感興趣。這不僅僅是宣揚科學的重要性,而是要找到科學研究的正確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媒介中心 的精彩文章:

數學——因抽象而升華
《復聯3》正邪巔峰對決,科學性卻遭質疑

TAG:科學媒介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