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要把離職員工逼成敵人

不要把離職員工逼成敵人

老闆和員工間的關係,歸根究底就是「尊重」兩字。

最近聽到一個頗有意思的事情:

一個朋友三年前離開原公司,帶走了在公司的整個開發部門,自己和合伙人開了個公司,現在開發的遊戲已經獲得了B輪投資,於是把之前離開的公司給收購了。

在原公司時,朋友和部門並未能受到真正重視,雖然他們是核心技術部門,但是因為產品尚在開發階段,且不知未來市場價值,公司主要賺錢的是運營部,所以每年到了年底運營部的年終獎都是最豐厚的,平時開會老闆也總是表揚運營部,並且總是想辦法剋扣朋友部門的資金,一度導致研發項目無法進行。

真正導致朋友想辭職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有次公司組織聚會,酒過三巡後,老闆直接當著所有人的面指著朋友鼻子罵他沒用。第二天,朋友便遞上辭呈離開,而受打壓已久的整個部門也跟著一起離開了。原公司老闆看到朋友要走,不僅沒有給他結算當月工資,還扣了本該分給他的幾萬塊績效獎金。

這口氣朋友忍了,只想快點跟原公司劃清界限,本該也到此就結束了,從此橋歸橋路歸路,結果在尋找融資的過程中,朋友從別處聽說原公司老闆給好幾個客戶打了招呼,讓他們不要和朋友的公司合作。背後惡意詆毀的行為,令朋友憋屈了好一段時間,他說創業期間就是憑著這口氣挺過來的,要證明給原公司老闆和其他不看好的人看,等拿到B輪融資後,正好公司也需要進一步發展,便收購了江河日下的原公司。

這事聽上去真解氣,不知道多少人在職業生涯中遇到過類似的事。在原公司沒受到應得的待遇,離開後還要被原公司老闆在背後捅刀?

1

企業文化,決定離職員工的多少

馬雲說,員工的離職原因很多,只有兩點最真實:1. 錢,沒給到位;2. 心,委屈了。

根據全球知名的民意測驗和商業調查公司蓋洛普最近的一份《全球職場環境調查報告》顯示:一半的美國職場人士曾為了離開上司而離職。在歐洲、亞洲、中東和非洲職場人士中,這一比例與美國的情況相近,甚至更高。

中國的一些企業,領導者都習慣稱為「獨裁者」,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帝國,用什麼狼性文化給員工洗腦。大早上跳操,晨會喊口號,更有甚者,一些公司組織員工做「素質擴展訓練」,除了傳統的遊戲外,竟然還有脫衣舞環節,無論男女,都要脫得只剩下內衣,越誇張者越能得到好評。之前一段多名年輕女子跪在台上互扇耳光的視頻熱傳,該視頻出自一家標榜著"狼性團隊"的美容機構,說是為了增強團隊凝聚力,讓員工們每天互扇耳光。早在2015年,江蘇某工廠就被爆出要求實習生喝洗廁所的水,並將此行為稱之為企業文化。

打著為了企業發展,遵循企業文化的狼性幌子,做的卻都是一些沒人性的行為。與之相比的是,一直被餐飲行業模仿的海底撈,在「尊重」員工方面做得非常好。

很多餐飲企業給服務員的待遇很差,住地下室,吃店裡的伙食。但是海底撈的宿舍都是有物管的,伙食都是由阿姨單獨做菜。最關鍵的是,他們尊重每一個員工的想法,現在被許多餐飲店抄襲的頭繩、眼鏡布、塑料手機套等服務措施,都是來自海底撈的服務生。我想這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而不是「洗腦」。

在海底撈有個說法叫「嫁妝」,一個店長如果離職,只要任職超過一年以上,就會給他8萬塊的「嫁妝」,哪怕這個人是被別的公司挖走的,錢照給不誤。但是海底撈至今十幾年,店長以上幹部上百,拿走嫁妝的只有三個人。

老闆和員工間的關係,歸根究底就是「尊重」兩字。老闆尊重員工的勞動成果和獨立人格,員工尊重公司給予的薪酬和平台,互相發揮己用,將公司和個人利益最大化,我想一家企業做到這樣,離職員工是會大大減少的。

2

如何對待離職員工,是企業的格局問題

在現代社會中,終身僱傭關係已經很少見了,也越來越不現實。員工的離職,人才的流動,都會對公司造成一定損失,甚至可能是一筆財富。

朋友在之前的公司工作了十年,期間多次有公司要以更高的薪資挖走他,都因為心存對公司的感恩被他拒絕了。雖然他能力很強,但是一直都沒得到公司的重視,只給了他一些虛職,甚至在公司內鬥中成為邊緣人士,這讓朋友很心寒,最後在他人的建議下離職創業,而之前朋友給公司簽的許多合同業務的相應報酬,則一直被原公司拖欠,甚至在公司會議上被當成反面案例。

無論是在職員工,還是離職員工,企業都必須認真對待。藍色游標就因為沒處理好離職員工的問題,被離職員工在公眾號上控訴,給整個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公關危機。

萬科總裁郁亮說,人才其實比「資本」更重要。因為一個企業創新有很多,業務創新、產品創新等等,但是在企業管理機制上的創新才是最根本的,而一個企業的格局往往也彰顯在如何對待「員工」的態度上。

途牛在2017年年末裁員近400人,但是每個被離職的員工都非常開心地接受了。首先,公司開誠布公地宣布了裁員的措施,並且按照相關標準補償了每位員工工資,還有加班費、績效工資和年終獎。有個員工說,自己光補償工資就拿了12萬,感覺中了大獎。

雖然表面上看途牛因為裁員花費了不少的資金,但是離職的員工都非常感恩,一方面相當於傳播了途牛的企業文化和口碑,另一方面也能令在職員工更加安心工作,因為這樣的企業讓員工覺得是值得託付的,才能更好地企業工作。

說到底,一切的管理都跟人性有關。當離職員工對公司心存感恩,離職以後遇到新的業務機會,如果有合作可能也會首先想到原公司,給離職員工留條後路,也是給未來多製造一個機會。

3

離職員工,其實是一筆隱形財富

Bain&Co 國際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湯姆·蒂藺尼曾說:,「人員流失並非壞事。我們吸引了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 而這些人往往是最難留住的。我們的工作是創造有價值的事業, 使他們多停留一天、一個月或一年。但如果你認為你能永遠困住人才, 那才是愚蠢的。你應該在他們離職之後, 繼續與他們保持聯繫, 把他們變成擁護者、客戶或者商業夥伴。企業有這樣開放的心態,才能更好地招賢納士,為企業發展積累人才。」

企業應該與離職員工好聚好散,甚至經常保持聯絡。因為這些離職員工很可能會成為你將來的寶藏。一來,你對離職員工表示隨時歡迎他們回來,如果他們在別的企業工作不順,極有可能重新回到公司。而舊員工對工作流程更加熟悉和有經驗,可以幫你節省不少時間。據《財富》統計,500強公司通過積極招聘離職員工每年就能平均節約1200萬美元,同時離職員工的重新回來,會大大提升其忠誠度。

麥肯錫直接將員工離職當作「畢業離校」看待,並建立了一個「前僱員關係資料庫」。資料庫里包含了離職員工的個人情況和聯繫方式,其中不乏CEO、高級管理人員、教授和政治家。麥肯錫深知隨著這些離職員工的職業生涯的發展,他們將會成為其潛在客戶,無疑會形成一筆巨大的資源。

所以,與其僵化地對待離職員工,不如和他們保持友好的聯繫,建立合作關係,用開放的心態和制度來激活這筆隱形財富。

大衛·利連塔爾說,一個公司管理的目標是激發人們的靈感、慾望及想像力。如何管理離職員工也是一門學問,就算不能像麥肯錫這些跨國企業建立資料庫,但至少不要把離職員工逼成敵人,給自己埋下不必要的隱患,斷掉所有的退路。

創投內參已同步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網易號、搜狐自媒體、新浪財經頭條、新浪看點、UC頭條、天天快報、企鵝自媒體、界面、趣頭條等自媒體平台。

創 投 內 參

創業 | 投資 | 模式| 品牌| 營銷

創投內參(ichuangfubang):創業者的方法論、投資者的項目發現地;為創投人士提供有料、有用、有感的價值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牌家 的精彩文章:

TAG:品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