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多歲當教授 宣傳也不必太過

二十多歲當教授 宣傳也不必太過

天生英才,萬里挑一。我們還應該現實的看到特例並不具有普遍性,每個人生活環境不同、專業不同、興趣不同、追求不同導致了成功的道路不同,但請堅信條條大路通羅馬。

▲圖片來自網路

近日,一則「第一批90後已經當大學教授」的新聞迅速席捲各個報刊頭版,並馬上刷爆了朋友圈。(5月24日人民日報)

首先,我們應該理解何謂教授?教授者「傳教授業」,為某一領域翹楚的大學教師。而且若要成為教授,需要深耕專業、需要時間、需要努力。當然,對於真正有學識,有才能之輩,破格提拔為教授也無可厚非。我國如今30歲以下的教授群體和教授大軍比起來,十不足一。教授向以教書育人、潛心研究、深耕學術為天職。現在卻將「最早的一批90後」當作噱頭,大肆宣傳,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掃地僧」式的傳奇,更需要稱讚。畢竟當下,我們缺的不是天才而是大師。

今天的中國,早已走過了學術人才青黃不接的艱難歲月,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教授太少,而是教授太多。專家教授們本應是某專業的大牛權威專有名詞,現在卻成了「戲謔」的對象。無論哪兒遇見個人,不是教授就是專家。教授隊伍迅速壯大,但教學研究質量提升反而變得越加緩慢。

不僅如此,一味地宣揚「90後教授」,還會加深「90後」群體的焦慮感。據相關社會心理研究機構調查,社會中的焦慮現象逐年上升,而青年的焦慮比例增長較快。新媒體的語境下,傳播負能量比正能量更能吸引流量,於是朋友圈社交焦慮、同齡成功焦慮鋪天蓋地。我們知道,90後教授的事迹確實是很激勵,但我們也不可以忽視和廣大群眾相比,這終究是一個特例,天生英才,萬里挑一。我們還應該現實地看到特例並不具有普遍性,每個人生活環境不同、專業不同、興趣不同、追求不同導致了成功的道路不同,但請堅信條條大路通羅馬,平凡一樣可以不平庸。

當然,這篇報道的本意是為我們樹立一個學習榜樣,給我們以激勵,更是傳達社會對人才的重視、尊重。即便如此,如果沒有全面考慮社會風情、民眾現象、傳播語境,一味地如此大肆宣傳,恐怕就會出現過猶不及的副作用。

□楊國強

編輯:王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行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知行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