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作家吳利強作品《善待人生》
作
者
簡
介
吳利強,陝西陳倉人。本科學歷,系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寶雞市作協會員、《寶雞教育》兼職編輯、寶雞文學網散文版版主,作品散見於《中國文化報》《語言文字報》《散文選刊》《華商報》《教師報》《文化藝術報》《自學考試報》和《寶雞日報》等,曾獲得「旅行的意義」全國徵文大賽「十大優秀作品獎」、秋月文學網第一屆文學大賽二等獎和寶雞文學網第四屆年度文學獎?散文獎等。
作
品
展
示
善待人生
一個夏日的午後,我與妻兒三人去公園散步。西沉的陽光還帶著些夏天的酷熱,於是,我們走到了一座由數十株葡萄樹搭建的涼棚下。長長的涼棚架下是大理石鋪就的平坦過道,過道兩旁是連為一體的光滑潔凈的石凳,遊人或信步在長廊之中,或坐卧於長凳之上,一面欣賞著園中美景,一面感受著綠蔭帶來的清涼,充分享受著這極富詩情畫意的美妙時刻。
在眾多的遊人之中,一位穿著樸素、白髮紅顏的老者吸引了我的注意。他坐在石凳上專心致志地在手中把玩著什麼。遠看著像是在組裝一架室外天線,我疑惑:現在都普及有線電視了,誰還用那個落後的室外天線,我不禁對此嗤之以鼻。我們走過他的身旁,看到他將搭建好的支架立於地面,此時的支架又像一副構造奇特的衣服架,這更引起了我的注意。出於好奇,我便坐在他的對面耐心地看起來。當看到老者從布袋子里取出一大一小兩面鑼分別掛在這副支架的一左一右時,我豁然明白了:老者是在組裝一架多功能樂器。隨後他又在支架後側裝一副鈸,正對著的前方裝一個小長方體的棒鼓,等他有條不紊地裝置妥當後,用控制這些樂器的彈簧和皮筋調試了鼓槌與鑼,鈸與鈸之間的距離,以此來改變它們撞擊時發出的音質。然後,他左手拿快板,右手拿鼓棒,兩腳分開踩著牽引大鑼、小鑼和鈸的踏板,隨即試著演奏了一段,居然悅耳動聽,相得益彰,不由得叫我讚不絕口。
隨後,又有幾位老者陸續彙集而來,板胡、笛子、嗩吶等演奏器樂一應俱全。這些大叔大嬸們圍坐在一起相互熱情地寒暄著,等到人都到齊了,他們經過短暫的合計,決定先來一折《花亭相會》。他們投入的伴奏,聲情並茂的演唱不斷地吸引來眾多觀眾,也贏來了陣陣掌聲。如果不是我今天親眼所見,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無非就是使用了簡單的槓桿原理,可是在這位老者匠心獨運地設計之下,卻把五種打擊樂器組裝得如此精美絕倫,使用起來如此得心應手,真讓人驚嘆不已!同時,又讓我感慨的是:這些自樂班的老者們竟會有這般閒情逸緻,甚至會為了自己鍾情的愛好與興趣而不遺餘力,悠然自得,樂在其中。
我也曾碰到過這樣一位老者,從衣著相貌來判斷,看起來是一位有文化的退休老幹部。他抱著一個二三歲的孫子上了公交車,身後跟著孩子的媽媽,孩子的媽媽提個小包,並沒有別的行李,老者一直抱著小孩,直到小孩睡著了,他還是緊緊地抱著,沒有一絲要讓給孩子媽媽的意思,彷彿只有作爺爺的他抱著,孩子才夠安全,才睡得安穩。夏日的午後,太陽像個大火球似的炙烤著大地,半開的車窗外不時吹進一股股熱氣,公交車內顯得異常悶熱,狹小的車廂內又擁擠著眾多的乘客,即使坐在座位上也會不停地出汗。此時,我的目光再次瞥向那位抱著孩子的老者,老者的短袖已經滲出了汗水,他的目光盯著窗外,似乎在焦急地盼著汽車到站。
也許是前幾站都沒人下車的緣故吧,司機在快要到達下一站時,略微抬頭掃視了一下在他面前的後視鏡,當他看到車廂內並無一人站起的時候,便索性一踩油門,汽車就快速滑過了這一站。突然,那位懷抱小孩的老者喊了起來:「下車,下車!」或許是車內太吵司機沒有聽見,或許是汽車在加速之後不可能猛然剎車的緣故吧,出於慣性,汽車向前駛過一段路程後才漸漸停了下來。老者抱著小孩從座位上下來,緩步走向車門,當他看到車已駛過車站有一大段路時,朝著司機厲聲質問:「到站了你怎麼不停車?……你們*路就是牛逼得很!」汽車司機是位小夥子,聽了老者的前半句倒沒說什麼,可是聽了後半句話,他不樂意了,帶著不容置疑的命令口氣喝道:「你下不下?……不下我關門了!」老者聽他這麼強橫,也惱火了:「我不下,你得把我拉回去!」有位乘客連忙勸說:「這麼熱的天,為了孩子,你們下車吧!」老者不但不聽,還讓已經下車的孩子媽媽也上車來。汽車司機不容分說,關了車門,繼續開車前行。老者抱著孩子不得不坐下,一面嘴裡叨嘮著「看他小伙能有多牛……」,一面掏出手機不知道給誰打電話,可能是打給家人或朋友準備修理和懲治這位公交司機吧,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可是眼下的他,還得汗流浹背地抱著孫子,不得不繼續承受著車內的暑熱,憋著一肚子火氣堅持漫長的等待……汽車又駛過了幾個站點,可老者一直坐著不下車。
同樣是老者,經歷過的人生風雨不是不多,領略到的人生真諦不可謂不深,可就在這樣一個酷熱的夏天,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處世的風格卻迥然不同。只為汽車多走了一段路就不肯下車,非得與人錙銖必較,不屈不撓,以至於大發雷霆,要爭個我高你低,最後可能大動干戈,弄得後果不堪設想,這麼做與人於己有什麼益處呢?當事後回頭思想過去的時候,還不是滿含羞愧,悔不當初。
這樣兩位老者,這樣兩個場景,給人這樣強烈的反差,豈不發人深省?不論老人,還是我們尚且年輕的人,應該怎樣面對生活,善待人生呢?
經
典
公
告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TAG:中華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