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周志華:人工智慧研究最主要是靠人的聰明才智

周志華:人工智慧研究最主要是靠人的聰明才智

作者:陳佩珍來源:文匯報、新智元等

本學期第一堂本科生課,以為是123個學生,實際309座教室滿員加座還有站位,毛估估近350人。沒休息還拖堂十分鐘,謝謝同學們不吃飯堅持到最後,特別是站到最後的,真不好意思。下次一定注意不拖堂,不過某也講得喉嚨疼,希望對得起大家最後的掌聲。」這是周志華今年3月7日的一則微博,他在微博上習慣稱自己為「某」。

周志華以本土學者的身份,成為具有卓著聲譽和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學者

「周志華」和 「人工智慧」最近成了百度熱搜的關鍵詞,緣於南京大學在今年3月5日宣布成立人工智慧學院,並於5月20日舉行了揭牌儀式。南大是中國首家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的C9高校,周志華擔任南大人工智慧學院第一任院長。

2012年至2016年,周志華成為在人工智慧相關的五大主流國際學會——ACM、AAAI、AAAS、IEEE、IAPR(美國計算機學會、國際人工智慧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國際模式識別學會)均入選「Fellow(會士,有時也被譯為院士)」的首位華人學者,並先後被聘任為「國際人工智慧聯合大會」和「國際人工智慧大會」的程序委員會主席,成為在人工智慧領域兩大綜合性頂級國際學術會議均擔任程序主席的首位華人學者。2017年7月,周志華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在人工智慧界,周志華是一個耀眼的名字,這和他的為人低調形成鮮明對比。在做科普之外,他一般不接受採訪,僅有的幾次採訪都是記者找到他以前的老師甚至校領導出面說情。這次也不例外,不僅如此,記者專門趕到南大人工智慧學院揭牌儀式才見到他。

南大,「學於斯教於斯」

周志華曾說,人生最美好的狀態是在大學裡做一個名教授,可以研究各種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當院長對他來說是一種負擔,會失去很多做學術的時間和自由。「既然答應做了,那就盡量做好吧。」

周志華分別於 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在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2002年被破格聘為副教授。2003年29歲時成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創下了信息學科迄今的紀錄,同年晉陞教授,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他完全沒有海外學術經歷,最長僅在國外連續待過兩個月,是徹頭徹尾本土培養的學者。他以本土學者的身份,成為具有卓著聲譽和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學者,這在中國學術界極為罕見。

今年初,南大的一個BBS論壇上有一篇人氣很高的帖子——「南大又有兩位教授出走」。這則帖子表明:周志華可能是其中一位。關於這則「出走南大」的傳聞,周志華在自己的微博上回應:「今天好多朋友跟兄弟單位找某求證,某不逐個回復了,即便真的『也有去意』,那也是心理活動,他咋知道的呢?南大計算機學科挺正常,某的LAMDA Group也挺正常,還在努力前進呢,哪會棄十多年心血於不顧。」

周志華這則微博中提到的南大「LAMDA Group(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成立於 2004年,「LAMDA」是「Learning And Mining from Data」的縮寫,顧名思義,LAMDA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南京大學LAMDA(周志華)組的實力如何?作為LAMDA組畢業的學生,知乎用戶名為「yuanboshe」的回答中提到:LAMDA組分很多小組,由不同的老師帶領,負責不同的研究方向,每個人最初都可以自由選擇期望跟著哪個老師做哪個研究方向。做研究方面,周志華老師有一套方法論——

Topic(研究主題):首先,你得搞清楚,你要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可以是導師給你的也可以是自己去發掘的,導師有豐富的領域經驗,可以告訴你哪些topic更值得花時間去深入研究;

Problem(問題):然後,你得搞清楚,你的研究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導師可以幫你判斷你要解決的這個問題是否有價值;

Idea(想法):最後,你得有思路去解決要研究的問題,導師可以幫你判斷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劉知遠在這個話題下回答:「周志華老師及其團隊在學術和育人方面的優秀,是超越學校品牌的。也就是說,無論把他們放到哪個學校,都值得同學們去讀他們的研究生。」

周志華:南大成立人工智慧學院有很好的基礎

南京大學的計算機學科成立於1958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建立起了「軟體」與 「智能」兩個優勢方向,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高地。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連續15年被評為計算機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名。學術研究達到國際前沿水平,人才培養也有很高的精度。比如,中國計算機學會每年評選十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LAMDA連續八年有學生入選,畢業生有的已成為學界知名人物,有的在BAT等大公司率隊攻堅。業界極好的口碑使得LAMDA的學生在招聘季被企業另眼相看,甚至出現過面試官集體暫停面試,嚮應聘的學生了解LAMDA研究進展的 「怪事」。

周志華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並在2016年承擔了南大本科生人工智慧教學改革項目。「南大人工智慧學院的成立,包括課程體系的設置,都是經過了長期的思考」,周志華說,「希望能培養出國家、社會和產業需要的優秀人才」。

從1992年踏入南大以來,周志華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教授,再成為一名院長,一直沒有離開過南大。周志華對南大的感情深厚,不僅因為 「學於斯教於斯」,更在於在這所校園裡有很多影響過他的老師,他說「從不同的老師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

周志華曾說,人生最美好的狀態是在大學裡做一個名教授,可以研究各種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當院長對他來說是一種負擔,會失去很多做學術的時間和自由。當院長以後,他單純的學術生活開始摻雜一些別的事務——多開了很多會,多了一些對個人不重要但對學科重要的東西,而他必須要去關心這些東西,比如招聘和資源建設,作為教授他可以不關心,但作為院長,他就必須要考慮

「高校院系管理很複雜,特別是名校名學科,如果院系領導不是學術帶頭人,沒有學術地位,教授們就不會買賬,因為你沒資格來指引學科發展方向。但是如果學術帶頭人擔任領導,就必然要在行政事務上耗費精力。」周志華說。

對母校和學科的感情和責任決定了他沒法逃避。學校為了請他出山,校領導和前任領導專門做工作,學院書記也全力幫助分擔行政事務。他說:「既然答應做了,那就盡量做好吧。」

中國人工智慧活躍度僅次於美國

周志華在計算機大會做特邀報告

2018年5月20日,既是南大116周年校慶紀念日,也是南大人工智慧學院揭牌日。「今天,南京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正式揭牌,標誌著南京大學正式開啟建設人工智慧學科高峰的征程。」周志華在揭牌儀式上說。

用百度搜索「人工智慧」四個字,能搜索出2850萬個結果。關於人工智慧,線上線下已經有不少培訓班。人工智慧學院是不是要跟這些培訓班「競爭」呢?周志華總結南大人工智慧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工智慧領域具有源頭創新的人才、能為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的人才。「用建築業打比方,一般培訓班大多是培訓建築工地上搬磚砌牆的相對低端的人才,這些人才也很重要。但我們學院的目標,起碼是要培養建築設計師、土木工程師,更理想的目標是從這裡走出建築大師。」周志華說。

學界一般認為,人工智慧學科正式誕生於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這個會議的參加者包括後來的圖領獎得主麥卡錫、閔斯基和資訊理論之父香農等人。會議發起人麥卡錫提議以「人工智慧」作為該學科的名稱。因此麥卡錫被尊為「人工智慧之父」。從那時起,如果以主流人工智慧學界的關注重點進行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56年至 1960年代中後期的 「推理期」,1970年代至 1980年代中期的「知識期」,1990年代至今的「學習期」。推理期關注的重點是基於邏輯的自動推理,知識期關注的重點是知識工程,學習期關注的重點是機器學習。

從歷史上看,國外人工智慧學科起步的時候中國還遠遠沒起步,但是經過近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人工智慧研究取得了巨大進步。作為從本科生開始培養人工智慧人才的院系,南大這步舉措從全球來看也是「新生事物」。

作為南大第一任人工智慧學院院長,周志華坦言可以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很少,他說:「這個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宣布成立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可以看到,我們南大成立人工智慧學院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成立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就是前後腳的事情,甚至我們還早一些。在這件事情上,大家都是剛開始探索。我們中國發展到今天,隨著國力增強,很多事情都在發生變化。以前做事可以模仿別人、『跟著別人跑』,那比較容易。現在我們國家要成為有抱負的強國、要走向『領跑』,那就必然意味著很多事情不再有可以直接模仿的對象,要自己去探索,比以前困難得多。但是必須經歷這個過程,才可能走到別人前面去。」

關於中國與美國人工智慧研究的差距,周志華說:「從對人工智慧學科的歷史貢獻來看,中國不僅比不上美國,也比不上歐洲、日本,因為我們起步太晚,國際上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人工智慧研究,而我國1978年以後才恢復科學研究,跟國際接軌要到2000年後了。但是最近十年取得高速發展。如果僅從最近幾年來看,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活躍度不亞於美國,從這個角度確實可以說目前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僅次於美國。」

得出 「中國人工智慧的活躍度僅次於美國」這一結論,周志華用了兩個例子:人工智慧領域有兩個覆蓋全領域的綜合性權威國際學術會議,一個是1969年開始的國際人工智慧聯合大會,2017年中國在這個會議上錄用的論文第一次超過了美國。十幾年前,中國在這個會議上的論文還是個位數,甚至很多時候是零。現在大體上從錄用論文數來看,中、美各佔三分之一,世界其他地方佔三分之一。另一個綜合性頂級人工智慧國際學術會議——1980年開始的國際人工智慧大會,在2018年由於原定時間與中國春節衝突了,在周志華與香港科技大學的楊強教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劉歡教授等人的影響下,為了便於中國學者出席會議,甚至專門修改了時間和地點避開春節,這在歷史上從未有過,說明中國學者已經是世界人工智慧領域不可輕視的重要力量。

一個多月前,韓國科學技術院大學(KAIST)因為與軍工企業 「韓華Systems」合作研發自主武器,遭到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50多名AI學者聯名抵制,其中就包括周志華。

周志華認為,KAIST的做法危險之處在於讓機器自己去決定是否進行對人類的毀滅性打擊,就像公開信中所說的:如果這樣的武器開發出來,自主武器將成為導致戰爭的第三次革命,戰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發生且更殘忍。

「迄今為止主流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都不支持機器擁有自主意識,這屬於強人工智慧的範疇。這不是我個人在反對,而是整個主流人工智慧科學界在反對。不同學者對『強人工智慧』這個詞的理解不一樣、有不同的稱謂,我們這裡所說的『強人工智慧』,它有兩個標誌,第一是具有獨立的意識,第二是希望達到或者超過人的能力,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徵的,主流人工智慧學界稱它為強人工智慧。人造物一旦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就意味著它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做事,會有它自己的利益訴求,完全可以不聽你的指揮,當它的能力已達到甚至超過了人,那麼如何能保障它不為自己的利益去做一些對人不利的事?」周志華說。

在周志華看來,從科學發展來說,短期內是看不到強人工智慧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全世界主流的人工智慧學界沒往這個方向做努力

這件事情抗議的結果是:KAIST校長Sung-Chul Shin已經給每位抗議專家寫信保證KAIST不會開展任何與人類尊嚴對立的研究(包括缺乏起碼的人類控制的自主武器)。KAIST不會參與發展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KAIST與軍火公司的合作將不涉及任何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的研製,成立的中心將致力於研發關於高效後勤系統、無人導航、飛行訓練系統的演算法,並且KAIST將保證對相關研究人員進行教育。

人工智慧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靠人的聰明才智

「傍晚小街路面上沁出微雨後的濕潤,和煦的細風吹來,抬頭看看天邊的晚霞,嗯,明天又是一個好天氣,走到水果攤旁,挑了個根蒂蜷縮、敲起來聲音濁響的青綠西瓜,一邊滿心期待著皮薄肉厚瓤甜的爽落感,一邊愉快地想著,這學期狠下了功夫,基礎概念弄得清清楚楚,演算法作業也是信手拈來,這門課成績一定差不了!」這是周志華所著《機器學習》的開頭,作為一本理工科學術書籍來說,獨具一格。

《機器學習》2016年初出版,首印5000冊一周內售罄,至今重印25次,先後登上亞馬遜、京東、噹噹網等的計算機暢銷書榜首。這本《機器學習》被讀者們昵稱為「西瓜書」,不僅僅因為封面是西瓜,還因為有關機器基本術語的理解和技術問題的解釋,書中都是用「如何挑西瓜」來做講解的。

周志華在後記中解釋:「一則因為瓜果中筆者尤愛西瓜,二則因為西瓜在筆者所生活的區域有個有趣的蘊義,朋友小聚、請客吃飯,菜已全而主未知,或饌未齊而人待走,都挺尷尬。於是聰明人發明了『潛規則』:席終上西瓜。無論整盤抑或小碟,賓主見瓜至,則心領神會準備起身,皆大歡喜,久而久之,無論菜肴價格貴賤、場所雅鄙,宴必有西瓜。若將宴席比作(未來)應用系統,菜肴比作所涉技術,則機器學習好似那必有的西瓜,它可能不是最 『高大上』的,但卻是最離不了的、沒用上總覺得不甘心的。」

這本理工科的教科書入圍了2017年度的「京東文學獎」,成為科技界的一段佳話。

「西瓜書」的排版是周志華自己設計的。他說:「我希望書以我喜歡的樣子呈現出來,呈現方式對理解這本書也很重要,哪些東西在一頁上面呈現出來,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呈現方式不同造成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除了著書,在學術上,周志華從28歲起先後任20多種SCI期刊顧問、執行主編、副主編、領域首席編委、資深編委、編委等,包括ACM、IEEE彙刊等國際權威期刊和《中國科學》等國內權威期刊。他還是亞洲機器學習會議創始人,三十餘次國際學術會議主席,連續兩年擔任國際人工智慧聯合大會顧問委員會委員,是首位擔任IEEE數據挖掘大會程序委員會主席的中國大陸學者。

周志華把這些名譽和頭銜看得很淡,對他而言,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發現新問題更能讓他獲得滿足。在2017年12月31日23點59分,他發了一則朋友圈:2017年最後一天,思考梳理遺留的研究問題,在最後十分鐘的時候恰好完成一遍,不管有沒有新想法,新的一年要開始了。

周志華創建的LAMDA已成為國際知名研究團隊,是國內希望研讀機器學習的學生嚮往之地

近幾年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這麼快,周志華認為,這離不開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里的高速發展:經濟的發展帶來的科研條件、國際交流條件的提高,對國際上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和對最新文獻獲取的便捷性增強。

周志華說,在他念研究生的時候,通過網路來獲取文獻還是一種奢望。那時候國家經濟實力不足,學校也訂不起正版國際期刊,圖書館只能找到滯後兩年的國際期刊翻印版,只能部分了解到國際上三四年前的研究進展。現在國際上剛出來的文獻,國內通過網路在當天或者第二天就能看到了。

「人工智慧的研究不很需要特殊的設備,最主要就是靠人的聰明才智。當別人做什麼你能很快知道,往前突破就會容易很多;中國有這麼大的人口基數,聰明人的比例是很高的,這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近年來,國家政府大力投入科研,從國家、社會到產業都對人工智慧科技發展高度重視;人工智慧應用需要數據,而在中國這麼大的人口和應用環境,數據不是問題。國內也開始有了一些國際水平的研究組。可以說各方面條件都具備了。」周志華說。

做科研的閑暇時間,周志華喜歡推理小說,他比較喜歡的推理小說家,如歐美的埃勒里·奎因、日本的東野圭吾。他說,「推理小說像在解謎,這個和做科研很像,好奇心驅使你想知道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而且不能是瞎蒙,一定要基於嚴密的邏輯推理,哪怕看上去很荒唐的事情也是有它的原因,我喜歡把這樣的事情弄清楚。」

- 加入AI學院學習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講堂 的精彩文章:

阿里巴巴量子實驗室宣布研製出全球最強量子電路模擬器「太章」
推薦!PlayGround:可視化神經網路

TAG:AI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