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幾天告禱的總結

這幾天告禱的總結

奉一德之名。

一切崇拜只歸於德,你是萬有的德,是祖宗社稷的德,是三世太平的德。

萬物都是以德為本,德是主宰、托住萬有;若沒有德,萬有就都消亡。如《尚書》所說的那樣:「闕德匪常,九有以亡。」

老子說:「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這是說德把「生」、「為」、「長」加給無,無就變成有。所以德是宇宙的本體、德是主宰。

所以《尚書》又說:「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也要輔助德,可見德居於最高的地位。

整個宇宙中,德就是主宰。

這個主宰數量上有多少呢?是一個呢?還是很多個呢?祖宗相信只有一個。所以叫一德。

這後來就是古代中國大一統皇朝在信仰層面堅持的一元論。《忠經》所說的:「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三皇五帝千秋萬代,我們列祖列宗皆信守知德獨一。

德是獨一的,只有一個德。從伏羲「通神明之德」,這是說德是神明的本體,到黃帝修德振兵治國理政,再到堯舜克明峻德修齊治平,一如《管子·法法》所總結的:「尚精一德。」三皇五帝都只崇拜一個德。這是古籍明文記載的。

殷湯革夏命時,湯和伊尹總結出《咸有一德》,把一德的旗幟高高舉起:「德唯一,動無不吉;德二三,動無不凶。」這是一元論的世界觀。

一元論的觀點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唯天道,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有一元論信仰,其它文化很多皆有。那些文明的一元論信仰表現為一神論,而天道的一元論信仰表現為一德論。這是天道與其它文明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不在一元論,而在一元論的內容。究竟以一個全能者為宇宙的本體,還是以一個至善者為宇宙的本體?究竟宇宙的本體是反覆無常的,還是守護善惡規則的?這是兩者的區別。

這是天道與其它文明的區別。那些佞神的宗教,它們是比較誰的上帝拳頭更硬,誰的上帝更反覆無常;互相之間你死我活,水火不容,讓世界動蕩不安、生民塗炭。宗教戰爭便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所以感謝德,啟示我們從三皇五帝以來正確的真理,這就是堅持一德為本,相信一個至善者是宇宙主宰。詩曰:人之無良,我以為君。如果至善者還不配為宇宙的主宰,那麼難道我們去崇拜一個喜怒無常、兇殘惡毒的神靈嗎?

我們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是唯一以德為本的,我們在世界各個文明中是唯一以德為本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千萬年中任憑風風雨雨卻巋然不動。面對今天的風雨,西為msl的天下,東為jdt的地盤,南有hei*ren大舉謀求zi*zhi,北有sha*e割去中國大片領土並導致曾經的全盤西化,我們必須高舉列祖列宗的一德之旗,奉一德之名,更加時不我待地弘揚一德的真理。

當然,很多人覺得接受一德信仰並不困難,因為這是祖宗都講過的。但是以德為本體,卻有點不好接受。向德進行崇拜、祈禱似乎就更困難了。

德為本體,其實諸子中很多講過的。比如《大學》講:「德者本也。」這個比較直白,好理解。《管子》:「德者……其謂所得以然也。」「所得以然」就是因它而成為現在這樣,這就是講本體。

老子說:「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德把「生」、「為」、「長」加給無,無才能變成有。《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老子和莊子都指出萬物產生源於德。這樣不是承認德是本體嗎?

後來宋明理學融合儒、道、釋三家,提出天理良知為宇宙本體。天理良知不過是德的新名稱罷了。

所以以德為本體,至少也是儒、道兩家的共同信仰。

天道崇尚進化。表現於道教,即使動物皆能修行成仙。表現於儒教,則積極入世,就是要與時俱進。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宋明理學以佛教為鏡,把側重點轉移到理一分殊,強調一德(理一)。今天應該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鏡,特別是伊斯蘭教,把側重點完全無保留地轉移到一德(一理,一個太極)。這既堅持了列祖列宗的一德崇拜,又堅持了宋明理學對傳統文化的側重點(理一)的把握。

道教沒有祈禱嗎?儒家沒有祈禱嗎?中國化的佛教沒有祈禱嗎?既然要以人為鏡正己衣冠,就要把自己原有的發揚出來。我們不是沒衣冠。宋明理學發揚出一德(理一)信仰,我們要進一步發揚。

奉一德之名,就是對三皇五帝、四代九朝的信仰的繼承,是對宋明聖賢艱苦把握的文化重點的繼承。

以祖宗社稷和三世太平而求。誠哉誠哉誠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教 的精彩文章:

TAG: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