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的麥收記憶
小故事大視野|在這裡讀懂生活
麥收的記憶
文/畫意
GIF
輸入真人
1
春天一過,夏季就到,轉眼又到了麥子要熟的時節了。前幾日到河北雄安,看到綠油油的麥田,一股清香撲鼻而來,頓覺一陣陶醉。這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魯西南老家參加麥收的情景。
我沒參軍之前的家鄉還沒實行土地承包,糧食種收和分配全由生產隊負責。每年一度的麥收是農村的頭等大事,大人孩子齊上陣,男女老少沒閑人,因此學校也放麥收假。
那時不像現在有收割機,都是手工收麥,我老家小麥有獨特的環節和流程,先是地里收麥,再是地頭鍘麥,最後是場上打麥。
收麥是笫一環節,也是最苦最累的活。
2
按說,收麥應當用鐮刀割麥,但為了留住麥根當柴火,一般都是薅麥子,就是用雙手一縷一縷地將麥子連根拔起,運到一起後再用鍘刀將根鍘去。
麥根部分給各家燒火做飯用,麥桿麥穗送到場上碾壓涼曬,把麥粒打出來。
薅麥子時,整個人必須彎下腰,雙手拽麥棵,用力往上拔。這是最累人的,不一會就腰累腿疼背抽筋,兩手磨出血泡來。
而每薅起一把麥子,還得順勢將帶上來的土抖掉,塵土被熱風一吹,飛滿空中,薅麥人渾身就如同泥猴一般,只有張嘴說話時,露出的白牙才能令旁人分辨清嘴巴長在哪裡。
可是,薅麥這活累是累,臟也臟,但卻苦中有甜。
當人們口渴的時候,總能看到專門送水的鄉親,會把生產隊里用大鍋燒好的白開水,用扁擔挑到田頭,再往水裡放上糖精。滿頭大汗,一身塵土的收麥人又累又喝,舀一勺溫開水一飲而下,那叫一個暢快呀!
喝了水,直起腰,人們回望身後那片金黃金黃色的麥田,會看到那滾滾的麥浪在炎炎烈日下來回翻騰著,麥壟里,人頭攢動,一起一伏;麥田的路邊,是一排排高高的白楊,楊葉在陣陣熱風中搖擺著,發出嘩嘩聲響。
3
麥子收回到場上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打麥子了。
打麥子,就是用牲口拉著石磙來回反覆對麥子碾壓。由於麥子多,生產隊的牛、驢、馬、騾子齊上陣也不夠用,這時全隊里的男女老幼就全上,大家分成幾個小組,輪番上陣。
經過反覆碾壓之後的麥子,麥粒就脫離了麥穗,被集中推到一堆,再進行揚曬,除去雜物塵土和水份,最後才可裝袋入庫。
脫乾淨麥粒的麥穗,連同麥桿被碾壓變成麥桔,要再碼成垛存放,以便留著冬天喂牲口。
碼麥桔垛也是個力氣活。下面的人用叉把麥桔一下下地挑到垛上,垛上的人接住後均勻地往上一層一層地攤平,保證麥桔垛結實穩固。垛子要碼得很高,像座小山似的時,再用濕泥封頂,才算完成。
一個生產隊,一搬要碼六七個麥桔垛,而每碼一個垛,往往要很長時間,為了防止雨天受潮,必須趕晴天抓緊干,通常要晝夜干。
白天大家都是咬著牙干,而到了晚上,都一個個來了精氣神兒。因為每當干到半夜時分,隊里的食堂要送夜餐到場上。這可是大家都期盼的時刻啊!
夜餐都很簡單,蒜拌黃瓜,烙餅,綠豆湯,這在當時都是大夥的最愛啦!
一來那時生活條件不好,有白面吃就不錯了,況且又是烙餅,一年吃不上幾回;二來食材都最新鮮的,黃瓜是從菜地里剛剛摘的頭茬瓜,蒜是新下的鮮蒜,白面是用剛剛先收的麥子打成的,吃起來芳香撲鼻。
4
皎潔的月光下,場邊的白楊樹葉在風中搖曳,一大伙兒倚在半截子麥桔垛下,頂著繁星,邊吃邊嘮,邊說邊笑,勞累的艱辛飄向雲梢。中間還時不時有人講些東家長西家短的風流韻事,引得大夥咯咯大笑。
記得隊里有一戶男主人是個禿舌頭,說話不清楚。有人總拿他家說事。有一天他閨女買來一個燒餅,由於家裡人多,只能一人一棱,他給說成「一人一弄」,大夥一陣大笑。
他看不對勁兒,馬上改口說:「不是不是,一人一嘴。」而一緊張又說成了因為說成「一人一對」,同樣引來一陣大笑。
此時此刻,人們白天的苦和累,早已經煙消雲散。
麥收的勞動是異常辛苦的,但同時又確實是非常快樂的,美好的。
麥收之後,人們迎接的便是挎著新麥面做成的饃饃走親戚了。因為每年這個季節,當地就有一個傳統,人們會趁著進入夏季田間管理前的短暫幾天,抓緊走親訪友,拜長輩,會至交,盡享親情之樂。
END
關於你的童年
又有哪些美好的回憶呢
掌閱人生
小故事大視野
閱讀|生活|快樂
—掌閱人生—
確定不關注一波嗎


TAG:藍色小軍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