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王朝臨近滅亡,外敵一直不敢入侵,只因1仗打出300年和平

這個王朝臨近滅亡,外敵一直不敢入侵,只因1仗打出300年和平

「蠻夷」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常客,這也難怪,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都是在平原上,想種地種地,想餵羊餵羊,而屬於「蠻夷」的地方都是草原隔壁大沙漠,來個狂風暴雨暴寒酷暑的根本頂不住。誰不想住的好一點兒?

"農夫山泉有點兒田",不用天天掂著大刀防著野獸放羊,還能吃點兒時令蔬果。於是窮則思變,這些「蠻夷」哥們兒就來提著砍刀到平原上搶劫霸佔,平原上的人當然不幹了,我們小日子過得好好的,誰來搗亂就轟走,轟不走就弄死。於是兩撥人打了上千年,你來我往,針鋒相對。

但是有一個時代有點特殊,那就是三國時期。一開始看三國的時候就有點奇怪,為啥讓其他王朝頭疼的不行甚至到了和親地步的蠻夷突然就墮落了。唯一有名一點兒的就是蠻王孟獲,但是還是被諸葛亮治的服服帖帖,玩於鼓掌之間。

說這個三國啊,前面就是東漢,東漢是一個大帝國,打仗誰也不虛,漢武帝時期把蠻夷收拾的很老實。東漢覆滅的原因是因為自身出了毛病,時年朝堂混亂,拉幫結派勾心鬥角,上樑不正下樑歪,社會上也是佔山為王,群雄逐鹿,黃巾起義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經過社會大洗牌的一番混亂,最終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國家內亂,國外的勢力必定要趁虛而入,但是三國時期不但沒有被蠻夷撿了漏,反而是吊打想撿漏的國外勢力。

當時有一個屬於「蠻夷」的勢力叫烏桓,麾下有一個被封為「天下名騎」部隊,是遼河上游的地頭蛇,看誰不順眼就削誰。但是後來公孫瓚帶著部隊溜達到了烏桓的地盤,烏桓依舊是不服就干,結果見識了什麼叫真正的大帝國,雖然政權沒了,打仗可是一點兒也不含糊。

後來打敗公孫瓚的是袁紹軍事集團,這個集團里有烏桓等其他外族,可見蠻夷見識到了東漢的強大,不能再想著搶肉吃了,還是加入了才能喝口湯。當時其他的北方外族也都是各自站隊。

為什麼說都是?因為不站隊的要麼被消滅,要麼被強制收編了,比如鮮卑族、匈奴等在歷史課本上臉熟的外族,當時是在曹操手底下打工。實際上,縱觀整個三國時期,當時的外族勢力比起他們的前輩和後輩,過得可以說是相當凄慘了。

東漢的時候衛青大將軍都沒有做到的反而在東漢覆滅後——不,準確的說這時候還是東漢,一直到晉朝成立東漢才正式結束——毫不費力的成了現實。

後來官渡之戰曹操大破袁紹,順手收拾了負隅頑抗的烏桓,統一了北方再加上人人皆知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外族就徹底死了撿漏的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周瑜趁小喬洗澡去,偷看小喬手機里的隱私 這套路太絕了
名門之後你真的了解嗎?請看真正的將門虎女!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