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在臨終時,如果家人能為他做這些事,他在生時造的罪業就能都消滅了

人在臨終時,如果家人能為他做這些事,他在生時造的罪業就能都消滅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80

利益存亡品第七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三藩市佛教講堂

利益,利益什麼呢?利益存,利益亡。存就是在生的人,亡就是已死的人,這一品是對於在生的人也有利益,對於死亡的人也有利益,怎麼樣對在生的人也有利益呢?在這部經文裡面就說明白了。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爾時」:在說第七品的時候。「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地藏王菩薩這位大菩薩對佛就說了。「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我觀察南閻浮提所有的眾生,「舉心動念」:舉是舉起來,舉起來這個心,搖動他的念頭,也就是你心裡所起的念頭,所打的妄想。「無非是罪」:閻浮眾生舉心就想什麼呢?就想邪念,想淫慾念,想種種的貪念,一動念就是自私,就是妒嫉,就是障礙。

人家比我好的,就生一種妒嫉心;不如我呢?又生一種看不起的心,以為人不如自己,是很愚痴的,所以看不起別人。但對比你聰明的人,又生一種嫉妒心,你說這怎麼辦?對愚痴的,你也不提拔他;對於有智慧的,卻嫉妒他。我們對於愚痴的,應該教化他,令他有智慧,令他生聰明,這樣才對。

但人卻不肯這樣做,所以這舉心動念,無非是罪,都是造罪業,沒有發菩薩心腸。菩薩心腸是誰若比我好,我越高興,我越要尊重恭敬這個人,不能嫉妒這個人。若誰比我不好,那我越要想法子讓他和我一樣,這才是菩薩的發心。可是,我們眾生沒有發菩薩心,所以都是罪。

「脫獲善利」:脫獲,就把所有善的利益都丟掉,或者你做了一點善事,想要種善根,但是不久遠;或者學佛法學了一年,不學了;或者學了兩年,不學了;或者遇到一個什麼境界,退道心了。所以說「多退初心」:最初發心要學佛法,或者最初發心想要出家。

但出家一年、兩年、三年,唉!出家也沒什麼,修道修了三年還沒開悟,也沒有證果,大概是沒有希望了,於是就退心還俗,不出家了,這是出家方面。而在家學佛法的人呢?學了一年,佛在眼前,離我很近;學到兩年,佛就遠了,離我有十萬八千里;學到三年呢?,佛到西天,到天邊去了,這就是多退初心。所謂「學道不負初心,成佛有餘」,你修行,若是最初想要學佛法的這個念頭,或者要出家的那個念頭,能不把它失掉了,那早就成佛了。

我們出家人,要自己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出家?出家人要和在家人不同,什麼地方不同呢?例如:在家人一天到晚好講話,出家人就應該少講話。用得著的,可以講有用的話;沒有用的話,不要講那麼多話。

所謂「口開神氣散」,你這口一開呀,神氣就散了;「舌動是非生」,話講多了,就有是非,不是「是」,就是「非」。一有是非,就與道不相應;神氣散了,與道也不相應。我們修道的人要常常自己管自己,不要管旁人,要把自己管得好好的,這叫不退初心。若多退初心,那即使當初發很堅固的誓願,但時間一久了,就忘了,這就是多退初心。

「若遇惡緣」:要是遇到惡的因緣,你說怎麼樣呢?他可不退了,就念念增長,一念一念往上增加,增加這個惡緣。我遇到很多人修道修得很誠心,以後遇到魔境,就隨著魔轉了,這就是惡緣。總而言之,對修道不相應,使得你不能修道,這都叫惡緣。

「念念增益」:增益也就是增長,增長也就是增益,增益就是一天比一天多。我們修道要聚菩提心,聚集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多一點,這就叫增益;你一天比一天少,這就叫失去了,喪失了。但我們對菩提心,往往不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而遇到惡緣了,就一天比一天增長。

「是等輩人」:就是這一類人。「如履泥塗」:這有個比喻,譬如走路,走到泥塗中了,走到泥塗中還不要緊,又「負於重石」:這個石也可以講是石ㄉㄢˋ,在中國十斗為一石。重石也就是身上背負著很重的東西,或者一百斤,或者兩百磅,這已經很重了,而他又走在泥濘的地方,一隻腳到裡面去,那隻腳拔出來,但這隻腳又陷進去了,走也走不動,在裡邊非常的困難。

在這個泥濘的地方呀!這個腳拔出,那個腳又陷進去;那個腳拔出,這個腳又陷進去,這就叫泥塗。你沒有拿重的東西,勉強還可以在這個地方走路,現在你又有重的東西。什麼是你重的東西?就是你的惡業。什麼叫泥塗呢?就是三惡道,三惡道就是泥塗。

「漸困漸重」:所以在這個泥塗裡頭,一步比一步的困難,一步比一步重量增加。「足步深邃」:足步是一步比一步陷得深。啊!這你看怎麼辦?「若得遇知識」:要是得遇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佛,或者菩薩,或者有大智慧的善知識。「替與減負」:替他負擔這個重擔,因為他自己負擔就不能走了,唯有遇到善知識,才能幫他減負,替他負擔。

「或全與負」:或者完全幫他負擔,或者負擔一半。「是知識有大力故」:這個善知識有大的力量,「復相扶助」:又扶助他,教他怎麼樣走。「勸令牢腳」:就勸他說你小心一點,走穩當一點。「若達平地」:要是從泥塗里,走到平地。「須省惡路」:省就是你要知道,要覺悟,以前走的那個惡路。「無再經歷」:不要再跑到泥塗裡面去,不要再走到那個險路上去了。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或懸幡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地藏王菩薩又稱一聲「世尊」,說是「習惡眾生」:習惡的一切眾生,「從纖毫間」:從最少的惡呀!「便至無量」:就聚集到無量無邊那麼多。「是諸眾生有如此習」:所有的眾生都有這種的習慣。「臨命終時」:假設他要是臨命終了,到死的時候,「父母眷屬」:或者父母,或者他的眷屬,「宜為設福」:應該為他作福德的事情,「以資前路」:幫助他前進,向前走的道路,就是他或者到地獄,或者是托生做人,都會得到好處,這就是前路。

「或懸幡蓋」:或者懸掛幢幡寶蓋。「及然油燈」:或者在佛前點燈。「或轉讀尊經」:或者念《地藏經》、《金剛經》,其他一切大乘經典,這叫尊經。「或供養佛像」:或者在佛像前面設供來供養佛。「及諸聖像」:或者其他菩薩,其他羅漢的像都可以。

「乃至念佛菩薩」:或者念佛的名字,或者念菩薩的名字。「及辟支佛名字」:或者念辟支佛的名字,辟支佛就是緣覺。「一名一號」:念每一尊佛,或者菩薩,或者辟支佛的名號。「歷臨終人耳根」:要使令臨命終的人能聽得清清楚楚。「或聞在本識」:或者在他沒有死以前,神識還沒有散盡以前,使令他清楚的聽見。

本識就是指第八識,這第八識去後來先,所以有句偈頌說: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前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翁。

浩浩是大的樣子,三藏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叫藏識,為什麼說三藏?這個三藏,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的種子,都在八識裡頭藏著,所以說浩浩三藏不可窮。在這個三藏的藏識裡邊,就好像大海裡邊的波浪似的,無窮無盡,所以說不可窮盡。

而我們人的心念,也好像水波浪那麼多,無窮無盡,因此才說不可窮。「淵深七浪境前風」,這個很深的、淵深的,七浪,就是第七識。第七識,又叫傳送識,它把前六識的意思傳送給第八識,所以說境前風,這是好像前邊那風吹來似的。

「受薰持種根身器」,受薰,因為這個第七識交給第八識了,傳送給它,所以它受薰。持種、有這個種子在裡邊。根身器,根身器界都在這種子裡邊。「去後來先作主翁」,死的時候第八識最後去,生的時候第八識先來,所以說去後來先作主翁。因為你打妄想是作什麼的,都是由第八識來支持,因此這也叫作主翁。經文里的本識就是指第八識,在諸識已經分散了,走了,眼識也沒有了,耳識也聽不見了,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沒有了,但第八識還沒有走。在這個時候你幫他念經、念佛,或者是作什麼功德,讓第八識聽見,這就叫聞在本識。

「是諸眾生」:所有一切有罪的眾生,「所造惡業」:他在生所造的惡業,「計其感果」:算計算計他所應該受的果報,「必墮惡趣」:一定會墮落三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因為他家裡的人為這個將死的人,修此聖因,作種種的善事。「如是眾罪」:那像前邊所說他所造的種種重罪,「悉皆消滅」:都會消滅沒有了,潔凈無餘。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假設在他死了之後,還能為他在「七七日內」: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因為在七七之內,地獄審判中,這罪還沒有決定,若你能為他「廣造眾善」:為他作種種善事。「能使是諸眾生」:能使令有罪惡的眾生,「永離惡趣」:永離地獄、餓鬼、畜生。「得生人天」:得生到人間或天上去,「受勝妙樂」:受非常快樂的這種妙樂。

「現在眷屬,利益無量」:若眷屬能為臨終人念佛名字,念菩薩名字,念地藏菩薩名字,或者阿羅漢、辟支佛名字,或者誦讀一切的經典。這樣,不但這個死的人,能受這種非常微妙的特別快樂;同時他在生的眷屬,也得到無量無窮的利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用功得到初禪的境界,可以到天上去見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的宰官、老百姓
研究佛法的人,才能得到真正自由,所以是大智慧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