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看小說與歷史

從《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看小說與歷史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演義》中迥異的人物形象已深深地烙在了老百姓心中。提到曹操,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大都是一代「奸雄」;而提到周瑜,「小雞肚腸」、「既生瑜何生亮」等辭彙便時常會浮現於腦海中;再如諸葛亮,其神機妙算、嚴謹正直的形象無疑是人們最崇拜的。然而,這些形象都來自於《三國演義》這部演義小說,而對於一部小說,必然會在塑造人物形象與推動情節發展時會刻意修改一些地方,因此筆者不免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歷史中的三國人物究竟是怎樣的呢?

先來說說東吳這一邊吧。坐擁長江天險的東吳在三國時期良將頻出,首當其衝的便是自幼與孫策相識相知的周瑜。《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足智多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也有廣為人詬病的一點:心胸狹隘。《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而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吐血身亡,臨到絕命之時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小說對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前後一連串的鬥智、鬥法寫得絲絲入扣,極為生動,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講是相當成功的,但從歷史的真實性講,則全屬子虛烏有,純粹是小說家的文藝創造。實際上,歷史上的周瑜氣度是非常大的,從《三國志》中便能看出些許。《三國志﹒周瑜傳》對其評價為「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翻譯過來便是「周瑜性情氣度寬弘闊大,大體很得人心」,恰恰與小說中相反。且據其他史書記載,當時之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劉備曾稱讚周瑜「器量頗大」;蔣干也評價說「雅量高致」。因此,周瑜流傳民間的「小雞肚腸」可以說是一個極大的誤解。提到周瑜,此處便再多為公瑾名一個不平。《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可謂是精彩萬分。根據小說,赤壁之戰功勞大頭應算在諸葛亮身上,孔明在赤壁之戰中非常活躍,神計妙算莫出其右,先是舌戰群儒建立孫劉聯盟,又是用奇謀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後來在合肥與曹軍對抗時所為),還有七星壇祭天借東風,連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像成了破曹的關鍵人物,只是所有這些描述僅是文學創造而已。而歷史上赤壁之戰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應是周瑜。首先他先在東吳朝內確定了仗要不要打的問題,而後又是在戰場解決了怎麼打的問題。曹操兵敗後,曾致信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引自《江表傳》)。這到底是不是曹操要面子的說法,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同時也反襯出周瑜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

再來說說蜀漢這邊的代表人物,諸葛亮。《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往往是非常高大的,足智多謀,嚴謹正直。而近代魯迅先生則評價諸葛亮說「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筆者認為,小說為了凸顯諸葛亮的人物形象無可厚非,但是過分了,反而使其形象玄幻許多。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都是編出來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東風,當時諸葛亮借東風是個什麼形象?披頭散髮,光著腳丫,穿一身道袍。先前提到的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主要功績頂多是作為蜀漢這一方的代表促成了孫劉聯盟的聯合。而放眼整個三國,演義小說中的諸葛亮是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的身份貫穿在故事之中,一人似集蕭何、張良、韓信於一體。然而,現實真的如此嗎?筆者個人認為,諸葛亮確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或許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但絕不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的確,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在當時意義非凡,完全幫劉備,也是幫蜀漢的未來指明了方向,為其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和「興復漢室」的目標,同時他「聯吳抗曹」的外交政策在當時也意義重大,但是硬要說諸葛孔明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未免太過牽強。七出祁山(歷史上實際也無「七出」,至多可算作「兩或三出」),損兵折將。現在成都的武侯祠還有清人趙藩寫的一對攻心聯,他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一幅攻心聯其實是委婉地批評了諸葛亮,指出他在劉備去世以後,主持蜀國工作窮兵黷武,寬嚴戒誤。然而到了《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就變成傑出的軍事家了,神機妙算,算無遺策,其他的軍事將領都好像變成了提線木偶,傻乎乎地帶著軍去打仗,走到作戰地點掏出一個錦囊,看看軍師給我的錦囊妙計,然後依計行命,大勝而歸。這個實在是太離譜了!所以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諸如空城計和借東風等,只不過是文學家們把諸葛亮神話了,所以歷史形象並不等於文學形象。

以上分析只是諸多例子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是本篇文章的一個切入點。《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拿真實的歷史人物作為小說中的人物的小說。其為了藝術性對真實歷史情節加以修改無可厚非,然而這些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已深入人心,直接導致了許多人已小說為標準去看待歷史,這便對人們認識歷史、理解歷史起到了極大的誤導作用。許多人會說:「不會的,不會的。我能清楚地認識到歷史與書中世界的區別。」然而,當你仍然不假思索,理所應當地大聲叫囂「你看諸葛亮多厲害,隨隨便便一個空城計使出來」、「你看這三國,蜀漢沒贏真的可惜」之時,你先前的那句話又去了哪裡?「盡信書不如無書。」如何恰當地去看待歷史是真正的關鍵。這不僅僅限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而是可以輻射到整個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小說只是一部藝術作品,它可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可能基於某個歷史橋段,它也可能反映著當時的社會情形,但它終究只是小說。作為讀者,我們必須跳出書,以一種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而不是活在小說之中,更加不能用小說來衡量過去,現在,甚至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