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打手用法

太極拳打手用法

在太極拳行動走架時,要從大虛大實開始,經過多陽少陰或多陰少陽,逐漸往虛實結合、陰陽相濟過渡,為自己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太極打手中,則必須「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通過調節虛實,運化剛柔,在實踐中逐步達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呼吸在太極拳術中,一向受到很大的重視。但呼吸必須與動作緊密結合,在意念中達到「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的要求。這樣,浮沉也是上述陰陽、虛實的組成部分。因此,可以將人體想像成為一個氣球,表裡內外渾然一體,在意識的統率下,呼吸鼓盪,動作開合,虛實變換,自然貫串。

太極大師楊禹廷一語道破技擊本質: 打人容易,摔人難。摔人容易,發放人難。一個人將一個身高體重差不多的人發放出去,是件極難的事情。如今健在的太極拳家王培生老師說:拿得起才能放得下。意思是只有能將一百多斤的人輕鬆拿起來,才能發放出去。這種拿人的拳法,不是一般功夫所為也。

二人較技,通俗理解,是保持自己的重心穩固、陰陽平衡不被對方破壞,而去破壞對方的平衡,引進對方使其落空,迫使他失去自身重心而跌出。近來圈內頗有一些議論,認為內家技擊失傳,是一味放鬆惹的禍,提出練緊不練松,緊到自然成功。但如果緊練,能緊過搏擊、格鬥和散打嗎?據說拳擊手一拳力達500到800磅,一拳能打碎牛頭,但人家出虛拳時似蟋蟀的觸角輕到極致。武術有松便有緊,一個門派有一個傳授方法,內家松派別說人家緊,外家緊派也甭指責他人松,傳統文化能流傳幾千年,不科學、無自家特點早已被淘汰,能夠流傳下來,就要研究人家的特點和長處,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其迷人的魅力源於它那豐厚的文化底蘊,而絕不是什麼緊。

太極拳打手用法

練習拳式,以無極太極陰陽五行操練,將神氣收斂於內,混融而為一,是太極之體也。此卷以八勢含五行諸法,動作流行,使神氣宣佈於外,化而為八,是太極之用也。有體無用,弊在無變化,有體無本,弊在無根本。所以體用兼該,乃得萬全。以練體言,是知己工夫。以兩人打手言,是知人工夫。練體日久純熟,能以遍體虛靈,圓滑無礙,神氣混融為一體。到此時,後天之精自化,先天之氣自生矣。即使年力就衰,如能去人慾,時時練習,不獨可以延年益壽,直可與太虛同體。先賢云:固靈根而靜心,謂之修道。養靈根而動心,謂之武藝,是此意也。以操手練用工純,能以手足靈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神氣散布而為十三式,至此時,血氣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動靜變化,誠實虛偽,機關未動,而我可予知,無論他人如何暗發心機,總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為何?即打手之著法,朋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也。總以朋捋擠按四手,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擠按四手常常練習,須向不丟不頂中求玄妙,與不離不即中討消息,習之純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勢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以後采挒肘靠四法,以及千萬手法,皆由朋捋擠按,四法中變化而出,至於因熟生巧,相機善變,非筆墨所能盡,此不過略言大概耳。

用骨骼開和合,依然是需要不頂不丟,尺寸和分毫應該掌握好的。

搭手,聽動靜,為機要,當然對啦,但是,這個聽動靜,用什麼部位聽?有的人用手聽,有的人用骨骼聽,有的人用身體聽,有的人用意念聽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如果用骨骼來開合那就要硬頂了,有道是刺皮不刺骨。

推手中的開合

推手搭手時候,即用捧勁和對手沾和粘,然後,自己利用骨骼開和合,去控制對方的重心,在沾粘連隨和不頂不丟的前提下,自己的開,建立在對手的合上面,自己的開到位,正好是對手的合不到位這樣的話,自己可以處在順勢,對手則永遠在背勢。

太極拳的三乘功夫是會么呢?平時,我們看到的練太極拳的人大多東模一下,西扯一把,盡在空中劃弧或圓圈,可能以為這些綿綿無力的動作沒什麼功勁。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這種柔軟弧形的動作僅是「太極之形」可用於健身驅病,它是太極的「小乘功夫」。老師對初步入門的學員,往往是以「形」作開導,使他們了解太極拳的動作和形態,術語叫做「摸勁」。

「摸勁」之後,再把一式式的拆開來練,漸漸做到式式有勁,式式能用,然後又練推手,對打,並由老師親自「喂勁」,吃苦頭受打幾年後,才能練成「太極之法」這才是二步的「中乘功夫」。

第三步「太極之功」,是太極拳的上乘功夫,也就是「練氣的功夫」。練成後,只要一舉手一投足,幾乎能斷石碎金之勁,功勁看似飄忽,實則幾乎無堅不摧,處身隨意調攝氣血運行,達到「氣遍全身無阻滯」的狀況,練功者能保持充足的精力,渾身舒展,體魄強健,功力不衰退。由此可見,說練太極者不會練氣,實際上是不了解太極的三乘功夫。

談兩個問題:

一、神打,神打應該是太極拳最高的境界的一種技擊方法。一般能用神打的人必定是高手中的高手(如吳圖南先生、但王老是不是會我不好說)。但是,神打不能打所有的人,尤其是打不了根本不會太極拳的人。

二、純粹的太極拳的樁功一般傳自楊家,現在會的人不多,系統的會的人更少。現在所謂太極名家不少是用其他門派的樁功充實自己。(比如王老,就練習過行意的樁)他們可能得到過一些傳承,一般只是部分的東西,比如說某種發放或是實做的方法。但是他們也是自成了體系。

如果,一些愛好者沒有機緣練習太極樁功,就去練習行意、八卦的也未不可。孫家、以及那麼多的高手也是這麼出來的。

好些朋友,習練太極拳多年,卻轉換不了性情,明白不了拳是入道之基、入道之途的道理,每每看見聽說人家談經論道,心裡就先存了嗤之以鼻之心,起了拒之門外之念,更加不理解太極拳的來源所在,是一個「道」字。這個來源上排斥太極拳,太極拳修鍊上就只能在拙力明勁上論長短,比高低了。

根源還是從太極分為陰陽開始的,變成兩個版面之後,就需要陰陽調和,而陰陽調和卻是很難很難的。修鍊太極拳注重分,更要注重合,無合不能返歸自然。

免責聲明: 以上文章、視頻、圖片均來源於網路,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太極文化」公眾號立場無關。部分文章與圖片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要訣及練功經驗彙編(二)太極拳口訣
世界盃賽場上的國家使命:太極虎頭牌亞洲第一攻擊手——孫興慜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