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斯克學徒們的中國暗戰

馬斯克學徒們的中國暗戰

隨著兩枚民營火箭的升天,在被業內人士稱作「商業航天解凍元年」的今年,資本、政策、技術、人才的競爭氣味暗潮湧動。

文|吳曉宇

編輯|梁夜

在北京東南五環的新興開發區亦庄,馬斯克的中國學徒們正繪製著各自的太空創業夢。

近期最惹人矚目的是零壹空間CEO舒暢。5月17日,零壹空間OS-X火箭「重慶兩江之星」成功點火升空,這艘一級固體探空火箭的發動機推力可達350kN,飛行高度為38.7千米。舒暢對外聲稱,「這是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用亞軌道火箭的首飛。」

「首飛」二字不禁引來航空圈的好奇和困惑。就在一個多月前的4月6日,星際榮耀的固體探空火箭「雙曲線一號S」在海南發射成功,飛行高度為108千米。彼時,在多家媒體的文中,它是被稱作「國內首枚民營火箭」的香餑餑。

「首發」一詞引發糾葛。對此,舒暢將重點聚焦在「自主研發」上。他回應說:「我們的火箭是完全自主研發的,零壹空間是我國首家成功發射自主研發火箭的民企。」

「重慶兩江之星」OS-X火箭在中國西北某基地成功點火升空,工作人員正在做火箭升空前的準備。@視覺中國

涼水河橫穿亦庄段,零壹空間與星際榮耀僅一河之隔。而距星際榮耀708米的地方,矗立著另一家巨頭民營火箭公司——藍箭空間。相較前者,藍箭把液態技術作為自己的護城河。藍箭品牌總監郭鑫介紹:「亦庄有著明顯的地緣優勢,這裡是高精尖產業的集中地,有一定技術支持;此外,這裡距離南五環的航天系統『國家隊』也比較近。」

隨著兩枚民營火箭的升天,在被業內人士稱作「商業航天解凍元年」的今年,資本、政策、技術、人才的競爭氣味暗潮湧動。

時勢造英雄

於諸多航空愛好者而言,埃隆·馬斯克點燃了他們的夢想。

今年2月,太平洋彼岸的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獵鷹」重型火箭成功發射,再次驗證了商業航空的可能性。在此之前,這家成立於2002年的公司在2017年戰績累累:發射衛星18次,佔市場份額的45%。

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載「龍」貨運飛船,自卡納維爾角發射升空。@視覺中國

馬斯克的商業邏輯主要有兩點:低成本和可靠性。低成本意味著企業使用工業級器件而非航天級器件,以及大膽投入研發火箭回收技術,企業回收後花上50萬美元的翻修費用就可以再次使用,成本遠低於花6000萬美元再造一枚火箭。可靠性則意味著軟體與演算法能夠彌補器件上的劣勢。

成本的壓縮為利潤增長帶來了可能的空間。藍箭CEO張昌武介紹,「SpaceX目前的發射價格是6700萬美金,利潤率在30%到40%左右。」

近年來,商業微小衛星市場迅速發展,總規模超過百億美元,為民營航空提供了市場。「一直到2020年,全球大概有5千到6千顆待發射的低軌衛星。但真正服務於低軌發射的、大規模投入商用的火箭,現在市場上還沒有一款。這麼多衛星其實都是在排隊,在找發射機會。火箭供不應求。」張昌武曾在採訪中解釋。

政策也是民營航空創業者們闖關的關卡。在過往數十年,航天衛星、運載火箭是完全由體制內機構把控的市場,由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兩大巨頭運作,所有產出都是依照計劃經濟指導的國家任務,並不以承擔商業訂單賺錢為目的。這也意味著,為了保證火箭發射的成功率,國家對資金和技術的投入不計代價。

轉折出現在2014年底,國家出台政策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衛星市場。第二年兩會,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些信號,意味著國家將接納民營資本參與商業航天市場,後續政策的出台不遠了。

時勢造英雄,多家創業者們開始籌備民營火箭項目,他們躍躍欲試,看誰能成為中國版的SpaceX。

2015年6月,出身金融行業的張昌武找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曾在歐洲航天局任職15年的宇航系統高級工程師吳樹范等人,創建了藍箭空間。

《財經天下》周刊從春曉資本創始人何文處,了解到舒暢早期創辦零壹空間的經歷。

「舒暢與我曾一同在聯想創投共事,那時候舒暢是聯想控股成長最快的投資經理,我們一起並肩作戰投過很多項目,我對他的人品與能力都有充分的認識。舒暢是北航飛行器設計相關專業畢業的,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深的航天情節,他的諸多校友、師長都在這個領域,擁有大量業內的人脈資源。

最早對項目的結緣,回溯起來還是在融科資訊一條隱蔽的走廊上。當時我與舒暢都在大平台積攢了一定的經驗,工作了一段時間,想到外面闖一闖,我們聊起格自未來的職業路徑與發展規劃。

當時舒暢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互金平台做聯合創始人,一個就自己創業做火箭。那是第一次真正聊起了零壹空間這一項目的雛形,其實第一次聽到時,這個項目還是令我很震驚,覺得有些遙不可及,但經過幾次深談,我逐漸打消了心中的疑慮,舒暢不僅系統解釋了為什麼民營力量比體制內干火箭更有優勢,也用熱情與決心打動了我,再來我本身心中也對探索廣袤太空有嚮往與情節,因此在融科資訊的樓道里,我隨即承諾要做這個項目的天使投資人。」

2015年8月,零壹空間成立。舒暢盯上了自己在北航上學時期的老師Mark做技術合伙人,Mark在北航碩博連讀後進入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航天一院,很年輕就成了技術骨幹。

「重慶兩江之星」OS-X火箭在中國西北某基地成功點火升空。@視覺中國

說服Mark這種人出來創業並不容易。從2015年夏天起,舒暢每天跑到Mark家附近的酒店大堂,點上兩杯牛奶和一碟花生米,一坐下就跟Mark聊到深夜。舒暢表示,「知識分子很講究邏輯的嚴密性,我必須從人才、政策、資本、技術、路線各個方面去跟他探討論證。一部火箭的造價要幾億,我要說服他為什麼我可以從1000萬起步,做到5億。這一年冬天,Mark終於被打動了。

2016年,已經在體制內航天院所工作了24年的林衡,也拉著兩位聯合創始人出來成立了星際榮耀。

研發暗戰

技術是商業火箭最可靠的定心丸,而發動機又是技術研發的最關鍵環節。

舒暢和林衡想從研發單機固體發動機起家,先做探空火箭。「我們產品做的是固體火箭運載。相對於液體來說,小型固體運載研製難度更低,投入也更小。」舒暢介紹。

一切進展得還算穩當。去年12月22日下午,由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X系列火箭發動機整機試車在江西取得成功,這是中國第一台「民營火箭」發動機試車。為了這36秒的試車,零壹做了一年的準備。

對於此次試車,舒暢說:「如果產品成功,就要準備投產;如果失敗,就要準備什麼時候開始第二次試車,準備備份產品,還得考慮試車失敗會影響資本的信心,現有的資本能否支撐到第二次試車。」

藍箭團隊卻選擇了不一樣的路線,他們繞過了探空火箭,直接研發運載火箭。

藍箭管理團隊一位成員告訴向《財經天下》周刊解釋:「每年國家都會發射很多枚探空火箭,我們不想做太過基礎和重複的工作。」

其市場總監郭鑫對《財經天下》周刊說:「我們選擇了固體運載火箭「藍箭一號LS-1」和研發液體運載火箭2條路線齊頭並進。」 在固體發動機上,藍箭碰了壁,已經談妥的體制內機構決定不面向民營公司出售固體發動機,拉慢了其固體運載火箭的發射進程。「 藍箭被迫調整方案,2016年下半年,藍箭在彼時齊整的運載火箭總體團隊基礎上,開始組建液體發動機團隊。」

位於湖州的藍箭航天火箭總裝廠房。圖片來源於藍箭空間官網

郭鑫介紹,2018年3月20日,民營火箭企業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鳳凰」1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推力室試車成功。「液態火箭最核心的就是推力室的研發。」同時,他表示,液氧發動機的研發現在仍在進行中。「今年6、7月會對外公布研發時間表,預計2019年進行發動機量產。」

就發動機「固液之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推進系一位不願具名的教授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區別主要是推力的控制上,液體好控制,而固體不好控制。但固體火箭發動機結構簡單,最重要的是它的燃料,也就是葯柱是提前加註在火箭內的,從點火到發射反應很快,但如何控制葯柱的燃燒是很困難的。液體火箭可以通過各種閥門調節燃料的供應,推力調節更方便,但平時為了安全,火箭並不加註燃料,直到發射前才加註。研發上固體會容易些,但具體時間還是要看方案成熟度了。」

據了解,在航天一院、航天八院研發的長征系列液體運載火箭中,「長征一號」於1970年首次發射「東方紅衛星一號」成功。截至2018年5月21日,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275次,發射成功率為94.91%。

有趣的是,零壹空間在首發成功的當天,也披上了「液態」的戰衣。零壹曾發消息稱,今年1月,中國首台商用火箭液體姿控發動機整機試車成功。這位北航教授介紹,「液體姿控發動機和液氧甲烷發動機不是一個概念下的,不能進行簡單的對比。兩者都是液體發動機,但所表示的概念不一樣,前者側重於姿控,比如對衛星的姿態控制;後者側重於燃料,即液氧甲烷。」

中國尚無馬斯克

從中國學徒身上,能看到馬斯克的影子。

Space X能起來,NASA功不可沒。2008年底,SpaceX發射失敗了三次,馬斯克的錢用光了,甚至到了必須在SpaceX和特斯拉之間二擇一的地步。最絕望的時刻,NASA給了SpaceX一筆16億美金的訂單,讓其為國際空間站提供給12次運輸服務。

而在藍箭和零壹身上,政府也發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郭鑫對《財經天下》周刊說:「2016年11月,藍箭曾獲得西安市高新區投資基金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還為其提供了超過2億元的軍民融合專項綜合投資。」

零壹空間也獲得政府的寵愛,其商業火箭項目落戶重慶兩江新區,並曾獲深圳哈工大的注資。

舒暢還學到了SpaceX商業模式的精髓。李雲鵬舉例比較了成本上的差距:在過去,使用入軌火箭,成本最低在6000萬左右,而零壹空間的OS-X系列成本只有約1000萬。「相當於在商業模式上填補了這塊空白。」

然而,成為中國版SpaceX道阻且長。

埃隆·馬斯克在第68屆國際宇航大會上發表演講。@視覺中國

隨著國內商業航天的萌芽,體制內也成立了科工火箭技術公司和中國長征火箭公司,在封閉的航天行業,對其進行技術、人力資源的圍剿。

業內專家表示,我國民營火箭發展勢頭強勁,但起步較晚。以SpaceX為代表的新興企業,近期已宣布將嘗試回收難度更高的第二級火箭。與之相比,我國民營火箭企業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與此同時,雖然商業火箭賽道變熱,但衛星應用行業現今還沒摸索出明確的商業模式。投資經理牛旼認為,相比美國,中國航天領域的創業者還比較保守。

比如,Obital Insight公司是用衛星監測諸如農作物的長勢,預測大豆期貨的走勢,甚至監測企業公司門前的供應商車輛的數量來預測股價,把這種數據賣給金融公司,該公司獲得了紅杉資本5000萬美元投資;美國 Planetary Resources 公司將在2020年實現小行星採礦。當然,相對傳統的市場,比如衛星通信和商業遙感,依然會有很大的市場機會。

零壹空間CEO舒暢介紹道,零壹空間自主掌握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發動機推力達到350kN,能夠為客戶載荷實現0~20馬赫的飛行速度,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天下周刊 的精彩文章:

聯想之星:今年人工智慧投資巨頭最活躍,在美已投資42個項目
被遺忘的亞馬遜中國:入華14年從20%跌至0.6%,囧到取消年會

TAG:財經天下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