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的歷史猶如我們剛剛醒來的噩夢」

「童年的歷史猶如我們剛剛醒來的噩夢」

本文共4197字,閱讀時間約10分鐘

「護士,我們來這裡兩天了,孩子得吃東西。」

「站回去!」

「你們要對我們做什麼?」

「只是一般的體檢,別緊張,來吧。他們一會兒就會回來。」

1942年6月12日,82名孩子在毒氣車中喪生。他們的村子——利迪策,被屠戮殆盡、夷為平地。

六一兒童節的意義是什麼?聚餐?旅遊?看錶演?逛遊樂場?還是一次送禮物的契機?

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兒童節,以「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

國際兒童節,與其說是一個歡呼慶賀的「享樂」日,毋寧說是一個沉痛悼念的「鬥爭」日。

1939年3月,由於英法等國信奉綏靖政策,簽署協議將捷克劃分給德國,希特勒的接班人、納粹二號人物「金髮野獸」海德里希擔任「保護官」。1942年,海德里希在捷克流亡政府的刺殺行動中受重傷不治身亡。

有人說:「當納粹照鏡子的時候,看到的就是海德里希的樣子。」這位重臣死後,希特勒咆哮如雷。為給海德里希陪葬,當天柏林152名猶太人被殺,特銳金斯塔特3000名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捷克1350人被宣判死刑。蓋世太保搜查了5000個行政區,657人被立即槍決。

然而希特勒並不滿足,他還要搞一次捷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屠殺。黨衛軍選中了利迪策——一個與海德里希謀殺毫無聯繫的村莊。15歲以上的男子被全部擊斃,42名女性在集中營死亡,82名兒童被毒氣殺死。納粹使用燒毀和炸藥,將整座村莊夷為平地,連墳墓也不放過。瓦礫被鐵路運走,這座村莊被從地圖上抹去了。

如果你習慣於觀看戰爭片,可能對《利迪策大屠殺》很不適應。沒有槍戰,沒有爆炸,甚至沒有噴濺的血跡。影片節奏平緩,導演將所有的衝突都處理得非常沉默,背景音樂的使用也極其謹慎。

導演彷彿沒打算將電影拍給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看。村中兩位老人的孩子在英國做地下黨,刺殺海德里希的特工衝鋒槍卡殼,外表接近雅利安人的孩子被帶走接受德國同化,縱火焚燒時被拴住的狗與379號罪證相符……許多穿插的片段令外人摸不著頭腦,只有在了解史實後才能恍然大悟。

然而這部影片卻讓人感受到力量。它沒有抒情性強的音樂,也幾乎沒有刺激性強的肢體衝突場景。這體現了導演的野心:不屑於催化眼淚,拋棄掉廉價的煽動,只讓最樸素的震撼留存。

利迪策的每一個人都是寡言少語的,敦厚內斂的。然而大特寫搖過來搖過去,他們的臉龐表情豐富,情感真誠,生命力茁壯。片尾希瑪奔跑在空曠的雪地中,聖經落在地上,身後留下一排腳印。大遠景的攝像機像鷹一樣在他上空盤旋。

這種震撼就是歷史本身的力量。

利迪策慘案中最令人哀悼的是受害的孩子們。然而在整個二戰中,孩童們受到的苦難不止於此。

1941年10月21日,納粹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庫耶伐次殺死了7000人,其中包括300多名不肯屈服的小學生。如今在克拉庫耶伐次的山坡上,豎立著巨大的白色V型石雕,代表著被害的五年級孩子們。

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來到此地,悼念被納粹殺死的孩子們。最優秀的詩人、演員、音樂家們為他們獻上詩歌、音樂,鮮花和哀悼。作家聶華苓將哀悼經歷寫成《親愛的爸爸媽媽》一文,入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課本。

一個外國人從一個國家帶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兒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庫耶伐次感覺到了。

納粹將其所有的憤怒殘酷地發泄在這個溫和的小城裡。整個城成為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名被殘殺的人。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無論何時,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庫耶伐次和那兒被敵人殺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裡整個民族的英勇。

那麼,六一兒童節引導我們思考些什麼?

一位英國學者曾說:「童年的歷史猶如我們剛剛醒來的噩夢。我們越向前追溯這一歷史,就會發現照顧兒童的水準越低,而且兒童被殺害、遺棄、責打、恐嚇和性虐待的可能性越大。」

尊重兒童權益的夢想從未被完全實現,甚至在如今有倒退之勢。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社會上普遍流行著殺嬰、棄嬰現象。「父親有權對子女進行鞭打、禁錮,並使其帶著枷鎖勞動等各種形式的管教。」在基督教盛行的中世紀,兒童攜帶著人類的原罪,人們堅持「性惡論」的兒童觀。正如《舊約》中所說:「兒童是被剝奪權利的、邪惡的罪人。」

這種思想自然影響到後來的整個西方。天真無知的兒童犯的錯被認為是魔鬼的罪孽,需要用酷刑來償還。一戰中勞動力缺乏,工廠招收大量的童工、女工勞動。大量兒童失去家庭,死於飢餓和流行疾病。

然而啟蒙運動之後,「兒童中心主義」逐漸興起,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兒童的珍貴。正如阿里耶斯在《兒童的世紀》中寫道:「文明的進程已經把童年和成年分開,它是兒童進入成人社會一個必需的過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簽署了《國際聯盟盟約》,其中第二十三條規定:國聯有權監督「關於販賣婦女、兒童,販賣鴉片及危害藥品等各種協定之實行」。根據該條款,國聯成立了國際衛生組織、勞工組織,以及國際上第一個保護兒童組織——兒童問題顧問委員會

在這期間,大會通過了67個國際公約和66個建議公約,對兒童最低工作年齡、工作時間、身體檢查及夜間工作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

童年終於不再與勞動和罪行劃等號,而逐漸成為值得尊重和愛護的人生階段。

布傑女士和救助兒童會中文網站首頁

1913年,英國人埃格蘭泰恩·布傑女士到巴爾幹半島國家工作。在那裡,她親眼目睹了兒童所受的苦難,並決心投身兒童福利事業。後來她返回倫敦,與其妹妹一起為拯救兒童、改善兒童生活而努力。她說:

在我看來,目前我們無法指望進行大規模的救助活動。然而,如果我們希望繼續為兒童工作……唯一的方法可能就是倡議各國共同合作,用有建設性的方法而非施捨的方法保護他們自己的兒童。我相信我們應維護兒童的一些權利,並為其獲得普遍認可而奮鬥。

在她們的倡議和推動下,1920年,國際救助兒童聯盟成立。布傑女士擬定了《兒童權利憲章》,並由國際聯盟大會批准成為《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1925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國際會議上,54個國家的代表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

50多個國家共同簽署一份文件,這種轟動是前所未有的。這份文件是兒童權利在國際舞台上的第一次「試運營」,兒童權利第一次真正走進國際視野,受到關注和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聯合國發布了《聯合國憲章》,並通過了《人權宣言》。在1959年的大會上,發布了新的《兒童權利宣言》,由序章和十項原則組成,在權利規定和精神內涵上都更為具體詳細。

然而《兒童權利宣言》發布,並不意味著兒童權利問題得到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在世界範圍內,兒童權益問題仍然是最重大的問題之一。儘管中國在世界上屬於強國,但兒童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

根據2013年婦聯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萬,十年間增加了約1.5倍。根據2011年的一次調查,有24%的兒童很少甚至從不與監護人溝通,88%的兒童只能通過電話與父母聯繫。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狀況顯著差於非留守兒童,犯罪率持續上升。

根據1998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處境困難兒童狀況分析報告》,1994年全國約有10萬流浪兒童,到1997年,這個數字已變為15萬。在20年後的今天,這一群體是否有增長,他們去向何處?這是未解的問題。

2006年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殘障兒童為504萬人。由於相關福利缺失,殘障造成的治療費用幾乎完全由家庭承擔,很多家庭因殘致貧,甚至出現遺棄殘障兒童的現象。

2005年的一次艾滋病致孤兒童調查中,60%的兒童不知道父母患何病,72.5%的兒童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中,61%家庭月收入100元以下。在同一次調查中,甚至有60%的教師聲稱從未對艾滋病致孤兒童進行學習或其它方面的幫助。

除此之外,還有慢性病影響兒童被收養兒童白血病兒童職業病家庭兒童困境兒童……

這個名單可以列得很長,長到令人膽戰心驚。根據美國的一項統計,非異性戀群體佔總人口的1%左右;但在中國,僅留守兒童這一項,就佔總人口的5%。然而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對於兒童權益的呼聲大小卻遠遠不及同性戀運動或性別平權運動。

希望工程發放助學金

哲學家羅素在自傳序言《我為什麼活著》中寫道:

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這些激情猶如狂風,把我伸展到絕望邊緣的深深的苦海上東拋西擲,使我的生活沒有定向。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但憐憫又總是把我帶回人間。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響回蕩,孩子們受饑荒煎熬,無辜者被壓迫者折磨,孤弱無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兒子眼中變成可惡的累贅,以及世上觸目皆是的孤獨、貧困和痛苦——這些都是對人類應該過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減少罪惡,可我做不到,於是我感到痛苦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我們每個人都理應感受到這種痛苦——面對著世上觸目皆是的孤獨、貧困和痛苦。如果說黑暗的童年是一個噩夢,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甚至你我身邊,更多人深陷這個噩夢還未醒來。無數的兒童在夢中掙扎哭喊,卻深陷黑暗無法自拔。

如果有可能,請嘗試去把他們從這個噩夢中喚醒。捐一點錢給兒童基金會,參加一次支教,探望一次兒童福利院,幫助一次身邊的殘障兒童和流浪兒,給留守兒童寫一封信……

我們不應該滿足於做一個「中年兒童」。

請擔當起一點成年人的責任來。

參考文獻:

[1] 聶華苓.親愛的爸爸媽媽.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葉慧.20世紀歷史進程中「兒童權利」的演進——從《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到《兒童權利公約》. 上海師範大學,2012.

[3] 上林.希特勒無法抹掉的捷克小村《利迪策》. 文史參考,2012.

[4] 柳是.慶祝第一個國際兒童節. 人民教育,1949.

[5] 楊洋.殘障兒童生存現狀及福利服務分析. 殘疾人研究,2012.

[6] 許文青.中國部分地區6~14歲艾滋病致孤兒童生存現狀研究. 社會福利,2015.

[7] 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5.

[8] 李春玲,王大林.中國處境困難兒童狀況分析報告(一).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1998.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或轉發給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海齋隨記 的精彩文章:

佛系生活進階手冊

TAG:潮海齋隨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