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項羽在烏江自刎,但他或許並非是輸給劉邦,劉邦後來也想明白了

項羽在烏江自刎,但他或許並非是輸給劉邦,劉邦後來也想明白了

項羽在烏江自刎,但他或許並非是輸給劉邦,劉邦後來也想明白了

統一了六國的秦朝並沒有如秦始皇所想流傳千年,而是二世而亡,在史書中僅僅存在了十四年。

在秦滅亡後,天下四分五裂,但在諸多勢力之中,項羽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但短短几年之後,他卻大敗於劉邦,自己也自刎而亡了。

其實項羽當初是有機會逃走的,但他卻淡然赴死,後世也有不少人為此感到可惜,就連他的對手劉邦都對此疑惑不已。那麼如果再來一次,項羽是否還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吶。

相對於項羽而言,可以說劉邦是真小人,他為了自己的性命可以拋棄一切,甚至是自己的親生兒女。

與出身並不顯赫的劉邦相比,項羽可以說是出身名門,作為將門之後,項羽自是從小便被嚴厲教導,不僅熟讀兵法,忠義之道更是熟記心中。所以項羽身上的某些氣質是劉邦永遠模仿不來的。

項羽雖是難得一見的將才,但在籠絡人心,善用人才方面他卻遠遠比不上劉邦,這也是他最終敗於劉邦的原因之一。

劉邦為了達到目標,可以做出任何事情,但項羽卻給自己加了過多的束縛,所以在他兵敗後,第一想到的並不是自己的性命,卻是自己作為軍人的尊嚴與項氏一族的驕傲,所以他是寧死都不會逃走,不會對劉邦低頭。後來有人說「項羽不是輸給了劉邦,而是輸給了自己」倒也不是全無道理。

後來劉邦也終於坐上了夢寐以求的皇位,但他後來也是走上了一條和項羽相似的道路,開始懷疑身邊的所以人。

除了一早離開的張良外,和劉邦早年一起打天下的人似乎都沒有什麼好的下場。劉邦在世的最後幾年,面對各地蠢蠢欲動的諸侯,只好自己帶兵前往平息叛亂。到了此時,劉邦才算是稍稍明白了項羽的氣魄,也算是明白了項羽寧死也不屈服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聽歷史的聲音 的精彩文章:

唐朝版《桃花源記》:一和尚在山洞遇到一女子,自稱秦朝人
溥儀逆來順受了大半輩子,晚年卻因太監的一句話,感到十分尷尬

TAG:探聽歷史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