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爸媽不同的回應,對孩子性格影響竟如此大……

爸媽不同的回應,對孩子性格影響竟如此大……



文丨魚爸





 


很多的父母以為男孩天生就得勇敢一些。

而且男孩們的確表現得更加大大咧咧,沒有女孩那麼嬌柔。



倘若你摸一下男孩的手,肯定會發現小小的手掌有點粗糙。

小小魚的手就是這樣,我有時拉著他的手,就能感覺到。

因為他們常常會在各種東西上摩擦,抓握。

誰知道他們的小手一天的經歷?


 


而且你會發現他們的膝蓋會帶著各種疤痕,或者青一塊紫一塊的。

這都是磕磕碰碰弄出來的。

 


大部分的父母對男孩的印象都差不多,

可以大膽地放養,而且他們的內心不會那麼敏感。

不知不覺中,對他們的回應就少了,可要求卻很多很多。


 


有一天晚上帶小小魚去物業拿快遞,

出門的時候他有點興奮,直接朝著旁邊的捲簾門就沖了過去,

而門帘的後面卻是玻璃門框。




我甚至來不及拉住他,因為手裡提著大大的快遞。

他撞到後就退了回去,愣在那裡。


 


現在想想,幸好我沒有說沒事沒事之類的話去安慰。

也沒有說「別哭,要勇敢」之類的話。




而是問他:「是不是撞疼了?」




聽到這句話時,他開始放聲大哭起來。

 


在那個環境下,他以為自己犯了錯。

雖然很疼還是沒有哭出來。

可得到了我的回應後,他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

然後我詢問他撞到了哪些地方?

在外邊休息了一會,給他揉了揉。



這時他的情緒就平靜了下來,我告訴他在外邊一定要小心看路,特別是玻璃門是透明的,更要小心。


 


有時孩子們因為自己犯錯了,所以還真不敢哭出聲來。

而父母的回應,往往會給孩子不一樣的感受,

而且還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們總是會弄一些動靜出來吸引你的關注。

因為你關注了,會給他回應。

這樣他才會感受到你的愛。



假如父母一直忽視,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比如父母帶孩子去電影院的路上,孩子看到了一隻螞蟻,於是對爸媽說:快看,那裡有一隻螞蟻!」




假如這時爸爸看著手機,肯定回應一句:「嗯!」甚至當作沒聽到。

而媽媽也許回應一句:「快點,快點,電影要開始了。」


 


我們還會常見一種情形。




孩子從學校回家,嘰嘰喳喳地跟父母說自己的見聞,

可忙碌的媽媽不一定關心孩子說了什麼,

反而想著今天晚上的飯菜怎麼安排。


 


給孩子的就是一種敷衍的感覺。

當孩子所關注的內容,跟父母關注的完全不一樣。





心理學家把這種反應稱作

「無關反應」




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甚至是漠然無回應,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自我支離破碎。




存在等於被感知。英國心理學家萊因如是說。

他將這個缺失稱作「存在性焦慮」。


 


如果一個小小的孩子有了這種焦慮,

那他的童年幾乎會被陰霾覆蓋。




他的內心無法感受到陽光和愛,

也會慢慢失去愛一個人的能力,甚至會變得孤僻自卑。

 










還有很多父母覺得聽孩子絮叨,挺浪費時間的。

所以對孩子的話聽一句就以為聽懂了。

或者乾脆不聽。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這樣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





有一個讀小學三年級的小女孩,她有一段時間說怕鬼,不敢自己一個人睡。

孩子媽媽覺得這麼大的孩子,應該要膽子大一些。

她跟孩子說,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鬼的。

然後就沒有再過問了,覺得孩子只是疑神疑鬼而已。


 


但是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小女孩又來到爸爸媽媽的房間,說自己很害怕。




這次媽媽還是像以前一樣安慰她。

那天爸爸也抱了抱她,但是沒有跟她說「世界上沒有鬼」這樣的話。

而是跟她聊了很久。




他問她「那個讓你害怕的鬼長什麼樣子?」


小女孩說:「是黑色的看不見,自己一看他他就消失了。」


然後爸爸又繼續跟她聊了很久,他得到了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


孩子經常在放學的路上看到這個鬼。


 


這引起了爸爸的警覺,他連著幾天都提前去學校外邊等著孩子放學,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結果他看到了一個帶著黑帽子的中年男人跟蹤女兒。


 


他果斷的報警了,但是父母還是害怕不已,慶幸發現地早。

如果哪天這個中年男子突然動手,後果不堪設想。


 


而這位爸爸,是位什麼樣的爸爸呢?




孩子的媽媽是這樣說的:




他在日常生活中,永遠有耐心聽孩子胡說八道。

他永遠不會隨意的否定孩子,哪怕從不假思索的常識來看,孩子說的話有多麼荒誕不經。


 


如果我們愛自己的孩子。

就要學會傾聽孩子,耐心地響應孩子。









 


若一個孩子擁有一個能積極響應他、理解他的好媽媽或者養育者。




那他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感受得到了確認,他的自我會變得完整,內心會變得豐盈溫暖。




而且這從嬰孩時期就開始了。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一直哭鬧?

因為他們不被理解,或者自己的呼喚沒有得到響應。




有時孩子想喝水,你卻抱著他出去玩,一個勁兒地搖啊搖。

而有時孩子想去玩,你以為他是餓了,然後給他吃東西。


 


記得那時候我住姑媽家。

每天晚上小表妹都要哭,

每次姑媽就趕緊餵奶,可妹妹還是哭。

然後就邊喝奶,邊尿床了。




這時她更氣憤了。

啪啪就是幾下屁股,

妹妹就大聲哭著抗議,

其實她只是想撒尿而已。

可是媽媽沒有感受對,

慢慢地,母女之間變得一致。

就不再有這樣的哭鬧了。


 


當一個嬰孩對著母親笑著,母親內心是喜悅的,

也回應一個發自內心的笑。

而當嬰孩哭泣時,母親也會第一時間來到他們的身邊,給予回應。




就是這樣的回應,讓孩子感到了自己的存在。

而且孩子更容易和周圍的人產生共鳴,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強。


 


馬伊琍曾在微博上發表了一篇育兒心得,反思了自己放棄了自己母性的直覺,最終導致孩子安全感建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該有的狀況。


 



隨著妹妹的成長,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




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著睡著,而我固執地在黑暗中盼她快睡著,麻痹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甚至以為她長大了不會記得這些哭泣的夜晚。




這種煎熬於我於她於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後聽我媽媽的勸,把她的床緊挨我的大床,半夜醒來就伸手拍拍她,從此我們和她都睡得無比踏實。


 


如果你還記得自己的童年,那你肯定能更好地去愛自己的孩子。

有時看著眼前的小傢伙,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也是同樣的調皮、也是同樣的性急。

也有同樣的需求與渴望。

那就不要去壓抑內心的那個小小孩。

更不要冷漠地對待面前的小小孩。


 


細細一想,其實我做的還不夠好。

親愛的,你呢?



作者|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






在孩子備考的時候,父母的陪伴也是不盡相同。如何幫助孩子讓孩子考出一個好成績呢?

先別著急,這裡有解決方案哦。




王鳳萍老師的學習力系列課程之

《聽覺能力訓練》

能幫助孩子

提高注意力,讓孩子在考試複習階段迅速抓住老師上課講的考試關鍵點,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提升再加一股勁,趕緊訂購吧!




↓↓↓


輕輕點擊圖片


識別二維碼聽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周微課 的精彩文章:

孩子長大這四種衣服不要穿,爸媽早看到,孩子早受益!

TAG:每周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