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真的不剪頭髮嗎, 一直留著?

古人真的不剪頭髮嗎, 一直留著?

原標題:古人真的不剪頭髮嗎, 一直留著?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有一次,曹操率軍經過麥田,下令說:「士卒不要弄壞了麥子,有違反的處死!」軍中凡是騎馬的人都下馬,用手相互扶著麥子走,未想曹操的馬竟然竄進了麥地,招來手下的主簿來論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應對說:自古刑法是不對尊貴的人使用的。曹操說:「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違反,如何能統帥屬下呢?然而我身為一軍之帥,是不能夠死的,請求對自己施予刑法。」於是拿起劍來割斷頭髮投擲在地上。


自古就有「身體髮膚,不敢毀傷,聖人之訓也。」,就是說古代人認為:頭髮是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隨便割掉不僅大逆不道,而且還是不孝的表現。曹操作為封建社會的政治家,能夠割發代首,嚴於律己,實屬難能可貴。


那麼古代人都不理髮嗎?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髮」一詞的,故當時男女都留長發,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


理髮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在髮式上漢族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斷髮、或編髮。

《詩經·小雅·采綠》寫女子采綠,想到丈夫要回來了,「予發曲局,薄言歸沫」。意思是說,我的頭髮捲曲蓬鬆,快回家沫櫛洗梳。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髮。記載了春秋時期關於理髮的。



到了漢代,就有以理髮為職業的工匠。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髮剃面,那時的理髮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髮師。「理髮」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髮器也。」

「理髮」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髮器也。


此時理髮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髮工具的作坊。那時,對理髮師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宋代時,私家理髮業已形成了規模。當時的理髮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理髮行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鬚毛,先與錢二百」。


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記載秦檜曾喚一鑷工為他櫛發,以五千當二錢賞給鑷工。


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杭州)有「淨髮(梳剃)社」,

在元明兩朝,人們理髮更為普遍。到了清朝,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髮,理髮業空前發展起來。當時,到處都有理髮挑子,理髮工手執鐵夾沿街叫賣,給人理髮。



由於各朝代對頭髮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我國創建的第一個理髮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後,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髮師紛紛回國開設理髮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點古今 的精彩文章:

這位將軍堪稱「戰神」, 死後皇帝讓他葬在太廟, 允許他「穿龍袍」
古代后妃每月那幾天遇見皇帝寵幸, 用什麼辦法滿足皇帝呢?

TAG:看點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