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洮農民王永瑞創建鄉村紅色記憶博物館

臨洮農民王永瑞創建鄉村紅色記憶博物館

留住歷史足跡 傳承紅色文化

臨洮農民王永瑞創建

鄉村紅色記憶博物館

有一個臨洮人,心懷紅色夢想,二十多年如一日,耗資幾十萬元,搜集收藏4000多件藏品,在自己家裡辦起了一個「紅色記憶」博物館。

他叫王永瑞,是臨洮縣洮陽鎮王家嘴村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他的博物館叫做臨洮永瑞鄉村紅色記憶博物館。他的夢想,就是讓紅色文化萬古常青!

一個平凡的農民,因為一座博物館而不平凡;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因一座博物館而吸引了人們探尋歷史的目光。

從一枚像章到四千件紅色藏品,二十載不凡收藏路

2018年5月14日,陽光明媚,初夏的臨洮王家嘴村花紅柳綠,但比這更讓人心嚮往之的卻是村裡的永瑞鄉村紅色記憶博物館。

剛到村裡,遠遠就見一個四方臉的中年漢子笑吟吟地立在一座紅色二層小樓前。他的身後,博物館的大門洞開,裡面高大的毛澤東塑像赫然在目。門兩邊是鮮紅的對聯,上書「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弘揚紅色文化正能量」。

「這尊毛主席塑像是鎮館之寶!是我千辛萬苦從金昌市的永昌縣請來的。」說這話時,王永瑞臉上抑制不住的激動和自豪。

走進臨洮永瑞鄉村紅色記憶博物館,只見五個展廳內紅色文物琳琅滿目:石膏模型水泥面白漆毛澤東站立塑像、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收音機、新中國成立前的老電話、十大元帥的老照片、各種各樣的毛主席像章、馬恩列斯毛的舊版選集,還有各種糧票、錢幣以及刊載中共九大會議新聞的《甘肅日報》、各種各樣承載著舊時記憶的宣傳畫……4000多件紅色文物,就這樣擠在24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這是王永瑞大半生的心血,為了這些藏品,他付出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和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早年我在王家嘴小學當社請教師時曾從學校倉庫撿到一枚頭戴草帽的毛主席像章,不知怎的,就喜歡上了收藏紅色藏品。」王永瑞一邊指點解說,一邊打開了話匣子,向我們講述他的紅色收藏史。

愛上收藏的王永瑞後來辭職去永昌縣開了一家古玩店,被甘肅省收藏協會譽為「一件可保護的珍貴藏品」的「文革」時期生產的毛主席全身雕像就是他千辛萬苦從永昌縣請來的。「這尊塑像一直矗立在永昌縣廣場上,我經常去瞻仰。後來修建廣場時被包起來放在廣場隔壁的縣糧食局倉庫里。再後來縣糧食局拆遷,塑像被糧食局一名職工搬到了家裡。得知這個消息後,出於對毛主席的熱愛,我三番五次上門協商收藏塑像。我的熱情和保護文物的誠心打動了他,最終我花18000元請來了這尊塑像,一直存放在古玩店裡。2014年家裡房子修好後,這尊3.16米高的塑像才從永昌經蘭州託運到這裡。」說起「鎮館之寶」的收藏經歷,王永瑞很是欣慰,「雖然按九十年代的物價看我收藏塑像花了大價錢,但我覺得很值得,因為這是文物,要一代代傳承下去!」

2002年的一天,王永瑞去武威古玩一條街去淘文玩時,無意間發現一個老人拿著一個像章與店老闆討價還價,不一會老人氣呼呼地出了店。他趕緊跟出去叫住老人一看,原來老人拿著一枚上有毛主席去安源圖案的像章,他非常喜歡,決心收下來。老人一口咬定要500元才肯出手,可他兜里只有150元。無奈的他纏著老人說自己只有150元,好話說了一籮筐,只差要下跪了。老人看他是個好家子,又心誠,就說:「這下毛主席回家了!我也就放心啦。」索性就150元賣給了他。「聽他這樣說,我心裡高興極了!雖然收了像章後身上沒有一分錢,但餓著肚子也心甘。」王永瑞說,「現在這枚像章1000元都買不來!」

最讓王永瑞記憶深刻的是1999年收藏的一個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海無線電四廠生產的一台收音機,它的收藏經歷可謂一波三折。「那是民勤縣一家古玩店的鎮店之寶,我看了一眼就喜歡得不得了,感覺像極了老電影《三進山城》里的那台收音機。」王永瑞說,「可是店老闆不想賣,就要了8000元的高價,我沒那麼多錢,只能無奈地回去了。」王永瑞人回去了,心卻被收音機留住了,眼裡心裡整天都是那台收音機的影子,心裡空落落的。過了幾天,王永瑞抱了自家店裡一隻精美的仿古彩陶罐又上了民勤縣,要與老闆交換那台收音機。「老闆看上了彩陶罐,但還要加2000元才行。我沒那麼多錢,只得失望地出了店門。」王永瑞說,「正在我垂頭喪氣走了老遠時,沒想到店老闆追上來叫住了我,說同意交換。當我抱著收音機往回走時,真比得了金山銀山還高興!」

「刊載中共九大新聞公報的1969年4月24日的《甘肅日報》品相完好,歷史價值高,而且很稀缺,甘肅省收藏協會會員中就我有一份,據了解就連甘報社都沒有。」王永瑞說,「這份報紙是我從永昌縣一家私人博物館裡發現後用三枚麻錢換來的,現在價值過萬元了。」

「每一件藏品都有一個故事,有的辛酸,有的無奈,有的欣慰,有的委屈,但當藏品到手時都化成了高興!」就這樣,王永瑞在收藏紅色藏品的路上一路向前,二十年多年累積收藏藏品4000多件。「他幾十年開古玩店掙的錢大部分都搭進去了。」馬永瑞妻子說,「家裡除了藏品,連一件像樣的傢具也沒有。」

一個農民的鄉村紅色博物館,兩年接待觀眾一千五百多人

2016年7月,王永瑞的臨洮永瑞鄉村紅色記憶博物館成立了。

開館當天,王永瑞收到的最好的賀禮就是鄰居邊文林送來的一幅開國元勛的舊畫。「這是六十年代甘肅省政府發給軍屬的,代表著他們家的光榮歷史。邊家把它送給我,是因為放在這裡,可以傳承下去。」

留住歷史足跡,傳承紅色文化。這是王永瑞成立博物館的初衷,也是它承載的歷史意義。

王永瑞的博物館佔了他家二層小樓的整整一層,共有五個展室,第一展室主要陳列著鎮館之寶——毛澤東水泥白漆面全身塑像。第二展室主要陳列著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開國大典等各種題材的老舊宣傳畫,展現了從建黨到建國的歷史足跡;第三展室主要展示五六十年代的各種報刊、圖書、票證等,展現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細節;第四展室陳列著諸如「老三篇」瓷碗、手搖電話機等各種老舊生活用具,直觀地呈現了過去歲月里人們的生活場景;第五展室主要展示以毛澤東為主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豐富多彩的歷史照片。

仔細觀看這些銘刻著歷史痕迹的紅色文物,便覺得歷史不再撲朔迷離,而是變得可觸可感。那一件件刻滿時間印記的紅色藏品,引領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走進記憶,走進歲月深處,感受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也感受革命道路曾經的曲折,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開館兩年來已經接待觀眾達1500多人,許多人還簽了名,為博物館建設提了很多寶貴建議。還有幾個附近學校的校長聯繫要帶學生過來參觀。」王永瑞說,「時間長了,觀眾就會越來越多,紅色文化就會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發芽。這樣,我就算沒白辛苦這些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定西日報社 的精彩文章:

TAG:定西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