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壓榨你的不是生活 而是你的焦慮

壓榨你的不是生活 而是你的焦慮

《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刑部侍郎從伯居住在安邑里,巷口有一個賣餅的,每天早早起來支起攤子烤餅,日子過的雖然很辛苦,但從伯早上經過他那裡時總能聽到那人在唱著歌賣餅,一副很快樂的樣子。

有一天,從伯路過巷口買了餅後順便和賣餅人聊天,得知他家裡境況窘迫可憐,遂決定借給賣餅人一萬錢,讓他有更多的本錢以將生意做大,改善生活條件,從伯每天取餅來抵償本金。

賣餅人很高興地拿著錢走了。後來從伯早上經過他那裡,周圍一片寂靜,再也聽不到賣餅人美妙的歌喉,從伯還以為賣餅人走了,後來還是在巷口碰見了那人。

從伯就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快就不唱歌了呢?」賣餅人頗為憂鬱地說:「本錢大流通也大了,生意確實比以前好多了,但相比較花費的心計也更多,因此再也沒有時間和閑心唱歌了。」

是啊,生計好了,日子應該過的越來越好,賣餅人的歌聲應該更加嘹亮動人才對,但他卻不覺開心,反而丟失了美妙的旋律,這顯然背離了從伯借錢給他的初衷。

其實仔細想想,不止賣餅人,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每日穿行在城市鋼筋水泥的叢林里,為了年終能獲得一個好的業績,或者為了公司里一個更高的職位,或者為了住上一個更寬闊的房子,我們的內心時常被焦慮和不安佔據,對物質的欲求永無止境。

月薪上萬時,想的是如何才能年薪百萬,坐地鐵時心裡想著何時才能像那些富豪們一樣擁有屬於自己的路虎和海景房。

待到年末小結回首走過的路,也許會遺憾工作目標沒完成,也許會小有成就,但唯獨照鏡子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憂鬱的臉龐上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快樂。

人生在世,要有所作為而不能碌碌無為,所以要做事情要有所追求,這無可厚非。但對於物質的過度看重使我們失卻了最初的赤子之心,忘記了人生的意義,成為了金錢物質的奴隸,從而喪失了快樂的源泉。

《孟子》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偉大的人是童心未泯之人。為什麼要童心未泯呢?因為童心純真,該哭就哭,該笑就笑,無須遮掩,完全出於原始的自然本色,這是保持快樂的終極秘訣所在。

其實,每個人最初都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只是在後來的道路上走著走著就偏離軌道,忘記了自己生存和追求的終極目的。

我們總是會不自覺的陷入物質上追求的死循環。與別人比,不管自己實現了多大的成就,總不是最好的那個;與自己比,總是離終極的目標有段距離。

於是乎,不足不滿是常有的。臉上寫滿了焦慮和憂鬱,似乎最好的事情永遠在未知的將來。心靈沒有安歇的街口,就像那位賣餅人的悲劇,身處好日子,你一次次沒有察覺,快樂的驛站當然也不會讓你停歇。

人生苦短,快樂尤缺。財富可以通過努力得到,可是快樂與財富的增多並不成正比。你可以用時間掙到錢,但用錢卻買不回丟失的快樂和時間。

人生如旅程,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你享受它的過程,而不是僅僅是忙於低頭趕路奔向終點。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的軀體就變成了一具追求財富的皮囊,與騾馬等動物有何區別呢?

在追求過程中保持赤子之心,不忘本心,簡單地生活,知足常樂,擁抱自己內心的快樂,這樣的人生才叫有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耿直與圓滑:孔子眼中的「直」
作為父母 怎樣給孩子一生快樂的能力?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