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海戰中兵敗自殺殉國——死後棺木卻被加上三條鐵鏈不許下葬

甲午海戰中兵敗自殺殉國——死後棺木卻被加上三條鐵鏈不許下葬

丁汝昌

丁汝昌,安徽廬江人,早年參加太平軍,後投靠李鴻章的淮軍,與太平軍與捻軍作戰,因軍功官至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光緒五年(1879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朝鮮王朝京城爆發壬午兵變,國內局勢大亂,日本政府決定藉機出兵朝鮮。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等艦開赴朝鮮,用以觀察局勢和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七月十三日,丁汝昌與吳長慶、馬建忠等設計擒獲朝鮮大院君並押往天津軟禁,使日本干涉朝鮮的計劃落空,丁日昌被清政府賞穿黃馬褂。

黃海大戰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國在德國訂造的定遠號、鎮遠號、濟遠號戰列艦回國,北洋海軍逐漸形成以三大戰列艦為首,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船舶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在當時的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九。中國海軍的強大使日本舉國極為驚恐,自天皇至平民都節衣縮食以節省開支購買軍艦,日本皇后甚至把自己所用的首飾全部捐出以支持海軍購買軍艦,日本兒童在做遊戲時,也把三大艦作為假想敵來攻擊,自此之後的十年間日本的軍艦在總噸位上超越中國,中日大戰不可避免。

北洋海軍定遠艦

1894年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政府同時向對方宣戰,甲午戰爭正式開始。中日雙方艦隊在黃海大東溝展開激戰,戰事一開始日艦炮火擊毀了定遠號上的信旗裝置,北洋艦隊遂失去了統一的戰場指揮。而日軍第一游擊隊則高速撲向北洋艦隊右翼的弱艦超勇號和揚威號,將二艦擊沉。日本聯合艦隊的兩個戰術分隊分別向左後、右後方作轉向,對北洋艦隊實施穿插和包抄,使北洋艦隊開始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勢之中。

北洋海軍官兵

作為北洋艦隊的提督和中方戰場指揮官,丁汝昌在戰前沒有明令確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艦,在交戰過程中沒有或已來不及採取任何補救措施,以致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指揮職能,使全艦隊處於群龍無首而各自應戰的被動局面,難辭其咎。此戰北洋艦隊被擊沉五艘,鄧世昌等以身殉國,而日艦卻一艘未沉。

北洋海軍官兵

隨後日軍攻佔旅順,大連,直逼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1895年正月,日軍進攻威海南幫炮台的制高點摩天嶺,丁汝昌率艦隊從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軍,發射排炮,擊斃日軍旅團長大寺安純。由於眾寡懸殊,威海陸路南北幫炮台相繼失守,劉公島(北洋水師公所所在地)遭海陸合圍,成為孤島。不久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隨艦同沉,自殺殉國。二月十二日,丁汝昌毅然回絕日軍勸降,當晚,服鴉片自殺殉國。光緒帝下旨籍沒丁汝昌家產,將其棺木加上三條鎖鏈,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誌 的精彩文章:

最不受乾隆帝寵愛的皇子——24歲英年早逝,到死也沒得到任何封號
太監:「我奉太后懿旨出京,誰敢動我?」,巡撫:「我敢殺你!」

TAG:歷史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