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周末話題:相愛不相恨

周末話題:相愛不相恨


  (國際日報)兩年來,在鏡頭前光鮮亮麗的張曼娟,送90歲的失能父親到急診4次,回家再熬夜準備工作。


  曾有人跟她說:「照顧父母是你的福報,就像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一樣。」

  張曼娟一看就知道,對方沒照顧過老年父母,因為照顧父母和小孩不一樣。


  「你怎麼能對好幾個月都不能睡,每天只能吞安眠藥和抗憂鬱劑才能繼續照顧的人說,是你的福報?」陪爸媽的最後一哩路,如何相愛不相恨?是現代人的一個很重要的練習功課了。


 

 揹上助人不孝

  安養臭名難為


  早期長照機構往往背負著「助人不孝」的臭名,但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老人照護受到重視,民間的私人養護機構扮演吃重角色。


  其實很多優秀的小型養護機構夾在市場里,夾在需求現實面和政府政策中間,也有很多說不出的苦。


  其實,照顧老人家,唯有「疼惜」而非「教導」。雖然俗語說﹕「老人孩子性」,但是小孩子可以管教,而老人的生活體驗及經驗比找們多,又比較固執,想要改變老人的生活方式及觀念是不大可能。

  唯有尊重老人的思想,滿足內心的需要,跟他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老人家根本聽不進去,只能盡量順從他們的意見,或好好哄他,安慰他,才能使他接受我們對他的照顧,學習彼此相處,這樣老人才會覺得快樂。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能吃、能睡對一般人而言是很簡單的事,可是有些老人對於三餐吃不吃都沒有什麼感覺,有的一直想吃東西,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經吃飽了。


  另外有一些老人則是什麼都不肯吃。因此要如何讓老人吃得飽、睡得著是一件相當重要而且又是很不容易的事。


  有時候老人常常晚上睡不著,起來吵鬧,他本身也很痛苦,又不會表達只會哭,其實是要我們去安慰他,關心他,哄他入睡。照顧老人家的辛苦,冷暖自知啊!


  

決心要承擔


  就不要有怨


  尊重長輩不積極治療的選擇,有時候,家屬儘力提供最好的照顧,旁人看來卻無從理解。

  當父母親即將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時,子女要去關心父母親真正的需要,真正的傾聽、發現父母的需求,完成他們的心愿,而不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認為對父母好的事。


  唯有讓父母親與子女彼此都準備好,彼此都知道對方的想法,才能協助老人家平靜地面對死亡。


  另一方面,子女要引導父母面對死亡,或進行遺產分配等工作,自己也要先心理建設好,才能夠在適當的時機接話,與父母親深談。


  父母親說「我死了你們該怎麼辦?」若父母親已經心裡有所準備,做子女的卻還不能接受父母親的病況,回應說「不會的,你不會死的,快不要這樣講」,往往失去引導父母親安排後事的良機,也就徒留遺憾了。


  一旦決心要承擔,就不要有怨,對他人的冷言冷語,聽聽就好了!


 


國際日報-第一手商業資訊最精華文藝娛樂。


傳播中國資訊,推介中國品牌,服務于海內外華人華僑和中國大陸所有同胞,歡迎關注國際日報微信公眾平台訂閱號。


微信號:InternationalDaily


二維碼:



官網: http://www.chinesetoda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國際日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財長姆努欽放風:有望和中國達成協議避免「貿易戰」
華人男子駕駛特斯拉發生車禍 重傷不治

TAG:美國國際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