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農產品流通·賣好篇

農產品流通·賣好篇

中農紅軍,速速點藍字加入我們吧

導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當前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換算到農業農村領域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矛盾。換算到農產品生產、流通、營銷等領域就是產供銷到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矛盾,也就是長期以來的「賣難」、「買難」的矛盾。

根據社員網觀察,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市場化的生產、流通、營銷漸漸開放式生長,供求也總體平衡、向穩、優化和升級,農業已進入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產供銷體系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標準、不規範問題。

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太多,交易成本大。這不僅導致了農產品的終端價格高,還容易造成農戶盲目、混亂種植無法保證貨物穩定供應。此外,由於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無論是否旺季都普遍出現農產品難買難賣的現象,生產者「賣賤」和消費者「買貴」同時存在,在某些單品流通環節,「賣難」、「買難」的社會事件頻頻發生,已經成為老大難的周期現象。

比如山東的大蒜、海南的荔枝、內蒙的西紅柿等等,農戶像是坐著過山車來賣貨;同時不管小年、大年,終端的消費者花費不減體驗卻往往很差,「賣難」一旦出現他們也不見得能得到好處,「買難」就是伴生的夢魘。

這個局怎麼破?

有人認為,農民應該少種點地,「物以稀為貴」;有人認為,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稀釋流通波動的風險;有人認為,消費需要升級,當白菜價趕上房價,馬雲描繪的未來對農民來說就實現了。

有人說要機械化、規模化,降成本提效率;有人說要精細化、科學化,主打性價比;有人說要首先標準化、品牌化,提高營銷端的附加值。有人說農民不需要考慮那麼多,只要專心成為大農企里的職業工人,生產行為恢復到計劃經濟模式,促成產業大集群,這樣一來就不會獨自承擔滯銷風險......

真的那麼簡單嗎?比如走大工業的路子,農產品到最後就是一種可以量產、統一規格甚至統一味道的工業品,失去了天生地長的那種純粹生命力量,量又足夠大,人們的追捧熱度下降,價格會不會壓下來?而相反的那一方面,和一般的工業品相比,農產品的生產、流通、營銷由於存在其特殊性,標準化、品牌化、專精化的難度較大,建設周期較長、成本較高,並不能一蹴而就。

從「賣難」到「賣好」,需要建立一套長效機制。

大家都知道當前農產品市場產銷信息不對稱。在當前農產品流通環節中,掌握著市場信息和流通能力的一般是議價者,比如批發商、大型商超和炒期貨的掮客;大量信息滯後和無力接觸到議價環節的人只能選接受行情,比如農民和消費者。

其實他們之間的關係並非對立,利益實則一致,市場無序下沒有受益者。

因此,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說:「產銷脫節、不對接是困擾我們的大問題,每年總是要出現幾起甚至十幾起滯銷賣難的現象。建立一個解決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實現產銷對接,幫助農民脫貧、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很有必要。」

這個長效機制是什麼樣的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指出:「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社員網認為,我們不應只是重視生產端或者營銷端,也要對流通環節給予更大關注,用更合理有效的流通倒逼農產品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只有「賣好」,一切才有可能,由此衍生的種種舉措一起發力,將倒逼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現代化,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員網資訊 的精彩文章:

TAG:社員網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