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貴州桐梓縣松坎鎮發現元代古堰 是貴州最早人工修建的水利設施

貴州桐梓縣松坎鎮發現元代古堰 是貴州最早人工修建的水利設施

摩崖石刻。

古堰內的槽口。

本報訊(張宗榮 記者姚強 攝影報道)「我家房後有一條古堰,至今少許段堰渠還流淌著水。」近日,桐梓縣松坎鎮一位村民致電稱。據了解,這條古堰即為松坎堰,建於元代,距今685年。

古堰少許段還流淌著水

5月30日早上,記者趕赴松坎,在當地村民張老伯的帶領下,在松坎集鎮邊見到了這條古堰。

據《桐梓縣誌》記載,這古堰名叫松坎堰,水取自爬抓溪,分左右二堰,一堰沿汛後石壁而入沙塆,另一堰沿馬鞍山而入黎氏壩。

爬抓溪起源與堯龍山腳牛心山,是一條小溪,溪約長7公里,溪水匯入松坎河,再流入長江。

離松坎河近1公里處叫朱山子普陀寺,廟下方有一個攔河塘,這裡正是古堰取水地。「聽祖輩傳言,這攔河壩原是用人工打鑿石條砌成,漲大水沖毀了,許多次重砌也仍沖毀。」張老伯說。

記者沿著左邊古堰徒步,這段古堰是爬抓溪至黎氏壩,堰寬約40厘米,深約30厘米,用人工打鑿石塊砌成,堰內積滿了泥土,已廢棄,一處名叫馬鞍山山腰,古堰從懸崖絕壁中間穿過。

站在古堰上往下望,讓人膽顫,據目測,懸崖高約30至50米不等。「這段長約100米的堰,靠人工在絕壁上開鑿而成。」張老伯感嘆,在建築工具極其簡陋的年代,人工在絕壁上開鑿絕非易事,也算罕見工程。

古堰至210國道後,由於修建房屋或各種建築,堰已被毀沒了蹤影。從爬抓溪至黎氏壩,古堰約2公里,當前,只剩下這段遺迹。

從爬抓溪至沙灣右邊古堰,至今保存仍完好,堰內還流淌著水,堰口取水處約寬50厘米,深約60厘米,途經一處名叫磨房溝的地方後,才逐漸變小,這條堰近2公里長,經松坎集鎮後山,不少段堰渠,仍然靠人工在山體懸崖絕壁上開鑿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磨房溝處,祖輩人在堰邊建9間石磨房,靠堰渠水流沖轉水輪機,供集鎮村民舂米、磨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石磨房還都在使用。」張老伯笑著說,磨房溝就因此得名。

記者在堰渠附近村民房後看到,還殘存著的一個石磨,以及水渠內還留有插石板蓄水的槽口。

貴州記載最早人工修建水利

在磨房溝附近一處古堰上方的懸崖上,有塊摩崖石刻,刻石為陰刻豎行楷書四行共17字,字跡仍清晰可見。內容為:「大元歲癸酉張長官開修此水,元統元年記。」記者查詢了解到,元統元年即為1333年,距今685年。

據桐梓長期從事文史研究學者黃光榮介紹,松坎海拔約400米,氣候炎熱,適應種植水稻,祖輩人分別在黎氏壩和沙塆,開墾了數百畝良田。

「雖在松坎河邊,但由於良田地勢較高,無法引河水灌溉。」黃光榮說,元朝時,管理松坎區域的小土司張長官,帶領當地村民修建了此堰,引爬抓溪河水去灌溉良田。

據黃光榮考證,松坎堰是貴州省境內建築最早的人工水利工程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州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淚目!母親每天推輪椅步行40分鐘 送腦傷兒子治療
美!你見過這樣的照片嗎?雨季,水窪中的貴陽

TAG:貴州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