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想出一個養兵不花錢的辦法,結果卻導致明軍戰鬥力盡失

朱元璋想出一個養兵不花錢的辦法,結果卻導致明軍戰鬥力盡失

明太祖朱元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徵集和吸收了大量軍隊。龐大的軍隊對於增強己方實力自然是有好處的,但軍隊的數量越多,軍費開支也就越大。雖然在戰爭時期,供養單個士兵的花費很低,但至少總得讓人吃飽飯。而連年的戰爭對於經濟的破壞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所以即便佔據了許多地方,但收入還遠遠不足以應付龐大的軍費開支。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朱元璋聽取了謀士劉基的建議,開始對軍隊進行整編,建立了衛所制度。所謂衛所制度就是將軍隊的組織分為衛、所兩級。每衛共有士兵5600人,最高長官是指揮使。衛的下級單位是千戶所,每千戶統兵1120人。千戶所下設百戶所,每百戶統兵112人。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68年),大明帝國已經擁有326個衛和65個獨立所,兵力高達兩百萬。由於戰爭已經基本宣告結束,所以明朝實際上已並不需要繼續維持這麼龐大的軍隊。但如果讓這些已喪失原來生計的士兵復原,那就會造成新的社會問題。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怎麼解決呢?接下來要說的就是衛所制度的「重頭戲」:屯田。

朝廷給每個衛所都分配了軍用農田,每支軍隊約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日常工作就是種田,剩下百分之三十執行軍事任務。實際上,在大部分沒有戰爭壓力的地方,士兵種田的比例更高。這樣一來,士兵們就可以自給自足,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一旦戰事發生,士兵們也可以迅速拿起武器衝上戰場。朱元璋曾自豪的說道:「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不過,朱元璋可能萬萬沒想到,讓他引以為豪的衛所制度後來卻導致明軍戰鬥力盡失。

明朝的士兵和普通百姓在戶籍上有嚴格區分。士兵為軍戶,歸五軍都督府管轄;百姓為民戶,歸戶部管轄。軍戶為世襲職業,一旦平民被征為軍士,便世世代代為軍籍,不得交易,不得參加科舉考試。每個軍戶人家必須出一丁男赴衛所當兵,稱作正丁,其他的子弟稱作余丁。正丁死亡,要由該軍戶的余丁依次遞補。若本戶絕嗣,則要由同族人遞補。

軍戶承擔的差役沉重,社會地位很低,基本上世世代代都沒有出頭之日。所以在朱元璋執政期間,許多士兵就開始逃亡。到了明朝中期,軍隊里的高級軍官和一些地方官員開始利用職權之便,侵佔軍戶的屯田,許多士兵及其家人失去了唯一謀生的手段,被迫淪為權貴佃戶。軍戶家庭到了無法謀生的窘境,士兵逃亡成為普遍現象。據統計,明朝正統三年(1438年),全國範圍逃亡的軍士高達163萬人,人數超過全部衛所軍隊的一半。這樣的軍隊還想指望他們保家衛國顯然不現實。

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邊患問題,募兵制開始逐漸替代衛所制。但募兵制供養士兵的成本大幅提高,這又對明朝的財政問題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到了萬曆朝後期,軍隊紀律鬆弛,軍官和士兵吃空餉的情況很嚴重。國家財政收入完全不足以應付軍費開支,臃腫的大明帝國最終被硬生生地拖垮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在獄中度過半生的明朝藩王,後來成為皇帝,結局令人惋惜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