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天子一掃六合,春秋五霸尊王攘夷,為何沒有秦國什麼事?

周天子一掃六合,春秋五霸尊王攘夷,為何沒有秦國什麼事?

原標題:周天子一掃六合,春秋五霸尊王攘夷,為何沒有秦國什麼事?


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同時期出現的五個較為強大的諸侯國代替周天子行駛部分權力,實行著尊王攘夷之道,對不敬畏周天子的小國實行兵戈討伐的權力!對當時諸侯爭霸的情況大致有以下五種較為有說服力。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於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


齊桓公—尊王攘夷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鄄城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秦穆公—獨霸西戎


秦穆公繼位後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孫枝為重臣,扶持晉惠公(姬夷吾)登基,還在晉國鬧災時接濟晉國。可晉惠公登基後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給秦國(晉惠公許諾:若成功奪位,必贈秦五城),反而恩將仇報,在秦國同樣鬧災時,一顆糧食也不賣給秦國。秦穆公大怒,親率孟明視等人討伐,並生擒晉惠公,成功獲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擴展到黃河西岸。



楚莊王—問鼎中原


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開始成為中原霸主。在與晉國爭霸的過程中,楚莊王曾經率領楚軍北上,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主力大軍開至東周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當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聞訊忐忑不安,派巧言善變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接見王孫滿,二人談論天下大勢,楚莊王一時興起,向王孫滿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即:問鼎中原)。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挑戰周王室的權威;欲完成祖先「窺中國之政」的夙願,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鄭莊公—四方是維


前743年鄭莊公即位,掃除了共叔段之亂以鞏固政權,之後與齊魯結盟假命伐宋,由於鄭國勢大,周天子企圖分解鄭莊公權利造成鄭莊公不滿,而後發生周鄭交惡。繻葛之戰鄭國擊敗周、虢、衛、蔡、陳聯軍,前719年又擊敗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使得鄭國空前強盛,就連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著鄭國東征西討,因此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毛澤東評價他是「很厲害"的人。


宋襄公—春秋大義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吳王闔閭—攻滅楚都

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使國勢日益強盛。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後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劍斬落腳趾,重傷而死。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卧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滕縣),成為霸主。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參見:徐州會盟),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時期參與爭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春秋五霸」並不是勢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例如:就有以下幾種說法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為何痛恨母親,一定要把她關在老家雍城,而且永生不原諒?
秦國軍隊和其它六國部隊戰鬥力一樣,為何秦國能最終統一六國呢?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