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國的傳統節日為什麼都和吃相關?

中國的傳統節日為什麼都和吃相關?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吃這件事都特別上心。


比如在春節,我們都會吃團圓飯和熱騰騰的餃子;正月十五會有湯煮、油炸、蒸食等做法不一的湯圓;端午節則有甜咸濃淡的粽子;臘八節更豐盛,南有糍粑,北有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等……歸結到底,所有的節日,似乎都繞不開一個「吃」字。


壹讀君不甘心被硬生生貼上一個「吃貨」的標籤,於是開始試著從文明理念、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這幾個角度,尋找「吃」這個問題背後的定律。



1


首先,我國自古以來推崇「民以食為天」這一理念。通俗點解釋就是,吃飯就是天,食物才是身體的剛需。這也應了《禮記·大學》中「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齊家」中吃飽吃好則是基礎、重要的一環。


按照我國台灣學者張起鈞在《烹調原理》一書序言中的解釋:「古語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食色,性也。中國傳統文化把男女關係隱蔽化、神秘化,認為其有悖禮教。因此中國人的人生精力更多地導向飲食,這樣,不僅使得烹調藝術得到高度發展,而且賦予飲食豐富的文化內涵。




(電影:飲食男女)


第二,中國人的團圓情節。以飯桌大小為空間展開的情感交流,是形成節日的重要前提。吃飯時家長里短的嘮嘮嗑,讓情感迅速升溫。節日中吃的食物,都有著「皮包餡」的團圓寓意。從「食」的組成結構來說,湯圓、餃子、月餅、粽子……等種類繁多的食物,無外乎都是「皮包餡」的方式。寓意著團團圓圓,也代表著因節日聚到一起的愉悅之情。




第三,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推崇。用時髦一點的話來說,我們吃的不是餃子,而是情懷,是古時候先民祭祀、跪拜天地時的虔誠,是過年與親友團聚、敘舊聊天的一種載體而已。這些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習俗,或者從小跟著爸爸媽媽一起保留的習慣,在日後慢慢長大、直至老去的日子裡會變得更加珍貴、熠熠生輝。


2


當然,飲食飲食,「飲」也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國最重要的飲品之一,就是茶。


傳統中國茶飲,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代,有不少關於茶的詩句,不僅包含著人生際遇的冷暖悲歡,更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曬葯竹齋暖,搗茶松院深。


當下,年輕一代對於茶葉有些生疏,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功夫泡、老茶台是傳統茶的第一印象,喝茶是「上年紀人」的專屬。甚至和一些行業前輩交流時,他們對喝茶這件事的理解依舊停留在奶茶,或者坐在老式茶館裡的那些傳統喝茶方式上。也是因此,年輕人才對喝茶產生距離感,茶文化日漸式微。


 



但慶幸的是,大家對於共同飲食文化所形成的天然依賴性,依舊是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我們需要做的,是在保留傳統茶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不斷創新其內涵。而小罐茶無疑是現代茶的典範:保持茶飲的基本形態,通過大師之手,用現代派的技法,開創性地打造出的現代派中國茶。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現代派中國茶小罐茶聯手五芳齋共同呼喚傳統節日生活的儀式感,期待用味蕾喚起人們對節日的記憶。




據了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林乃榮製作茉莉花茶已有超過40年的經驗。原料只選用高山單芽綠茶,只採摘夏季伏天成熟的茉莉花。為了達到最好的吸香效果,小罐茶茉莉花茶的投花量達到驚人的7.2:1,反覆窨制7到9次,工序遠多於普通茶。


五芳齋粽子至今仍保留著最原始的手工包裹技藝,在長年反覆打磨中,胡建民師父八個手指的指紋竟然都沒有了!歲月磨平指紋,歲月亦成就匠心。如今,胡建民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五芳齋粽子也成為中國人端午節的主選品牌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五芳齋和新中國茶的代表小罐茶結合,牽手合作的茶粽禮盒,不斷創新形式,保持匠人初心,是又一次以創新方式傳承中國傳統味道的嘗試典範。下面我們一起打開禮盒,欣賞蘊含著中國傳統文明的工藝氣息。



小罐茶茉莉花茶*2 鐵觀音(清香)*2


小罐綠茶*2 大紅袍*2黃山毛峰茶*2

五芳齋茉莉豆沙粽*1 五芳鮮肉粽*1 


龍井蝦仁粽*1 蛋黃鮮肉粽*1蜜棗赤豆粽*1


隔著屏幕都能聞到香味有木有!講真壹讀君真的心動了。趕快點擊

閱讀原文

,和壹讀君一起下單吧!在端午節到來之際,以小罐茶和五芳齋為切口,品嘗最濃郁的中國味道,並把這份驚喜送給這個季節你最牽掛的人吧!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

給壹讀君

點個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關愛健身廢柴,從你做起
小姐姐效應:姐弟戀真的越來越多了嗎?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