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云:未來10年,這3大技術會讓社會面對巨大挑戰

馬云:未來10年,這3大技術會讓社會面對巨大挑戰

文/華商韜略

「未來十到二十年以內,有三大核心技術,整個社會將會因為這三大技術面臨巨大的挑戰。」

日前,在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馬雲現場發言時提出,機器智能、IoT(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聯網)、區塊鏈都是時下最熱門的技術,但這三者也必將對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認識,特別由於IOT對製造業的衝擊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就像)電子商務對於零售的衝擊,很多零售行業沒有做好準備。」

第一是機器智能。

馬雲提到的,是機器智能,而非人工智慧。

「機器智能,我們一定要相信,人類是有智慧的,動物是有本能的,機器是有智能的。」不過馬雲基於客觀的考慮,馬雲還是認為,「人類把自己看得太高,我們人類對自己的大腦了解還不到15%,我們何能讓機器像我們一樣去思考。」

當然,不管叫做「人工智慧」還是「機器智能」,都還不會影響現階段AI產業的發展,讓製造更智能,或者生活更智能,早已是確認的未來風口,和智能製造一起被納入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

在最初產業發展的時候,人們擔心的問題是,這個產業發展到最後,會不會像好萊塢大片中演繹的那樣,人類反倒被及其控制。

但這個問題很遙遠,「我認為機器永遠不可能控制人類,也不可能戰勝人類,因為機器只有Chip,而人類有Heart,機器只能快速計算,但人類有真愛。」

不過隨著產業發展,我們即將面臨的是問題是機器越來越智能,去解決人類解決不了的問題,去了解人類不能了解的問題;而製造越來越智能,會對整個產業、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第二是IoT。

「IoT時代也根本還沒有到來,今天的IoT僅僅是很多賣硬體或者賣軟體的人,找個理由賣得更好而已。」

李彥宏曾說,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結束了;周鴻禕說,互聯網下半場就要開啟;谷歌公司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預言:互聯網即將消失,一個高度個性化、互動化的有趣世界即將誕生。

很多人認為,當下看,下一個足以顛覆微信、超越阿里的超級風口,唯有物聯網。

其實「物聯網」這詞1999就有人提起,不過直到2016年下半年,NB-IoT標準協議出台,它一直不溫不火。但伴隨被認為是物聯網標配的5G技術爆發,物聯網突然成了熾手可熱的領域,企業、資本紛紛湧入。

物聯網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華商韜略曾整理公開資料: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將達260億台,市場規模將達1.9萬億美元;麥肯錫的預測更驚人,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11.1萬億美元(相當於60萬億人民幣)。

而機構做這些預測時,物聯網的火爆程度可能遠不及現在一半。

第三是區塊鏈。

「我認為整個區塊鏈技術也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區塊鏈不是泡沫,但是今天的比特幣可能是泡沫,區塊鏈不是金礦,區塊鏈是打開數字金融的一個金礦的巨大的工具和應用,是一個數據時代,隱私和安全的解決方案。」

今年初,區塊鏈突然火了,火到什麼程度?

曾有網友調侃說,「周末回家看父母,發現老媽去跳廣場舞的時候,和老姐妹聊得都是區塊鏈......」。

不久前,在阿里巴巴的集體婚禮上,馬雲也講到區塊鏈,他舉例說,阿里有工程師在徵婚廣告上標明職業是工程師,結果四五個月沒人搭理;後來他把職業改成「區塊鏈(工程師)」後,「381個人給他寄了愛情信」。

但對於這個新興技術,大眾真的了解嗎?不一定。

其實普羅大眾造就的區塊鏈熱並不真正的技術熱度,而是其中一種區塊鏈產品——比特幣掀起的「逐夢財富」話題的熱度。但如馬雲所言,區塊鏈不等於比特幣,更不等於任何一種具體產品。區塊鏈是一種技術,「比互聯網更偉大、比人工智慧還顛覆,堪稱技術與認知的雙重革命。」

目前,金融業或許是區塊鏈最受關注、最為廣闊的用武之地。在全球的銀行間交易市場,每年交易失敗導致的損失和費用,最高達6500億美元。這些交易金額巨大,又涉及大量繁雜細節和眾多參與方,導致交易過程極其緩慢。但如果採用區塊鏈的分散式記賬、加密演算法驗證,使交易進程不可篡改,必將顛覆銀行間的交易清算方式。

可區塊鏈的未來,果真如此美好嗎?

按照最樂觀的預想是,不僅美好,還能改天換地。不過截止目前,一切美好的或不美好的設想都沒有完全實現。畢竟一切新生事物包括技術,都需要時間和實踐來證明。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召開,全球百強食品高管共話行業未來!
被圈養的獨角獸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