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尹傳紅:理性思維的培養比知識普及更重要

尹傳紅:理性思維的培養比知識普及更重要

編者按: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6年5月30日, 「科技三會」吹響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角,也為我國的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在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光明網記者來到科技日報社,對《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進行了採訪。

光明網記者 畢孝斌

早年間曾在《科技日報》從事科技新聞報道和相關編輯工作的尹傳紅,業餘時間裡一直從事科普創作,積极參与各項科普活動,涉足報刊、電視、網路和出版等多個領域,斬獲多個科普獎項,把自己的業餘愛好「變換」為主業。時至今日,他已然成了中國科普界的一個「重量級人物」。

「傳統科普側重的是科學知識的普及,成效有目共睹。但我認為,新時代的科普工作更應注重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普及。」對於後者,尹傳紅簡約歸攏為「理性思維」。他說,近幾十年來,社會上「大師」層出不窮,每每也追捧者眾,,這種現象不是一個簡單的科學素質與認知問題,還在於信仰、價值觀與理性思維的缺失。這些「信號」,對我們的教育、科普和相關法律工作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在尹傳紅看來,公眾對科普的接納大致分為三個基本層面:理解科學、欣賞科學、應用科學。「當然,如果再高一點,就是發掘『理趣』、傳揚理性。」科普工作的意義在於,接受了科學熏陶的人們學會了科學思考,能夠自發地能地將科學應用於生活、指導生活,最終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與生活品質得到提升。

最近幾年裡,尹傳紅經常深入中小學去做有關科學閱讀方面的演講,他特彆強調科學教育中科學閱讀的重要性,認為這是培養孩子科學興趣、有效提升其科學素養和磨礪理性思維的有效路徑。「兒童時期接受科學啟蒙意義非凡。單就科學閱讀來說,這不僅事關兒童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而且也與兒童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密切相連。特別是,通過科學閱讀,兒童的認知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等都能得到滋養和發展,可為未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智力基礎。」

尹傳紅說,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講:「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這番話贏得了一陣熱烈的掌聲,置身於大會現場的尹傳紅,也感到格外的振奮。

當天下午,尹傳紅與出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科協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學家、百名基層科技工作者座談會」的參會代表,相聚中國科技會堂,圍繞學習總書記院士大會重要講話精神交流發言。他在發言時表示,注意到總書記在講話中還提到要「打好基礎,儲備長遠」,這是就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來說的。他延伸想到了科技創新的源頭問題。如果說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的一體兩翼,那麼,這推動創新發展的兩翼應該比翼齊飛才好。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搞好科普工作以及科學教育,就是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奠基,提供的是一種基礎性的支撐。

科學播撒智慧的種子,科學關乎我們的未來。「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首先自然要讓科學能夠跟孩子們更親近。然而,尹傳紅說,由於我們的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生生把豐富性、趣味性十足的科學,變成了乾巴巴的教條、公式和定理的灌輸。孩子們「學」科學,多少也帶有一點功利色彩——把功課念好,考試能得高分,而不是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的滿足。「期待未來的科學課程乃至教育的改革,能夠帶來改觀。我們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也能夠有一番更大的作為。」

人物簡介

尹傳紅,《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該死的粒子:理趣閱讀司南》等12部書;主編有《科普之道——創作與創意新視野》《直面霧霾》及傳世少兒科普名著叢書等。在多家報刊開設個人專欄。已發表作品逾200萬字。作為策劃人、撰稿人和嘉賓主持,參與過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多部大型科教節目的製作。

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科普類),「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曾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先進個人」。2018年1月被中國科協和人民日報社授予「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伊利股份榮膺「2017年度最受投資者尊重的上市公司」獎
何潤東健身房秀肌肉 自曝嬌妻更愛肉肉的自己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