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飽眼福!故宮文華殿書畫館正式啟用 百餘件吳昌碩作品亮相

一飽眼福!故宮文華殿書畫館正式啟用 百餘件吳昌碩作品亮相

今天上午,文華殿作為書畫館迎來了改陳之後的第一展,「鐵筆生花——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在此開展,百餘件吳昌碩繪畫、書法、篆刻亮相。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的展覽迎來新的提升和改變,力求在「文化+」的道路上做出新的嘗試,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與感受。專館方面,珍寶館、鐘錶館、陶瓷館、書畫館將於今年全面改陳,武英殿與文華殿展示功能對調,武英殿變為陶瓷館,文華殿成為書畫館。此次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的開幕,標誌著故宮文華殿書畫館的正式啟用。

文華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於紫禁城東部,並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文華殿初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於文華殿。後因眾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參與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為皇帝便殿,後為明經筵之所,建築隨之改作黃琉璃瓦頂。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後添建了聖濟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後,文華殿建築大都被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其時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規橅殆依明製為之」。乾隆年間,在聖濟殿遺址上修建了文淵閣。明清兩朝,每歲春秋仲月,都要在文華殿舉行經筵之禮,講習「四書五經」。明清兩朝殿試閱卷也在文華殿進行。此外,明代設有「文華殿大學士」一職,以輔導太子讀書。清代,文華殿大學士的職掌變為輔助皇帝管理政務,統轄百官。

單霽翔介紹,此次專館改陳,嚴格量化各類保護文物古建本體與展出珍貴書畫類文物的技術指標,並與展示效果達到整體和諧。展廳本身,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天花與地磚,新增加的頂部照明,明亮而柔和地展現展廳的頂部空間。溫控系統採用航天科技,以泵驅兩相流體迴路輔以末端精確配風的控溫方式,保證珍貴書畫文物的展出安全。展廳內所有設備均為裝配式,安裝後可逆向拆卸,無損古建。為文華殿展廳量身定製的書畫文物展櫃,較原先的書畫展櫃相比,在照度、濕度、環保、安全等方面都有性能提升。

記者了解到,故宮現藏有吳昌碩書法、繪畫、篆刻作品二百餘件。作品創作時間跨越四十載春秋,涵蓋吳昌碩四十多歲至去世前不久的各個階段,時代連續,題材豐富,形式多樣,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吳昌碩的藝術發展軌跡和淵源脈絡。本次展覽集合繪畫、書法、篆刻三類作品百餘件,展示吳昌碩多方面的藝術成就。

「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重點展品介紹:

1、桃宴酒罈圖軸

桃宴酒罈圖軸

大概源自古代神話里西王母送仙桃給漢武帝的故事,桃被人們視為長生不老的象徵;「酒」與「久」同音,亦可比喻長長久久。桃與酒一起,正可表達祝人長壽的美好願望,吳昌碩的題識正表達了這樣的祝願:「三千年結實之桃,一千日可醉之酒,飲之食之壽長久。」畫中的仙桃,碩大紅潤,飽滿誘人,濃郁的色彩直落紙上,粗剌剌的酒瓮則古樸厚重。鮮明的對比令畫面既洋溢著濃濃的民俗味道,又融匯了文人的筆墨意蘊,用樸實無華的美好打動人心。

2、珍果圖卷

珍果圖卷

此圖依次繪製荔枝、大桃、西瓜、倭瓜。文人描繪市井之物古已有之,但吳昌碩在處理這類作品時採用鮮艷的色彩對比,每種瓜果都作為單獨的個體加以呈現,在他的描繪下,這些瓜果並不是只供欣賞的,而是可以真正品嘗的。同時,吳昌碩畫面上的題字表明他對於不同的瓜果品種頗有研究,非資深「吃貨」不能辦,這些文字一道與前者為此畫增添了市井氣息,更易引起普通大眾的共鳴:「鮮荔核小實肥者名紫雞冠,生庾領北村,見金邠居食荔詩,邠居長洲人,精於金石之學,手制《古泉叢話》,勝病談一書多矣;松江黃泥牆大桃,味甘如蜜,予與土人有舊,年年得以啖之;西瓜自雪溝得來,其實小,其色青,其味甘脆可口,與他種絕不相類;倭瓜剖之中空,實雞肉爛煮,味與河豚並雋,金冬心自謂曾試之。」

3、花卉圖軸

花卉圖軸

「歲朝清供」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重要題材,可以看作是吉祥寓意的大集合,多用於年節。「歲朝」即農曆的元旦,為一年之始;而依照年節習俗,人們在家中擺放鮮花、時令瓜果、節令食品等,稱之為「清供」。歲朝之時擺放物品並沒有一定之規,此幅作品為吳昌碩晚年所作,多是表現人們美好心愿、寓意吉祥的花果,或是取諧音的好意境。梅花、水仙、蘭草比喻氣度高潔;柿子、百合寓意百事如意;花瓶寓意平安;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同時,吳昌碩還在題識中表達出時殊事異的感慨:「歲朝清供。歲朝寫案頭花果,古人所以歲時物之遷流也,茲擬其意。乙卯歲寒吳昌碩。」

4、篆書臨石鼓文軸

篆書臨石鼓文軸

吳昌碩嘗自言「予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其篆書之所以能在近代書壇卓然成家,也正得力於他對於《石鼓文》書法的畢生探索。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件《篆書臨石鼓文軸》書於1915年舊曆五月,系通臨「田車鼓」。通篇體勢典雅厚重,用筆渾樸蒼勁,深具古茂雄秀之美,堪稱吳昌碩這一時期的《石鼓文》書法代表作。

吳昌碩在署款中寫道:

吾家耘父先生嘗謂,臨石鼓宜重嚴而不滯,宜虛宕而不弱。近時作者唯皋文張先生能之,缶願學焉而已。

「吾家耘父先生」即以精研《石鼓文》而著稱的清代學者吳東發,他對臨習《石鼓文》所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吳昌碩此時所極力追求達到的境界。

故宮博物院另藏有一件《篆書臨石鼓文軸》,系通臨「汧殹鼓」,與此件作品書於同月。

5、行書普寧寺牡丹詩軸

行書普寧寺牡丹詩軸

吳昌碩的家庭世代以耕讀傳家,父祖兩代皆有詩名。雖然吳昌碩在早年因戰亂而沒有能夠充分受到家學的滋養,但他終生吟哦不輟,留下了數量眾多的各類詩作。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件《行書普寧寺牡丹詩》軸便是吳昌碩的一件自書詩作品,書寫時間為1927年「涼秋」,吳昌碩逝世於這一年的舊曆十一月初六,此幅作品堪稱其極晚年的行書力作。

著名書法篆刻家沙孟海先生在青年時代曾受到過吳昌碩的指導,他稱讚吳昌碩晚年的行草書「堅挺凝練,不澀不疾,亦澀亦疾,更得『錐劃沙』、『屋漏痕』的妙趣。」這件作品便十分符合他的此番評價,其體勢大氣磅礴,用筆遒勁雄渾,結體欹側取勢,橫縱並施,用墨濃淡乾濕一任自然。雖不斤斤於點畫之工拙,而蒼茫樸拙之氣淋漓滿紙,確可謂離披點畫,人書俱老。

記者孫樂琪

編輯孟紫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晚報 的精彩文章:

女排總決賽進入搶七決戰 劉曉彤:我學會了生死關頭如何超越自我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又有新發現,棚戶區地下驚現漢代至明清墓葬338座!

TAG: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