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姓名文化:名字的避諱

姓名文化:名字的避諱

從周代開始,中國近三千年處於封建社會。周公制禮,確立了統治國家的封建宗法制度,也規定了君臣上下的語言行為準則。它的特點是貴賤尊卑,等級森嚴。天子無疑是具有最高權力的統治者。臣下一切當聽命於君,無敢稍犯。與此同時,孝敬父母乃是做人的根本。自天子至於庶人,概莫能外。

表現在語言上就是避諱,君王或父母祖先的名字不能直呼或者寫出,人為地造成某些人地姓名、地名、事物名以及其他詞語地改變。

避諱改人名

到了周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完善,人的命名也就有了一定的原則和章程。春秋時候,人們已經知道,給孩子起名必須注意將來的避諱問題。

魯國大夫申繻舉出取名六不許:

「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幣。」

為什麼要有「六不許」?因為對死者的名字要避諱。以本國國名命名,人死後就要改國名;以本國官名命名屆時就得改變官名;以本國山川名命名,屆時就得改變山川之名;以牲畜命名,屆時就得廢棄祭祀;用禮器命名就得廢除禮儀。

而歷史上避諱改名,史書中數不勝數,往往造成一人數名,同人而數書異名,為閱讀古書帶來困難。

1.恆(姮)娥——常(嫦)娥

相傳為從人間飛到天上去的仙女,月神之名。漢避文帝諱,「恆」改為「常」。

《淮南子.覽冥》:「弈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唐李商隱《常娥》:「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2.鮑照——鮑昭

避武則天諱,改「照」為「昭」。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4:「武后諱曌,以鮑照為鮑昭,劉思照改曰思昭。」

避諱改地名

地名是語言中一類特殊的詞。古今地名變化頻繁,原因非只一端。春秋以來因避諱而改變的地名不少,情況相當複雜。有的原地名和因避諱而改的新地名都已經消失。有的原地名消失,因避諱而改的新地名一度保存下來,有的幾經變換,又恢復了原名。

3.啟封——開封

在河南,周武王封微子啟於此。漢避諱景帝劉啟諱,改名「開封」。

清周廣業《經史避名匯考》卷7:「開封者,故宋微子啟所封地,因以為名。避漢諱,改開封。」

4.平陶——平遙

在山西中部門。本古帝堯封地。漢置平陶縣,北魏避武帝拓拔燾嫌諱,改為平遙。《舊唐書》卷39《地理志二》:「平遙,漢平陶縣,後魏廟諱,改陶為遙。」

避諱改事物名

避諱影響漢語事物名及其他詞語變化的情況,也多有發生。其中名詞包括動植物名、官名、書名、年號等,也有動詞和形容詞。

5.啟蜇——開蜇——驚蟄

漢避景地劉啟諱又改「啟」為「驚」,「啟蜇」為「開蜇」。「啟蜇」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動物冬日蟄伏,開春復出活懂,故名「啟蜇」。

《孔子家語.弟子行》:「啟蜇不殺。」《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開蜇不殺,方長不折。」《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蜇而郊。」 唐孔穎達《正義》:「太初以後,更改氣名,以雨水為正月中,驚蟄為二月節,以迄於今,踵而不改。」

漢代「驚蟄」逐漸替代了「啟蜇」和「開蜇」。

6.京師——京都

晉避景帝司馬師諱,改京師為京都。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三國志一》:「黃初元年,京都有事於太廟,晉史臣避景帝(司馬師)諱,稱京師為京都。」

7.民——百姓

唐避太宗偏諱,又改「民」為「百姓」。

《宋書》卷93《劉凝之傳》:「凝之答書,頓首稱仆,不修民禮。」

《南史》卷75《劉凝之傳》作「頓首稱仆,不為百姓禮。」

8.菘——蔓菁

菘是白菜,蔓菁是大頭菜。曹操父名嵩,北方避諱改稱菘為蔓菁。

五代丘光庭《兼明書》卷5:「北人呼菘為蔓菁,與南人不同者亦有由也。蓋鼎峙之世,文軌不同。魏武之父諱菘,故北人呼蔓菁,而江南不為之諱也。」

9.魚——水花羊

唐穆宗朝侍中楊虞卿避嫌偏諱「虞」,稱魚為「水花羊」。

10.羅勒——蘭香、香菜

蘭香是一種來自西域的香菜,本名羅勒,避十六國後趙高祖明帝石勒諱,改名「蘭香」或「香菜」。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3《種蘭香》:「蘭香者,羅勒也。中國為石勒諱,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蘭香之目,美於羅勒之名,故即而用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終南古鎮約形成於西周初期,西周時矢侯封地被封為矢國
他打敗仗成敵國重臣,還娶了公主,後代更是人才輩出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