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盞功成,萬盞灰燼

一盞功成,萬盞灰燼

「建盞,是一種最有靈性、極少數需金木水火土五行齊備、且還要看天地靈氣與機緣,方能燒制出來的器皿」

建盞

建盞的美,美在造型,它是建盞的骨骼,支撐起建盞整體的風格,更是建盞的靈魂。宋朝的老器型具有代表性,古味長存,含蓄而不失大氣。

建盞器型變化不大,其藝術性主要體現在窯內天然產生的各種神奇斑紋,兔毫,油滴,曜變被無數古今中外的瓷器愛好者稱頌,日本只收藏了8件中國的瓷器,其中5件都是用來喝茶的茶盞,有4件就是建盞,可見建盞極其珍貴的藝術價值。

小仙女

建盞屬於瓷器還是陶器呢?

N只盞

恢復建窯技藝的專家、遇林窯業技術總工程師、復旦大學劉唐慎教授認為:建盞從某些特徵來說,其實是界於陶和瓷之間的一種--炻器。

主要通過吸水率來判斷,現代白瓷的吸水率小於0.5%,而建盞的吸水率小於或等於5%,因此按照陶瓷標準更接近炻器。

建盞由於同時擁有陶跟瓷的兩種特點,時常引發爭議。但是在瓷器的大品類里建盞是屬於黑瓷,且作為主要代表之一,值得說的是,青瓷是在黑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你真的了解建盞嗎?

Do u really know the Ware of Jian Yao?

Q1

建盞的歷史文化

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元代中後期趨於哀落,明末清初停燒。建窯主燒茶盞,故稱建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建窯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一直以來它以燒造風格獨特的黑釉茶盞而著稱於世。它的古窯址在今天的建陽區水吉鎮的後井村,其中大路後門窯編號為90SJY3的窯長135.6米,是國內已知最長的龍窯。

中國龍窯歷史最早起源於商代,龍窯代表了東方的陶作進步和智慧,是歷史以來燒制陶瓷的最高平台。建窯又因兩宋文化和藝術風格,將建窯燒制的黑釉建盞推上中國陶瓷歷史的最頂峰。

宋朝,這是一個現代文人多羨嫉的時代。雅士與友人品茶論道、琴酒詩歌,多得自在,甚至有個不專心做皇帝勤於政務,卻醉心於藝術雅玩的宋徽宗,而且玩得有聲有色,不僅在書法上創造了獨具一格的瘦金體,更是憑著對茶的喜愛,對茶道做了反覆研究,最後將所得寫入《大觀茶論》,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獨到,論述尤為精彩,給世人用文字演繹了最標準、最雅緻的點茶法。

宋代鬥茶成風,整個社會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鬥茶的發燒友,在建安貢茶產地尤甚。大書法家蔡襄的茶學專著《茶錄》中有段提到建安的鬥茶:「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在宋代,鬥茶斗兩點,一鬥茶湯,二斗水痕。先把團茶細細研碎,放入茶器中,沖入沸水,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器中的茶湯,讓茶湯產生細密的湯花來,就跟我們現代弄泡沫紅茶似的。

當時比的是誰的茶湯湯色白,湯花細密持久,湯色白、湯花持久的就贏了。所以,在選擇茶器的時候,要能稱得茶湯色白,要能容易攪動產生湯花的。建陽的建盞,黑底的釉色最顯湯色白,這點比白瓷青瓷好,至於盞型,下窄上寬,非常適合茶筅做旋轉擊打,也很適合單手持握,而且建盞的胎體下厚上薄,重心都在盞底,單手拿的時候,穩妥。

有趣的是類似現代在咖啡的泡沫上做畫一樣,宋代文人在分茶的過程中,也會通過巧妙的攪拌,在茶沫上畫出禽獸魚蟲、山水人物的圖案,更有甚者可以在茶沫上作詩,稱為「水丹青」,蘇軾就曾寫詩稱讚分茶技藝高超的謙師和尚:「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由於宋代茶色尚白的傳統,所以建安地區產的黑釉茶盞不僅利於觀察茶湯上面的浮沫,更是襯托茶色之白最好的器具。

Q2

建盞器型

建盞器型:束口、斂口、敞口、撇口

一隻合格的建盞,至少一定要器型規整、無大的變形和凸起、不開裂、無氣泡、少針眼

怎麼看器型到底規不規整呢?

直接將建盞倒扣在平整的水平面上,或是拿兩個口徑相同的建盞盞口對扣,如果能緊密貼合,說明這建盞是規整的,能晃動或是有縫跡,則說明器型變型。

束口盞:穩重典雅,是宋代人們鬥茶使用的建盞器型,標準的束口盞口沿往下1cm處有一凹槽,也就是注水線,形象些就是「女子束腰」,而建盞是「束口」。腹部曲線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造型整體像漏斗,除建窯外的窯口所燒束口盞腹部曲線與建窯束口盞有較大出入。

斂口盞:渾圓小巧,有種「包子」的感覺,口沿處稍稍向內收,過度自然無轉折,整體給人感覺十分流暢和舒適。

敞口盞:直率闊朗,盞腹整體程直線,從底部向上敞開,沒有彎曲的線條,顯得大氣不拘小節。

撇口盞:舒展勻停,與敞口盞有幾分相似,但撇口盞更像一朵花,花瓣處向外舒展開來,具有線條感。

器型比較:

Q3

建盞的釉色斑紋

建盞的釉色斑紋大體可分為:

烏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和雜色釉等六種。

(建盞玄奇莫測的釉色是其屹立於黑釉瓷巔峰的重要因素)

以兔毫盞、油滴盞為例:

兔豪盞:

主要觀察其兔毫是否條達有力且清晰,美麗的兔毫盞毫紋流暢、邊界清晰、紋理挺拔有力,毫紋分布均勻,玻化程度達到指標,兔毫色澤以銀、藍、彩為上品。

可以依照宋徽宗提出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這一標準進行選購。也就是說,好的兔毫盞斑紋的底色應該是青黑色,即黑中帶青,而不是「死黑」色。兔毫斑紋要盡量長一些,分布不稀不緊且具有三維立體效果,尤其是兔毫能夠從盞口延伸至盞底者為最佳。

油滴盞:

主要觀察斑點,其斑點卵狀為佳,且應分布有一定面積,斑點富有金屬感、鏡面感和立體感,斑點邊緣清晰,如沸騰的油滴浮出一般。盞內外斑點分布均勻飽滿,且有些是獨立的斑點,而不是斑點模糊一片的。油滴盞較兔毫盞,其燒成條件更為苛刻,窯溫的掌握就成一個難題。偏低的窯溫,導致結晶斑紋形成不了圓形,而窯溫偏高,斑點容易流成條狀,就不是油滴了。

民間也有人稱油滴為鷓鴣斑,宋代油滴建盞存世量稀少,當代工藝師多數燒制油滴建盞。油滴有大有小,顏色多變,常見的銀油滴居多,油滴的分布也多種多樣。當代的主流審美更偏愛晶體質感強、分布均勻、錯落有致的油滴斑紋。

倪家莊

一盞功成,萬盞灰燼。每一隻建盞的來源並不簡單,我們眼前的光芒逼人,內斂中帶有靈動與奔放的跳躍元素,雖看似樸素,但是卻往往有著不一樣的個性化存在和天然的缺陷美。建盞本身卻更是帶有一種自身不可彌補的缺陷。從陶泥的選擇到燒制的試驗,從胚體的打磨到上釉色的選擇,每一個環節都有著一套嚴格的標準,即使是高要求、高標準之下,每個建盞都可結合自身的成型條件燒制出不一樣的感覺。一個好的建盞,定然是從上萬件的建盞中挑選出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只盞 的精彩文章:

TAG:N只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