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結義時為什麼要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結義時為什麼要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我們看很多古典小說和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總會碰到意氣相投的兩個人或幾個人,出於共同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提出結拜兄弟或姐妹的橋段。這種儀式叫做「義結金蘭」。

「金蘭」一詞出自《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裡的「臭」讀作xiu(四聲),是「香味」的意思。

好多人認為「結拜」源於三國時的「桃園三結義」,這多半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其實不然。

《三國志》上記載劉關張的關係是「食則同器,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只是說他們感情好,像兄弟一樣,並不是說他們真的結拜了。實際上結拜這種儀式應該是興起於宋元時期,所以早期的話本才會說劉關張三個人結拜了,然後又影響到了羅貫中,將這一故事寫到了《三國演義》,因而被廣為傳頌。

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編織手工業者劉備、一個小商販關羽和一個屠宰場老闆張飛,三個熱血青年,不滿足於現狀,為了共同的目標,準備狠狠大幹一場,因而結為兄弟的故事。

而我們今天著重要說的,就是他們結拜時的誓言: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幾乎已經成了後世結拜誓言的範本。尤其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一句,更是非說不可。

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歷來結拜的兄弟姐妹當中,「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卻是寥寥無幾。

例如:關羽、張飛被東吳害死,劉備雖然悲痛欲絕,揚言報仇,卻也並沒有追隨二位兄弟於地下。

《水滸傳》中,梁山108將大聚義,最後征方臘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卻也並沒有「同年同月同日死」。

《天龍八部》里,也許一組義氣深重的結義兄弟:蕭峰、虛竹、段譽。最後蕭峰在雁門關以氣壯山河的一死換來宋遼兩國數十年的和平。虛竹和段譽對這位大哥的敬仰不可謂不真摯,但也沒有按照當初誓言所說,與大哥「同年同月同日死」。

以上所說還都是真心實意的結拜兄弟,至於各自心懷鬼胎的假結拜,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難道結義時所發的誓言,只是說說而已,當不得真嗎?那又何必去說,自欺欺人!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某一天,我躺在床上,冥思苦想,終於把這個問題想透徹了。原來從一開始我就把這句話理解錯了,鑽了牛角尖。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關鍵在一個「願」字。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我們出生的時候,有先有後,並且互相不認識,這已經是過去的事,無法強求。但從今天起,我們為了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結為兄弟,從此就要禍福與共,肝膽相照。最理想的結局就是一起走到生命的盡頭,這是我們共同的心愿,那樣才不會給活下來的兄弟留下悲傷。

所以,這只是兄弟間最真摯最美好的一種願望,並不是一位兄弟死了,其他的兄弟就一定要自殺相隨。輕視自己的生命是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除非是革命先烈為了崇高的信仰而寧死不屈才值得被人讚揚。

想明白了這一點,才真正懂得古人結拜時的用心,和美好的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他是新《三國》中的呂蒙,在《三國機密》一出場就斷臂惹人心痛!
三國最受歡迎的五個綽號,或許你不懂他們的名字?但綽號一定知道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