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鎮遠:最讓我想念的一座古城

鎮遠:最讓我想念的一座古城

這裡有四洞、八閣、八寺、八祠、九廟、碼頭、會館匯萃的人文鎮遠。

舞陽河的水,是這樣的清澈

鎮遠古城青龍洞古建築群

待魚上鉤

流經鎮遠的舞陽河,是孩子們的樂園,呵呵,抓到一張「水上漂」

由西南流向東北的舞陽河上漁舟靜泊,粉牆黛瓦讓人想起江南。不,是想起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在大碼頭擺渡的船老大說這條河是流向湖南進入沅水,他特別提到這水直達洞庭湖,那麼湖南的風韻也會沿著江水溯流而上,那些岸邊也會有水磨和翠翠一樣美麗的姑娘,也有吊腳樓,有繁華的碼頭和給船夫們消遣的去處。

一位姓蘇的計程車司機勸我在舞陽河吃魚,我是江邊長大的,聽說有地道的河鮮,自然要為美景與美食奔走了。

景區大門外有兩家漁庄。漁庄的魚就養在崖下的水池中,池水沁涼。漁網下去的時候魚開始四處亂竄,多是些無鱗魚,有鱖魚、鯰魚和角角魚(四川叫石板條,外形極像黃辣丁)。

飯桌不高是貴州的特點,也許是山地民族的一個特點,以前在山區多為席地而坐,即便到了今天,他們的凳子也不高,不過20多厘米。剛才活蹦亂跳的魚現在睡在冒著熱氣的鍋里,這種湯鍋是貴州的主要吃法,無論是青椒童子雞還是青椒兔還是泡椒鴨子,都這樣用一口小鐵鍋端上來,用火煨煮,可以燙菜,類似火鍋的吃法,比火鍋要簡單一些。

好幾天來都是匆匆而過,這一餐算是悠閑的品嘗,一瓶啤酒一斤河鮮,就著滿山的蒼翠和一襲涼風,實在愜意。遠離都市的舞陽河在如此灼熱的陽光下仍帶著几絲清涼。

返回的時候是傍晚,住在舞陽河邊的老楊正開始收拾魚竿,每天在舞陽河中垂釣是他一天的工作。他一邊收拾漁具,一邊講述著關於舞陽河的一些傳說故事。就餐的時候,劉胡蘭客棧的女老闆說鎮遠以前的建築離河沒有這麼近,後來人們在翻修房屋時將材料換成了不怕水的磚混結構,因而全都臨水而居了,很多人家的屋後有梯子直達河面,可浣衣洗菜。透過二樓的窗戶,能看到一兩處碼頭,不大的鎮遠城有大大小小十二個碼頭,一個小城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碼頭呢?

鎮遠所在的位置是水陸交通的要衝,自古有「黔東門戶」、「湘黔咽喉」之稱,是西南大通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徑,連通中原、西南,遠達緬甸、印度。在鎮遠的祝聖橋上,當年曾行走過產自緬甸的大象,這些大象是緬甸向中國朝貢的貢品。武功盛極一時的元朝兵戈所指,緬甸被納入元朝的藩國,每年進貢的貢品中便有大象,這一朝貢就是數百年,直到清朝末年才因為清朝的式微而停止。

自古以來的驛站有水驛、陸驛和水馬驛三種,鎮遠便是水馬驛中的大鎮,由西往東的客商在鎮遠登舟遠行,入沅江過洞庭而遠涉東南沿海,而由東溯流而上的客商到達鎮遠便棄舟登車,開始在山巒相連的陸路中顛跛穿行。密集的貨物交易讓鎮遠逐漸成為「西南一大都會」,成就了五方雜處文化相間的商業要津,成就了四洞、八閣、八寺、八祠、九廟、碼頭、會館匯萃的人文鎮遠。

對於繁華與滄桑的往昔歲月,都在舞陽河記憶之中。沿河而行,踏著古城閃著細微亮光的石板路,可以打開一個個記憶之門,這是今天來此採風、旅行、度假的重要原因。

祝聖橋是一座七孔石橋,橫跨舞陽河,橋上建有亭子,人們多在這裡納涼、垂釣。

鎮遠古城衛城垣

中午時分再度來到祝聖橋畔,兩岸又插起了很多漁竿。老楊今天已是第十一次拋竿了,但沒有收穫到一片魚鱗,他說,這條河裡的魚太少了。

老楊家的門正對著中和山,山下是一排依山而建的附崖建築群,建築裝飾都極為精美,那便是在建築界極有影響的青龍洞古建築群。這個建築群包括祝聖橋、中元洞、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香爐岩、東山寺和令公廟組成。

祝聖橋是一座七孔石橋,橫跨舞陽河,橋上建有亭子,人們多在這裡納涼、垂釣,橋的東面是緊緊相連的一排古建築,橋的正對面便是藏經樓,藏經樓下是大雄寶殿,大殿的一側有中元洞,傳說是張三丰修道的地方。隨著他雲遊四方的空隙,佛教來這裡弘揚佛法,也就建了大雄寶殿。這是一個佛道共存的地方,當地人稱之為「卧佛醉仙」。

而作為建築主體名稱且居中的青龍洞,是道家的地盤。有呂祖殿供著呂洞賓,有觀音殿供著觀音,不過呂祖殿比觀音殿高兩層。在觀音殿的上方有凌霄殿,是玉皇大帝的居所,他居高而濱臨碧水,似有「佛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意趣。

供奉朱熹的紫陽書院也在某個吉祥的日子在中元山下破土動工,與之相伴的還有供奉孔子的聖人殿。鎮遠的人自然也不會放棄通過科舉入仕,這裡也遺有考棚。豐厚的文化底韻自然歷代有人才濟世,鎮遠出過福建知縣林品南、雲貴總督譚鈞培、抗法將領蘇元春和「邱貢洛夫」周達文等知名人士。

行走在這些古建築群中,不由得對古代工匠的巧思奇技發出由衷的讚歎,方寸之地依山而建如此之多的古建築群,這是古代建築史上的大手筆,所有的建築與山崖合為一體,構思精妙,布局靈動飄逸且風格多樣,世所罕見。

千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儒道佛文化在潛移默化中都影響了居於少數民族腹地的鎮遠,從建築形制到語言到服飾到生活習性,鎮遠顯出其多元文化並存的和諧狀態。

這些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各派文化相存倒也不算奇,奇的是江西商人修建的萬壽宮也在這裡謀了一席之地,與供奉財神的正乙宮相鄰,可以透視出當年商人的影響力。

居中的青龍洞是主體建築,是道家的地盤。有呂祖殿供著呂洞賓,有觀音殿供著觀音

俯瞰鎮遠古城的古建築群

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佛寺、宮觀、書院、亭閣極為自然的在中元山下渾然一體,成為一種文化與建築的奇觀,穿行其間體會曲徑通幽的意境,而回眸遠眺舞陽河與鎮遠城又可體會登高臨遠的壯闊氣勢。

老巷子是鎮遠古城的腹心,靜寂的石板路一下子將人帶回到數百年前的鎮遠,這些高大的院牆與垂花門顯示著古老的歷史與精湛的工藝,這裡的巷子轉彎抹角,所有的大門都斜著開啟,似乎是請風水先生看過風水的緣故,高大的門框是石材所砌,大門的橫額上大多寫有大字,如楊家大院寫著「清白家聲」,傅家大院寫著「封唐召澤」,顯得極為氣派。

當我邁進傅家大院時,發現這裡竟保存得如些完好。大院坐北朝南,一進兩院,進門的大院里放著石水缸,朝南的牆上有碎瓷片鑲的一個「福」字,靠西的牆上有曲尺形的木廊,木廊上可以俯瞰鎮遠城,雖是正午時分,木廊上卻是涼風習習,登高望遠有層雲盪胸之感。

回頭的瞬間我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她站在正房大門處,想必是主人吧,我上前向她問好,她請我進屋,滿屋的明清傢具讓我大為驚訝,許多傢具沒有見過,如舊時的梳妝櫃、琴凳。老人說她姓楊,八十多歲了,嫁到傅家來快七十年了。

這傅家原是江西人,最初是靠一副貨郞擔起家,勤勞節儉,生意逐漸擴大,做起了桐油生意,這生意是湘西及貴州的主要生意。傅家先祖靠著交通便捷的水陸驛道將生意越做越大,後來開了裕盛老行,是當年復興巷的一個極大的堆棧,家財萬貫,便修了這座富麗的大院。

我問老人,住在這麼高的地方方便嗎?水從哪裡來?楊婆婆說習慣了也就方便了,這裡清靜,空氣又好,搬到城裡去才不方便。水很方便,這上面有很多泉水和井水,她指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說,都有。

巷子里果然有不少的水井

位於半山腰的楊家大院

付家大院始建於嘉慶年間,付家後人一直居住在此,是鎮遠古城最完好的一處院落

沒曾想這裡的水井還有名,枇杷井、四方井、豬槽井等。豬槽井形如豬槽,水從石竇中流出來,這口井與枇杷井、四方井相連,傳說井中有龍。

掬了一捧清冽的井水,入口甘甜,是上好的礦泉水。不過為什麼這些富商都會把家建在這不平坦的山腰呢?這不得不提到鎮遠的歷史。

鎮遠既是屯兵的所在,也是重要水陸驛站。七條巷子最後歸於一條直達山巔的小路,這條路是重要的關隘——北津關,關外通湖南,是銀、茶、鹽、布等商品流通的必經之路,也是黔東一帶土特產——桐油、油菜籽、茶葉、五倍子、牛皮、豬鬃的輸出通道。而七條巷子都直通舞陽河上的幾個碼頭,這些地方當年是極繁華的商業交易場所,是水陸兩種驛站的連接點,商業貿易也多在此間進行,是當年鎮遠的商業中心。

作為關隘的北津關曾經消失,現存的是後來所建,而關口的四官殿依然香火旺盛,那是供奉東方戰神的神殿。

穿過迷宮般的老巷子,終於見到那條著名的古道,四官殿威嚴的立於山崖,四周樹木蔥蘢,是觀看鎮遠全景的好地方。

估計供奉戰神是中國之最了,作為一個以和為貴、以儒家修身養性為行為準則的東方大國,歷為崇文不崇武,不喜戰亂,為什麼會供奉戰神呢?

這與中原控制黔地有關,自秦漢一統邊陲之後,歷朝歷代都將鎮遠作為重要的軍事城堡,幾次平定雲南起事都是從這裡進軍,供奉戰神是祈望戰神佑護鎮遠平安,也是為將士祈禱凱旋。這裡供奉的戰神是戰國的四位名將: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有了這四位戰神在北津關的守護,人們可以安居樂業,幸福地生活。

四官殿戰神

四官殿日月神

四官殿財神

戰神居於中,左邊有日月神,右邊有財神,在鎮遠的風俗中,每年農曆3月15日,各碼頭的船夫腳夫都要來此祭祀財神,農曆9月19日,全城的軍民都要來拜日月神、戰神和財神。

鎮遠古城祭祀財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一些衛所官兵的子弟開始經商,加上越來越多的客商聚集於此,人們對於財富的追求也就顯現出來了,逐漸發達的商人開始籌劃為財神塑像,最後選定了既是戰神又是財神的趙公明。趙公明是仙界的五方神,主管巡察五方、提點九州,被封為神霄元帥,民間稱為「龍虎玄壇趙公元帥」。這位趙公元帥是個武財神,不但能消災,而且能教人買賣讓人發財,在明代商業經濟迅速發展的前景下,自然成為了鎮遠所有商人的保護神。在鎮遠,通常就是拜了戰神拜財神。不過,戰神、日月神和財神共處一廟實為不多見。

在這裡守護的一位中年人姓田,他每天往返於鎮遠城與四官殿之間,收點門票賣點飲料,然後為這裡的神靈添點燈油,兼作殿里的衛生。他指著新修的關樓說,這就是原來的北津關,我一看是有太多當代痕迹,便準備返回。我正要沿原路返回,老田說,你不去看苗疆長城?我便穿過北津關的門洞向山上走去,府城城垣建在高高的錦屏山上,是陸路的要塞,這條城垣是南長城的一段,直接連著湖南的鳳凰,作為戰爭商貿的見證者,這段長城兼作了守護、鎮壓苗疆起義與收稅的多種功能。

鎮遠府古城垣,被視為南長城

在古長城上,可以俯瞰鎮遠古城

南長城在險峻的山嶺上頑強的延伸,山下的鎮遠城如同被呵護的嬰兒極為安詳,我從南長城(當地人稱作的苗疆長城)上拾級而上,用想像感受當年的車水馬龍!但是不要忘了,這些花崗岩組成的屏障曾見證過一場況日持久的戰爭,那就是清朝咸豐年間的張秀眉起義。

古城中還有很多古老的建築,原本氣勢恢宏的孔廟由於修了幼兒園只剩下兩個側門,一邊寫著義路一邊寫著禮門,十分孤獨的看著孩子們進進出出,鄒公祠的黑漆大門敞開著,一對石獅極為威武的蹲在大門的兩側,這是建於清代的一處建築,三面風火牆一面石牌坊組成了一個院落,現在是鎮遠博物館。之所以鄒公祠能保存下來,要歸功於鹽業公司,當初這裡曾作為鹽業公司的倉庫,今天才有如此完好的容顏。

四官殿的戰神記憶還在心中回蕩,古碼頭上高高聳立的天后宮讓我倍感興趣,它所在的位置離火神廟不遠,氣勢恢宏,帶有明顯的皇家氣派。它面對的碼頭寬大,位於一個半島上,三面環水,遠遠看去像一隻浮到水面的海龜。從碼頭到天后宮門口的88級台階是個吉祥的數字,連接著水運與水運的護佑神。

這是一個很大的院落式建築,佔地面積2372平方米,由正殿、戲樓、膳堂、廂房組成,既是供奉媽祖的地方,也是聚宴的所在。

鎮遠供奉媽祖的歷史自明代開始,在山區為什麼祭祀媽祖。這全部源於鎮遠的航運,舞陽河是通達長江大海的碼頭,今天現存的碼頭有禹王碼頭、大碼頭、天后宮碼頭等十餘個碼頭。媽祖廟的修建是因為早年的舞陽河激流洶湧,暗礁密布,雖不似大海般蒼茫險峻卻也有著生命之險,於是,福建商人將千里之外的媽祖請到了鎮遠,為這裡的商業貿易護航。於是,鎮遠,一個內陸山區的小城有了媽祖的行宮。

沿河邊行走到達西大橋,橋南岸的當代建築群中隱著一條長長的城垣,那便是衛城垣。衛城垣是朱元璋平定雲南之後修建的,總長有3公里,有東、西、南、上北和下北五座城門,因濱臨舞陽河故設有水關。水關是當年收取客商稅金的地方,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海關與稅務局的功能。今天的城牆約有一公里,尚有南城門與關樓,牆失去了防守功能,卻成為人們進出城的通道,古城牆的東邊是古城,西頭是新城,沿牆行走,有穿越時空之感。

供奉媽祖的天后宮

今天,鎮遠在舞陽河邊的碼頭生意依然繁忙。擺渡的船老大忙碌的身影中,依然呈現著快活與歡樂。夕陽西下,你看見逐漸遠逝的歸舟,會讓你想起沈從文筆下的那些水手,以及水鄉的寧靜,在飄散的炊煙中,會搖曳出旅人點點的鄉愁……

古鎮的傍晚,很寧靜

鎮遠,稱得上是山青水秀

一二三,準備跳

劉乾坤/撰文/攝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乾坤之行走日記 的精彩文章:

東陽木雕:中國最牛的木雕

TAG:劉乾坤之行走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