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那些「有條件」養育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那些「有條件」養育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01


那些萬事都以父母為上的孩子



 

前段時間,大學同學聚會,有很多同學是在外地工作,聊天中我們提到了一個話題:

工作後多久給家裡打一次電話?


 


小路說:「感覺有三四個月沒有給家裡打過電話了。」


 

我們都驚訝地望著她,因為記得上學那會兒,她媽媽每天都給她打一個電話。


 


離家前,小路媽說「你可以去外地上學,但是每天晚上要給我打個電話,說下你今天幹嘛了呀」。


 


那時候,小路是她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小路媽媽喜歡把家裡大事小事都告訴小路,尤其愛念叨小路才出生時候的故事:

爺爺不疼,奶奶不愛,爸爸在外,小路媽一個人拉扯小路到五六歲。


 



小路媽對小路幾乎洗腦一般地講述自己養育的艱辛,這種情緒悄無聲息地傳遞給了小路。




以至於,小路媽嘴上似乎沒說什麼,但小路每每提起她媽媽過去的艱難都要掉眼淚,小小年紀的她,萬事都以「

母親快樂

」為中心。




大學期間,小路媽一心想讓小路留在家鄉上學,為了更好地「掌控」女兒,寧可她讀專科,也不想她去外地讀本科。




好在,小路爸及時制止。




但是,小路媽也提了個要求,就是必須每天打一個電話。




起初,寢室女孩都羨慕,覺得小路和母親關係處得像閨蜜一樣。




後來,小路的男友卻開始變得緊張,小路十分委屈,因為她和母親通話佔據大量時間,幾乎無法正常談戀愛。





每一次,小路向母親懇求,想要自己獨立的空間,小路媽就拿養育的艱辛來壓她,甚至有次,小路媽破口大罵,說小路是「白眼狼」「有了男友忘了媽」。




小路氣得無言以對。



後來我們輪番勸小路,一個星期打一次就可以了。




但是,小路哭著說:「我媽養我不容易,我回報她的不過是打個電話,她開心就好!」



大三那年,小路跟男友分手,情緒終於崩潰。



02


喜歡情感綁架的父母,孩子必然不快樂



 


那會兒,大家聊天都說,小路媽這是情感綁架呀。


 


後來大二搬寢室,住進來一個新室友叫嵐子,剛好跟小路相反。


 


新室友一個學期沒給家裡打過一個電話,即使家裡給生活費,對話也非常簡潔:


 



「多少?」


 「1000。」


 「打卡里了。」


 「好。」


 


開始大家以為是和家裡關係不好,後來嵐子說:「不是」,因為她親弟弟輟學了,已經沒找家裡要錢了。而她還在上學,還在找家裡要錢,「心裡過意不去,不想多說話」。


 


我們說:「你怎麼這麼想?」


 


嵐子說:「我爸就這麼說的,因為還在讀書才給錢的,像我這個年齡,他都沒義務養了,過了18歲就是成年人了。」


 


現在想想,其實小路媽和嵐子爸是有相似點的。


 


不管是看上去的愛孩子愛到骨子裡,還是言語上冷漠地表示「沒義務養了」,其實都在傳達一種觀念:


 


養孩子就像投資產品,是要求回報的。

一個要求感情上的回報,一個要求時間到了就經濟解放。




小路和男朋友分手,因為她沒辦法拒絕母親的無理要求,因為她在心裡認為自己能健康長大、能上大學,媽媽功不可沒,所以她內心愧疚萬分。




嵐子留在大學所在的城市工作,一年只回一次家,每個月都會往家裡打錢,再苦再累也強撐著不問家裡要一分錢。




她努力在父母面前裝體面,無非是為了當年父親那一句「我沒義務再養你了」。



 


父母子女本是一場緣分,悠悠歲月,相互理解珍惜都不夠,卻要花大把時間思考報恩、思考付出與回報如何平衡。 


 


如果大家都把養育和養老看成等價交換的產品,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意思?


03


怎樣才算真正愛孩子?



 


有條件養育的理論始祖,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說過一段廣為流傳的話: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


 


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當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總是提出條件、利用條件,或許可以引導孩子達到父母預設的「理想人生」,但若非孩子自己尋找追求的人生,結果往往是悲劇。


 


約翰·華生的長子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女兒也多次自殺,酒精成癮。另一個兒子則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


 


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Mariette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有條件養育只關注孩子的行為,想要的是令行禁止,

一切都在父母控制之下,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情感需要。


 


當家長的愛取決於孩子的行為時會產生哪些結果呢?卡爾﹒羅傑斯說:





作為這種「愛」的接受方,孩子會唾棄自己不受珍視的那部分,

最終他們會認定自己只有以某種特定方式表現(思考、感覺)時才是有價值的。

所以,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很低。


 




  • 當你因為父母要求而去習得一種技能時,你或許感受到的是愛;


 




  • 當你因為父母的建議而去選擇一種職業的時候,你或許感受到些許無奈;


 




  • 當你最終因為父母的期待沒有愛情就結婚時,或許你仍然迷茫不敢妄加判斷對錯;


 




  • 而當父母老去,所有的「愛」的條件都消失時,你終於發現,你活得毫無意義。


 


那時,以「愛」為名綁架孩子的父母,也終於認識到自己創造的不是絢爛的生命而是人間的不幸。


 


「控制」向來是養育的主題

,從孩子生下來開始,到長大成人,很多作為養育者的父母孜孜以求的就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孩子。


 


可悲的是,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把這種控制解讀成「愛」。


 


到底什麼才算是真正「愛孩子」呢?


 


其實,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








我們與孩子之間,需要的是


一場各自適應、理解並學習的人生課題


做聰明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學習


阿呀媽呀6·1節福利提前送




張德芬、小巫、盧熠翎、鍾晶晶、吳琳、吳婷娜

6位行業大咖老師坐陣——

聰明媽媽進化論

,限量10000份課程免費送,和阿媽一起,進化成為更聰明的媽媽!




【參與方式




掃描海報下方二維碼,即可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男人一旦對你「情不自禁」,他會急著和你做這3件事!
18年婚姻法對「不忠行為」的判定依據,過錯方的日子「不好過!」

TAG:張德芬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