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今天的我們, 應該養育怎樣的男孩

今天的我們, 應該養育怎樣的男孩




本文為「貓頭鷹戰隊」作品,更多作品請看:貓頭鷹戰隊




女孩越來越強,

中國的男孩是否越來越沒有男子氣概

?這種擔憂和焦慮,近年來不僅頻繁出現在公共輿論的探討中,更儼然成為教育者與家長的共識。




全國各地的眾多學校,已開始通過改變教育方法應對「陰盛陽衰」的「問題」。今年三月,杭州景苑中學「因為現在男孩子都太文弱了,需要陽剛氣的運動」,在校園內引入了攀岩牆(注1);201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為「讓祖國的未來擁有更多陽光、陽剛的男兒郎」,引入《小小男子漢》教材,幫助男生「提升敢於擔當的勇氣與素養」(注2);上海市第八中學則受上海市教委的鼓勵,自2012年起開設「男生班」,通過「數字達人」、「野外生存」等課程,培養「浩然正氣、樂學善思」、具有「男子漢氣概」的男生(注3,4)。福建師範大學為應對「陽剛教育缺位」,自2015年起免學費招收小學、幼兒園教育專業的男生——根據《新京報》201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已有五個省份對男生實行免費師範教育(注5)。







學校之外,家長們為了培養兒子的「男子氣概」也操碎了心

——南京某「鷹爸」讓兒子光著上身在零下十多度的雪地里奔跑以「鍛煉意志品質」的做法便曾震驚一時(注6)。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兒童青少年發展的心理學人,我在研究工作中也時常聽到家長不無驕傲地表示,自己為防止兒子變得「女里女氣」,刻意安排「父子時光」,給男孩報名各種「舞刀弄槍」的武術、體育培訓,或是從小給兒子灌輸「勇敢」「不哭」乃至「不拘小節」的品質,以便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不輸雄風。







對於未來一代「男子氣概」的擔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教育者和家長對於社會變革之下新的性別格局的不安

。即便有傳統、政策、市場的多重打壓,在獨生子女政策之下長大、各方面能力與男性不相上下的新一代女性仍對曾因生理性別佔據「天然優勢」的男性群體產生了實質性衝擊。




在教育領域,女生不僅在小學、初中的表現全面超越男生,在大學錄取率、高考狀元比例、大學國家獎學金方面也具有壓倒性優勢(注7-9)。儘管有識之士早已多次指出,所謂的「男孩危機」在性別歧視依然猖獗的高校招生和職場招聘面前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偽命題(注10),來自「半邊天」的強力競爭仍讓許多男孩的家長壓力山大,認為只有從小培養屬於男子漢的「狼性」才能保證自己的兒子能在未來社會具有一席之地。







強調「男子氣概」的背後,不僅有對於個體前途的焦慮,也潛藏著關於民族地位的隱憂

。《葉問》《湄公河行動》《戰狼》等影視作品的火爆中,看得出公眾對於「中華鐵血真漢子」的渴求;男性的「娘炮」行為,則會在公眾話語中被提升到國家人口素質的高度,被視為民族競爭力衰落的體現——演員吳京對於《戰狼》系列電影「想表現中國有爺們,少點娘炮」的言論,或是譯者林少華對於「偽娘」的「鄙夷和不屑」,便是這類想法的典型代表(注11-13)。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國(至少是城市)的女孩與女性在教育水平、競技體育和勞動市場參與率等方面在二十世紀後半葉迅速上升到全球領先的地位(注14-16),這一成就卻並沒有增添人們對於民族競爭力的信心——似乎只有男孩與男人才算作是真「國民」,只有「他們」的水平才能代表民族真正的人口素質。




不過,許多人想像中可以幫助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男子氣概,事實上並不「中國」。




香港大學教授雷金慶根據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研究提出,與推崇強壯體格的西方男性理想不同,傳統中國文化中的男性理想既包含了威武雄壯的武夫類型(如關羽、張飛),又包括以士大夫為代表的文人類型(如賈寶玉)。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文人在社會地位上遠高於武夫(注17)。



因此,傳統中國上流社會家庭對他們兒子的主要期待,是他們能成為熟識詩書禮樂、考取科舉功名、實現「修齊治平」的文弱君子;攀岩、雪地裸跑一類的武夫小技只能成為不才之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當然,儘管在審美偏好上有所差異,東西方文化傳統中的男性氣概也具有若干共通的內核。例如,與「男兒有淚不輕彈」「君子喜怒不形於色」的思想類似,西方傳統中的硬漢也往往被塑造成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對於自身情緒能夠無限壓抑的超人。




如今的家長和教師絞盡腦汁想在男孩中培養的「真漢子」品質,一方面繼承了東西方文化中共有的對於男性情緒的壓制,另一方面追尋的是西方男性模式中身強體健、乃至不乏侵略性的理想類型。後者自十九世紀後半葉東西方文明碰撞伊始,便隨著西方列強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一道對中國傳統的男性氣質造成了巨大衝擊。




過去的幾十年,在經濟文化的全球化過程中,中國人又接觸到了大膽、自信、熱衷冒險乃至唯我獨尊的「霸道總裁」模式。從八十年代「尋找高倉健」的浪潮,到近年大熱的「貝爺」,再到火爆熒屏的超級英雄,都在不斷向中國觀眾展示著一種與傳統男性氣質迥異,卻似乎更適合市場經濟與全球競爭之叢林法則的肌肉猛男模式。






在一個西方文明主導的時代,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男性理想培養我們的男孩,是否真的能夠提高他們的個人和民族競爭力呢?




歐美國家的諸多學者早已開始反思推崇四肢發達、情感壓抑、支配他人的西方傳統男性氣質可能對個體帶來的潛在危害。



例如,東西方文化都十分強調男性必須壓抑自己的感受,而不鼓勵自我表達與求助行為,這可能導致男性的負面情緒無法得到適當處理,在急需幫助的時候無法或恥於尋求疏導的途徑。印第安納大學的Joel Wong及其合作者在綜合考察了78個實證研究的結果之後的確發現,越是遵從傳統男子氣概的成年男性,尋求心理幫助的水平越低,心理健康也越糟糕(注18)。一項包含中美兩國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在日常交友中具備「鐵血真漢子」風範的男孩,抑鬱程度更高,而自尊心和友誼質量更低(注19)。




陽剛之氣也並不能幫助男孩們在考場上一雪前恥:相反,針對美國中學生的若干追蹤研究發現,那些更「man」的男孩,對學校學習的興趣更低,數學成績更差(注20-21)。紐約大學的楊芮等在分析了來自數百名中國青少年的數據後,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在控制了學校和班級差異之後,越相信」男性氣概」的男生們,語、數、外各門成績都越糟糕(注22)。






在國家與社會層面,近年的校園槍擊案、職場性暴力等重大社會事件也已將「有毒的男性氣質」(toxic masculinity)推上了風口浪尖。2017年佛羅里達校園槍擊案之後,多位專家已經指出,一味強調壓抑感受、否定人際聯結、肯定侵略與攻擊的美國傳統男性氣概是慘劇的罪魁禍首(注23)。




事實上,一項對於美國28起校園槍擊案的分析發現,青少年對於男性氣概的追求對於類似暴力犯罪的發生起了關鍵的作用(注24)。儘管國內與之性質類似的陝西米脂案仍在審理,我們不得不思考,對於「陽剛之氣」的推崇是否在行兇的男孩趙某走向深淵的過程中扮演了相同的角色,又是否會讓中國社會在贏得全球競爭之前就在自身內部的衝突中衰落?




在女性力量持續前進、各類傳統男性角色的缺陷越發凸顯的今天,培養適應新時代的男孩毫無疑問面臨著諸多挑戰。《紐約時報》的作者Claire Cain Miller曾為希望培養女性主義價值觀的男孩之父母提出了若干育兒建議,包括:

親自示範平權行為、允許男孩表達自己的情緒、教授男孩如何照顧自己和他人等

(注25)。




康奈爾大學著名心理學家Sandra Bem提出的正如獨立、勇敢、富有責任感等「男性」品質完全可以與女性氣質兼容,溫暖、細心、敏感、體貼等「女性」品質和男性也並不矛盾(注26)。即便純粹關注實用價值,弱化所謂的「純爺們」屬性,或許也能更好地保障男孩們長久的快樂與幸福:在人際關係日益重要的未來職場,事業的成功將越來越依賴自我情緒覺察與管理、對他人的理解和共情等「軟實力」(注27-28)。




健壯的體魄、堅毅果敢的品質、家國天下的責任感……這些傳統上被認為只是屬於男性的特質本身並沒有錯;希望讓自己的孩子或民族在競爭中佔據領先位置的動機也無可厚非。然而這些品質太多時候是社會施與男孩與男人的壓力——它們既不獨屬於男孩,也不應該成為男孩發展的唯一或主要目標。




對「男子氣概」的過分強調不僅限制了社會的多元性,對於男孩本身的發展也弊遠大於利;通過模仿歐美已經過時的陽剛氣概養成的「男兒郎」,更可能成為暴力衝突的「定時炸彈」,而非拯救祖國前途的民族英雄。




………………………………




1. 浙江在線:擔心男生太娘 杭州一中學推陽剛體育課 首次開課被瘋搶




2. 中國新聞網:《小小男子漢》 上海推首本小學男生性別教材




3. 新華網:上海著名女校開設男生班:男孩兒危機,真的假的?




4. 中國新聞網:上海一所中學開設男生班:根據男生特質培養學生




5. 新京報:福建男生免費師範教育被指性別歧視




6. 新浪江蘇:「鷹爸」雪地裸訓幼兒 「鷹式」教育再引熱議




7. 中國教育報:男生考不過女生?




8. 光明日報:如何評判高校男女失衡?




9. 李文道,孫雲曉,趙霞 (2009). 《中國大學生國家獎學金獲獎者的性別差異研究》,《青年研究》, 2009年第6期.




10. 徐安琪(2010). 《男孩危機:一個危言聳聽的偽命題》, 《青年研究》, 2010年第1期.




11. 新浪娛樂:戰狼精神是什麼?吳京:想表現中國有爺們 少點娘炮




12. 騰訊網:林少華:中國男人太「娘」 這民族沒希望




13. 新浪微博:林少華:「土豪不等於大丈夫」




14. Lavely, W., Zhenyu, X., Bohua, L., & Freedman, R. (1990). The rise in female education in China: National and regional patterns. The China Quarterly, 121, 61-93.




15. Tsui, M., & Rich, L. (2002). The only child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girls in urban China. Gender & Society, 16(1), 74-92.




16. 世界銀行:勞動力參與率,女性(占 15-64 歲女性人口的百分比)




17. Louie, K. (2014). Chinese masculinity studi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esternizing, Easternizing and globalizing wen and wu. NOR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Masculinity Studies, 9(1), 18-29.




18. Wong, Y. J., Ho, M.-H. R., Wang, S.-Y., & Miller, I. S. K. (2017). Meta-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ormity to masculine norms and mental health-related outcom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4(1), 80-93.




19. Gupta, T., Way, N., McGill, R. K., Hughes, D., Santos, C., Jia, Y., ... & Deng, H. (2013). Gender‐typed behaviors in friendships and well‐being: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boy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3(1), 57-68.




20. Rogers, A. A., Updegraff, K. A., Santos, C. E., & Martin, C. L. (2017). Masculinity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middle school.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18(1), 50-61.




21. Santos, C. E., Galligan, K., Pahlke, E., & Fabes, R. A. (2013). Gender‐typed behaviors, 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 among racially and ethnically diverse boys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83(2/3), 252-264.




22. Yang, R., Way, N., Bennet, A., Yoshikawa, H. (2017). Gender, Gender beliefs and Chinese urban adolescents』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6th Sino-Nordic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Conference.




23. NBC News: Why boys are more likely to be violent — and what can we do to stop it




24. Kimmel, M. S., & Mahler, M. (2003). Adolescent masculinity, homophobia, and violence: Random school shootings, 1982-2001.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6(10), 1439-1458.




25. New York Times: Claire Cain Miller: How to Raise a Feminist Son




26. Bem, S. L., & Lewis, S. A. (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4), 634-643.




27. Frey, C. B., & Osborne, M. (2013).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28. Forbes: The Little-Known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uccess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尼德羅:給孩子喂飯,怎麼就成了孩子的噩夢
宋金波:北白犀牛之死,真的終結了一個時代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