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境隨心轉,無處不自在

境隨心轉,無處不自在

自在琉璃光

感恩隨行

文 | 如和法師

圖| 妙小仙

弟子問

師父您好,佛語有句話:要做到境隨心轉,不要心隨境轉。請問師父,要怎樣才能不讓這個心受到順境或逆境的牽動?還請師父開示!

學佛啊要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一個自然人不可能心不隨境轉,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證悟,離一切相,心不隨境轉!境隨心轉,是聖者的境界;心隨境轉,是凡夫的行為。我們凡夫人的心,有時隨色法而轉,有時隨聲音而動,有時隨香氣和味道而搖擺不定。但對有修行境界的人來說,外境中不管有什麼痛苦快樂、興盛衰敗,自己的心都如如不動,不會受到絲毫干擾。

古大德說:「未悟之前,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我們沒有開悟的時候,為實執習氣所牽,一直對貪嗔痴等外境牢牢執著。而一旦有所悟入之後,一切顯現均如夢中的山水,只不過是心的幻現而已。所以大家遇到歡喜快樂或哀傷痛苦時,自己應當穩重自持。外境中發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測試一個人證悟境界的高低。

只要是心所感覺到的內容就都屬於是境,我們每個人都能感覺到自己是有心的,也是有感覺的。可以說所感覺到的心,與感覺到所具有的感覺功能都屬於是境,因為這些都是被感覺到的。可是,如果把心與感覺都排除掉,那什麼又是心呢?某種意義上就是無明,我們知道自己是有感覺的,於其說是自己明白自己是有感覺的,還不如說是心被感覺給迷惑了。心被境迷惑的時候,也就是有感受的時候。

「境」包括人、事、物,都可能影響我們的心情起伏。受外界因素影響心情變化,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真能做到「境隨心轉」嗎?事實上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人、事、物都是外在環境,天有不測風雲,個人力量很難完全掌控。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態度,收伏起落不定的心情,也就能轉劣為優,任何事都要往好處想,往壞處準備;能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要天真地以為人定勝天,環境一定會照人的心意而改變,能改變的其實是自己的態度。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一念覺,即是菩提;一念迷,即是煩惱。所以佛教圓滿人生的理想,不是到另外的世界才能究竟;正如《維摩詰經》說的「隨其心凈,則國土凈」。心凈即是智慧的升華,覺悟了宇宙間的真實相,心不再動念、造惡業,那麼隨處都是清凈的國土。《六祖壇經》上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此即說明覺悟是在人間證得,而非求悟於他方的天堂世界。

我們若帶著煩惱的心,那麼掃地也煩惱,吃飯穿衣也煩惱,所接觸到的無不是煩惱。當我們的心清凈快樂時,則走路也快樂,煮飯、做事都感到滿心的歡喜,任何事物都使人覺得賞心悅目。由此可知,喜樂與煩惱也是性空,全在於你用什麼心態去面對。若能用覺悟的眼光,你的工廠是道場,你的事業即是佛法的事業;反之,你就會感到痛苦。

或許你說,我們是凡夫俗子,有種種的順境和逆境的束縛,哪裡還有圓滿清凈的人生呢?束縛也是厲煉成長最好的階梯,能夠超越它,煩惱即是菩提,所在的處處都是佛法的道場。進而觀想所做的一切點點滴滴的利人善舉,全是佛法事業,自能樂在其中,不再怨身疲命苦了。所以現實與理想的世界是無二無別的,若能識得其中味,何處樓台無月明呢?因此圓滿的人生理想是要我們從現實生活中去學,去成就,而不是要我們遠離人群,閉戶造車。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站在這個角度可以說,無明妄動製造萬物的那個「心」,其實並不存在心隨境轉的問題,而是心與心在轉。本身就是一個東西,怎麼還會有誰與誰轉的問題呢?而且這個無明又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又怎麼會動呢?妄動到底是動了還是沒動呀?連能動的東西都沒有,無明又是什麼也不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又怎麼能知道什麼是妄動呢?

所以,現實就是這樣,我們不能評判別人的對錯,順心而行,量力而為。做自己該做的,做好能做的。覺照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種能煽動情緒的境界,在感情是非里要能隨遇而安,人是有情眾生,離不開感情生活。但是在感情的世界裡,好好壞壞、是是非非、善善惡惡,都沒有一定的標準。一般凡夫眾生,往往執著不當的感情,被感情束縛,產生煩惱痛苦。如果有了學佛修行的超越、凈化、升華世俗的感情,成為對眾生的慈悲,自然不會陷溺在感情的是非里,而能隨遇而安。a

-- END--

聲明

本篇資料,文章系公眾號『自在琉璃光』作者原創,圖片來源:『妙小仙』公眾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隨喜您的關注和分享,願吉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琉璃光 的精彩文章:

早晚念佛,還有必要誦經嗎?

TAG:自在琉璃光 |